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理解视角下的具身体验学习教学探索

2023-07-04杨黎琴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6期

杨黎琴

【摘 要】数学学习重在数学理解。数学理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数学理解视角下的数学学习倡导全身心参与,多种感官融合学习,也就是在具身体验学习中学习数学,这样才能“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

【关键词】身体在场 情境在场 体验在场 探究在场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习数学,如果只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就像学游泳,教练教的动作和姿势再标准,孩子不到水里去游,也是学不会游泳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全身心投入的环境,让其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笔者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具身体验学习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身体在场”为中心,激活感知

数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要收获良好效果,就不能忘记学生的身体。身体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认知工具,学习中只有“身体在场”,学生才能很好地认识与体验。因此,只有以学生的“身体在场”为中心,注重其身体的感知、身体的思考和身体的行动,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使其感知知识的发生。

案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师:看,小明的上学路线是从家出发,途中先经过中山公园,再经过江阴博物馆,最后到达学校。(出示路线图)如果放学后,他还想沿原路返回,该走怎样的路线呢?

生:返回时,要按现在的顺序倒过来走。

师:你很棒。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我现在将它倒出了一些,跟这杯红色的水比,哪杯水多?

生:红色的那杯多。

师:如果刚刚我不倒出水,哪杯水多,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要想知道哪杯水多,怎么办?

生:把原来倒出来的水再倒回去。

(教师操作)

师:“倒回去”这个方法还真有用。同学们,如果知道了现在两个杯子里的水的情况,要想比较原来两个杯子里的水的情况,可以用“倒回去”的方法。

杜威指出,一切理性思维都是以身体活动和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操作源于身体器官的活动。教师首先通过学生每天面对的上学、放学路线问题,激活学生原有认知,接着通过“倒水”游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连续参与两个情境感受,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提出“倒回去”的策略,将学生“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让身体体验、感知,是理解知识的前提。

二、以“情境在场”为导向,经历感悟

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探索、去体验,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具身性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嵌入”真实的情境中,以“情境在场”为导向,唤醒学生的身体感觉,并实现学生的“身体自觉”,让学生在情境经历中去感悟。

案例二:“铺设地砖”教学片段

师:老师家里要铺一个长2米80厘米、宽2米的卫生间,用30厘米×30厘米的砖铺设,你准备怎样铺设这个卫生间?

生1:卫生间要铺得淡雅一点,黑了看上去不干净。

生2:错了,错了,老师说的是铺设方法。应该用卫生间的面积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这样就能求出地砖的块数。

师:你能算一算吗?

生2:可以,280×200÷(30×30)=56000÷900≈63块。

生3:你这样算太麻烦了,应该这样列式“(280÷30)× (200÷30)≈10×7=70块”。

师:你能说说用这种方法铺的依据吗?

生3:只要算一下长要铺几块、宽要铺几行,再用长×宽 就可以了。

师:但他算出来的块数比你算出来的少呀。

生3:这……

生4: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按照生2的方法铺,虽然使用的地砖块数少,但他拼接得太多了,不好看。

师:(赞许地点点头)是吗?同学们都这么想吗?

生5:我认为生4说的对,虽然节约了地砖,但不美观。

生6: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生3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按照他的方法铺,要浪费很多地砖。

师:为什么?

生7:对,我来补充,我们可以把地砖切割一部分拼在边上或角落里,这样既美观,又不会浪费。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动手铺一铺,看看哪个同学讲得有道理,打开电脑——我的设计室。

学生在电脑上铺地砖……

马上有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8:我认为生7说的对,长铺了9块,还多10厘米,宽铺了6块,还多20厘米,只要把一块地砖在三分之一的地方切割一下,就分成了10厘米和20厘米,一块地砖用了两个地方,我鋪好后只用了6×9+9=63块。

学生异口同声地笑着说:“对,我们也是这样铺的。”

课后,学生都说这节课真有趣,他们懂得了很多生活知识……

数学知识的理解,要以“情境在场”为导向。如果没有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空洞的,他们只能在脑海中假设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情、有景的情境场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入景入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中,经历感悟具象,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以“体验在场”为起点,思考辨别

