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的临床鉴别与综合防治
2023-07-04角巴太
角巴太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养殖模式在广大基层地区有效推行,山羊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以山羊痘为代表的各種传染性疾病也越加严重地威胁着山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山羊痘是由痘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具有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的重大疾病,且传播速度快,会对山羊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近些年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现状来看,尽管全国每年都在落实重大传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种制度,但个别地区仍然会出现散发流行或地方流行的情形。山羊痘一旦流行,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外传播蔓延,对羊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养殖人员需要不断加强流行病学的调查力度,明确该疾病的流行特征,及时发现患病羊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因疫情扩散对整个地区的养殖业构成威胁,导致养殖失败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主要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探讨山羊痘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希望在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上有一定帮助。
临床症状
山羊痘潜伏周期通常在6~8天,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划分为典型和非典型2种。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的发病周期通常在3~4周。发病初期,患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结膜发红充血,鼻腔流出脓性粘液分泌物;体温显著升高,最高可达42℃,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快。一般高热症状出现1~4天后,患病羊的眼角浑浊,鼻腔、外生殖器、大腿内侧和尾内侧的皮肤表面会出现很多向外凸起的小红斑,呈现绿豆大小且逐渐变大;症状严重的全身都会出现痘疹,1~2天后形成质地坚硬且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白色丘疹;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形成隆起的半球形结节组织,呈灰白色或淡红色,诱发毒血症。2~3天后丘疹的中央向内凹陷形成含有黄色透明液体的水泡,再经过2~3天,水泡转变成脓疱并逐渐干涸,如若没有出现继发感染,痂皮在几天之内就会脱落形成疤痕;妊娠阶段的母羊感染病毒后,还会出现流产现象。此外,当病毒入侵到内脏组织黏膜时,会造成上呼吸系统出现严重病变,患病羊呼吸频率逐渐加快,表现出肺炎、胃肠炎的症状,若感染化脓杆菌,还会引发菌血症,使得山羊死亡率显著增高。
非典型病例 非典型病例大多发生在成年羊群或老疫区中,发病周期相对较长。患病羊表现出呼吸道或眼结膜卡他性炎症病变,体温显著升高,体表皮肤生长出少量的痘疹,或不会形成痘疹;部分患病羊的痘疹质地较为坚硬,一般在几天之后就会脱落,不会形成水疱、脓疱。该病例大多呈现良性发病经过,造成的死亡率较小。
科学诊断
鉴别诊断 在开展疾病诊治过程中,应有效区别山羊痘与传染性脓疱病。患有山羊痘的患病羊痘疹大多集中在乳房、尾根无毛处,并形成红疹、水泡,而传染性脓疱病的疱疹主要集中在口腔、嘴唇和鼻腔等部位。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轻轻地刮除患病羊痘疹处的病变皮肤,涂片染色后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会发现很多原生小体或包涵体。另外,也可采集患病羊的新鲜血液,分离出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根据山羊痘病毒抗体的消散情况,对病情做出最终诊断。
防控措施
加强引入管理 养殖场在开展引种之前,一定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力度,禁止到疫区引进种羊。对新引进的羊群应置于隔离设施中实行封控管理,为期20天以上;通过监测检疫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羊群身体健康之后,才能和原有羊群混合养殖。若羊群在引种期间,尤其是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疑似患病情况,应立即停止运输,就地隔离,封锁场区,等到疫情控制之后,再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加强疫苗免疫接种 做好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是防范山羊痘发生流行的关键。可以选择使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或细胞疫苗,在尾根处皮内注射0.5毫升,接种4天后羊群产生免疫力,第6天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持续期为一年。疫情高发地区应该做到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疫苗免疫接种,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的羊群应该与未接种的羊群进行隔离养殖。有些羊群在疫苗免疫接种之后,局部会出现蚕豆或黄豆大小的硬性结节,一般在1~2周后会自动消失。
加强养殖管理 养殖管理期间应该做好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尤其是冬春季,一定要做好羊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冷应激反应导致羊群身体抵抗力下降。此外,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做好场区、饲料、垫料、护具等的全面消毒处理,通过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阻碍病原体的传播。可以交替使用3%的石碳酸溶液、0.1%的高锰酸钾溶液和5%的甲醛溶液对圈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作者单位: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玛查理镇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