APP下载

营造生动、立体的视觉之美
——浅谈渐变色服装

2023-07-04冯宪编辑戊己

科学生活 2023年5期
关键词:渐变色染液青绿

文/冯宪 编辑/戊己

近几年,渐变色服装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了许多。所谓渐变色服装指那种通过特殊染色技术,使得面料表面色彩分布由深至浅,且无明显边界分割的服装。渐变色服装所营造的穿着视觉效果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种贴近自然,具有立体之美感的变化效果,能够吸引旁观者的目光,呈现的是一种新颖的色彩变化效果,突破传统单色印染的沉闷感。

一、来源

▲ 中国画中的晕染技法

渐变色是运用了最近几年在时尚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染色新技术形成的,灵感其实是来源于中国画的绘画艺术。在中国水墨画创作中,有一种技法叫晕染。画家一般通过平涂、撞粉、撞水、撞色(撞墨)、分染、罩染、衬托等具体晕染运笔方法,将画面色彩形成浓淡自然过渡,产生或苍厚深远,或空灵通透的视觉效果,一般在描写山水、云天、植物花卉等方面应用较多。据考证,中国画绘画中的晕染技法最早出现于两汉时代,在人物画的面部,通过在两颊处晕染红色,以突出面部色泽的丰富与变化,并产生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而在十六国时期和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里,这种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变化,又富有立体感的晕染法运用已经比比皆是。据长期从事莫高窟管理维护及学术研究的的知名专家樊锦诗介绍,有一种新的晕染技法出现在北周后期,是将中原晕染法(染高不染低)和西域凹凸晕染法(染低不染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混合式晕染法,以突出壁画中人物面部色彩的立体生动感。在此后的敦煌壁画中,这种技法也运用到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后人运用这种晕染绘画技法,把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和文化内核表达得淋漓尽致,也给了纺织品服装印染技术的发展很大的启发。

二、产生的方法与工艺

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渐变色”,是通过纺织品染色中的一项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技术实现的。通过吊染(亦称挂染)工艺实施,可以使面料或服装表面色调产生由浅渐深或由深至浅、柔和渐进的和谐视觉效果,能够营造简洁、优雅、淡然、朦胧的审美情趣,生成一种立体视觉效果。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和时装设计大师在高级时装上的运用,使得吊染工艺这种能够呈现出朦胧渐变色彩的特殊纺织染色技法成为了现代成衣和家用纺织品设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表达形式,被称之为纺织品染色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吊染工艺多用于纯棉、真丝等较为高档面料和成衣的染色,选用的是环保型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染色时,根据面料或服装设计的要求,只需让面料或服装上色的那一部分阶梯式地接触染液,染料主要靠纤维的毛细管效应吸入,根据浸入时间或染料浓度的不同,具有逐步渗入与有限攀升的特点。鉴于染料的优先吸附性,越往上染液中剩余的染料就越少,因此便产生了一种由深到浅逐渐过渡的染色效果。在吊染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吊挂的被染物体必须上下摆动,以使得上色量尽量均衡与饱和。采用吊染的方法可以产生具有“段染”(不同颜色的组合)的艺术染色的效果,能够形成单色、多色、自由组合形式,并具有特殊肌理边缘不是特别明显的独特风格。

▲ 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晕染技法

▲ 吊染工艺实施生产现场

吊染工艺流程一般包括效果图的设计→上夹→吊挂→染色→洗涤→后处理→烘干→检验→包装等环节。效果图设计包括确定使用的色彩及染料、设定渐进色的段数与段长、染色预期效果图的绘制等;所谓上夹就是将被染物体(织物或成衣)固定在置于染液容器上方设施的夹具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防止松动与脱落;所谓吊挂就是通过可上下移动的装置,将被染物体悬置在染液容器上方,要事先确定好起点高度,以及将发生变化的各个不同的高度,在设备运行时能够及时准确地控制与调节;染色就是将被染物体需要染色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好的高度浸入到容器的染液中,并且需要做好时间设定与高度控制,同时应当根据不同的上升高度,调节好每一个段次的染液浓度配比;洗涤是将染色部位的浮色洗净,目的在于防止所染部位出现色斑或色花;后处理环节则包括固色、平整布面、添加柔软剂等内容;烘干流程包括除湿、定形等环节。