具身体验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体验为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手、眼、脑、心等多方协调,共同参与学习,构建数学活动的“体验场”,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不断在体验学习中感知,才能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案例三:“认识吨”教学片段

1.感受、推算,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师:同学们,这是1袋10千克的大米,现在每组都有这么一袋大米,请同学们轮流抱一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1:感觉有点重,但是我还是能抱得动的。

师:行,那就让我们班的“大力士”来搬一搬。

生2:果然是“大力士”,看上去搬得很轻松。

师:那咱们就给他增加难度,让他搬3袋。

采访“大力士”感觉怎么样。

生1:太重了。

师:30千克大米已经很重了,那1吨大米有多重呢?我们接着搬,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

生3:40千克。

师:5袋呢?

生4:50千克。

师:加快搬运速度,10袋呢?

生5:100千克。

师:10袋大米是100千克,想象一下,10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呢?

生:1000千克。

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进一步体验1吨有多重

师:小量的体重是25千克,多少个小量的体重大约为1吨?

生1:40个。

师:一棵大白菜重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大白菜重1吨?

生2:1000棵。

师:一桶水重10千克,有一个小型水箱,它可以装多少水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视频。(播放视频)

师:多少桶水把水箱装满了?

生3:50桶水。

师:50桶水是多少?

生4:500千克。

师:500千克是半吨。1吨水有多少呢?

生5:1吨水大约能装满2个这样的水箱。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说说1吨有多重了吗?

……

从每个学生抱一抱10千克的大米,到“大力士”依次累加搬20千克、30千克的大米,由轻到重的变化,“大力士”大呼“太重了”,最后感受1吨的重量,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学习,在这种可视化的具身体验学习中,人人参与,改变了被动地观看教师单人演示和学生粗糙记忆的弊端,学生在具身体验中积极、主动、灵活地学习,增强了参与意识。

四、以“探究在场”为主线,探索发现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具身体验分为三种类型:实感具身、实境具身、离线具身。不管哪种类型都强调,认知体验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探究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以“探究在场”为主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四:“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片段

1.剪一剪

师:下面请听活动要求。

要求:4人为1个小组,组长负责记录组员的判断结果,并分一分类,看一看图1中哪些能围成正方体,哪些不能?比一比哪个小组折的正方体个数多,折的速度快。

师:请同学们展示剪好的图形。

师:看,像这样由正方体展开后得到的图形就叫作正方体的展开图,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揭题)。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点?

生1:它们的形状都不同。

师:为什么同样的正方体沿棱剪开,展开后得到的形状不一样?

生2:因为我们的剪法不一样。

师: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有相同点吗?

生3:它们都是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真棒,仔细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展开图都能拼成正方体呢?

2.折一折

师:下面我们来折一折,判断图1中哪些图形能围成正方体。请听活动要求。

学生探究交流。

师: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由6个相同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都能围成正方体。我们将这些图形分成了几类?

生:两类。

师:哪两类?

生:能围成正方体的和不能围成正方体的。(见图2)

师:观察能围成正方体的组合图形,它们有哪些特征?

探究学习:小组分类观察特征

(1)把能围成正方体的展开图分分类,并说说你们的分类标准。

(2)同桌交流。

(3)展示交流分类结果。

(4)全班交流。

師:分为几类?根据什么标准?根据每一类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进行命名。

……

在以“探究在场”为主线的教学中,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具身感知、体验学习,实现了身体与环境的动态演化,教师倾听学生的理由,学生适时讨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等探究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构建了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具身体验学习就要以学生的“身体在场”为中心,以环境的“情境在场”为导向,以活动的“体验在场”为起点,以学习的“探究在场”为主线,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一个贴近现实的开放性环境中。学生沉浸其中,身临其境,获得学习体验,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有效的“教”与有意义的“学”,学生的身体感官与心智活动有机融合,知行协同,学思并行。学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具身体验活动,在现实活动和虚拟活动中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积累了学习经验,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