对于真丝面料而言,渐变色的染色方法分为一次性染色法、染液稀释法和染料补加法三种。比如,对于同色三段渐变色物体(可以是织物,也可以是服装)而言,所谓一次性染色法是将染料一次性加入到染液中调匀,物体随即浸入高温染液中,然后通过浸入时间长短来调节和控制色光,若染最深色部位需要一小时,则染中间色部位只需半小时,而上端的染浅色部位则只需十五分钟,通过吊挂装置的上下位置的变动来调整被染物体进入染缸的时间。所谓染液释稀法,是先在染缸内注入三分之一的水,确保此时染液浓度最高,用于深色部位的染色,在达到规定的时间和色光要求,且待被染物体深色的色牢度稳定后,再通过注水将染缸内水位提高到三分之二处,调匀后染中间色部位,待被染物体中间色的色牢度稳定后,最后将水注满调匀后染浅色部位。所谓染料补加法就是先在染缸内注满水,调节出染浅色部位的染液进行染色,随后抽去三分之一的水,并补充适当染料调匀后进行中间部位的染色,之后再抽去三分之一的水,再次适当补充染料,调匀后进行最深部位的染色。染料补加法是属于效果最佳的一种渐进色染色方法。

▲ 真丝渐变色服装

三、一个生动的应用实例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22年春节晚会,有一档名为《只此青绿》的舞蹈节目广受好评,它便是渐变色服装在舞台上展现的高光时刻。《只此青绿》通过舞蹈表演形式,把我国宋代一幅唯美的山水长卷画作《千里江山图》动态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仅带来了惊艳四座的艺术感染力,还显示了渐变色服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 舞蹈《只此青绿》场景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山水长卷,属于绢本设色画,全长近12米,幅高超过50厘米,尺幅较大,堪称“高头大卷”之作。它出自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之手,创作于公元1113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了。王希孟当时年仅十八岁,完成这幅画作,他耗时六个月。据专家分析,这幅画取景地为江西庐山和鄱阳湖一带,虽属写意之作,但也体现出了这位青年画家所具有的观察生活的严谨态度和创作的认真。创作过程中,王希孟在细致入微地去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的同时,还传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这种采用晕染绘画技法,以青绿色作为山峰、岩石的主色调,形成凝重与轻盈交替、变化多姿多态,且颜色深浅过渡自然、递进层次分明的渐变色画面,时隔数百年之后依然能够给现代的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添难以忘怀的审美感受。

▲ 《千里江山图》(局部)

舞蹈《只此青绿》在表演中,通过年轻女演员群体柔美多姿的身段和富有变化的舞蹈动作及造型,展现了画作中山峦起伏、叠彩峻峭的场景,可谓是贴切与形似共存,表达出来的效果与原画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渐变色演出服装起到了重要的渲染作用。除了采用善舞的长袖与包覆性极强的右衽交衣、曳地长裙款式设计之外,围绕表现“青绿”这一主题需要,特地在上衣与长袖部位运用了“渐变色”的染色技术,使得该舞蹈的表现与原画的绘画技法形成的那种颜色由深到浅的自然过渡特征十分吻合。

《只此青绿》这部舞蹈作品运用渐变色服装对《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做了形象、生动的演绎。通过欣赏,感受到艺术通常是可以与生活对接的,这也是通过纺织服装专业视角观看舞蹈《只此青绿》得到的特殊收获。

▲ 画作中与演出服的“渐变色”

猜你喜欢

渐变色染液青绿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苏木红/栀子黄/靛蓝染色天丝水刺非织造布初探
华为P20:推渐变新色
蓝绿橙渐变色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Gradient Colors in Our Daily Life
退色疟原虫血片标本的不同复染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