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规则前置:聚焦写作目标,提升写作能力
2023-07-04周裔
周裔
【摘 要】被动完成、评价低效是当前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自信缺乏、写作水平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当前作文教学的模式导致了教师评价滞后、学生重等轻评、写作目标模糊。如何改变此现状?笔者在写作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策略——聚焦写作目标,分析达成目标的载体,以目标为习作导航,作品完成后对照目标的回观及修改。以此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总方向不偏离,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评价规则前置 目标 能力
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过一种“逆向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主张在教学中先确定学习目标,而后确定教学目标,最后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这种逆向设计模式能很好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学习定式。评价规则前置,以目标和评价规则为导向,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实现目标、过程与作品的一致性。
一、小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坐拥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写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也深感困惑:为什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得不到提升?谈及写作文,学生就“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为了了解当前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笔者对学校四至六年级1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写作兴趣、写作目的、写作评价。
(一)通过汇总,得到了以下数据(见表1~5):
(二)数据分析
1.被动完成,缺乏动力
从问题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从问题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都将“自我欣赏”排在写作动力的最后,学生的写作动力主要源于外部动力;从问题2也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目标,大部分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去写非教师布置的作文。
2.评价低效,规则不清
问题3、4则指向学生对作文评价的认识。问题3是关于“教师评语”的调查,选择“认真看并根据评语修改”的学生只占10%。由此可见,平时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心思写的评语,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仔细阅读,“评语”这个评价方式并没有收到实效。问题4调查了学生对写作“评价规则”的初步认识。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一篇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四年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五年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修辞方法的使用”,六年级学生则认为“详略得当”最为重要。此外,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关注到了文章需要达到“字数”“好词好句”等要求。
二、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问卷中体现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自信缺乏;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效率低下;学生对怎样写好一篇作文的认识比较零散。这也与平时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进步缓慢、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在低位徘徊不谋而合。
(一)归因:评价滞后,目标模糊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评价滞后导致学生写作目标模糊。
1.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导致教师评价滞后
目前,作文教学中的评价模式属于“一锤定音”。作文评价虽然是“等第”和“评语”双管齐下的,但学生得知作文的成绩时已经处于完成状态,学生没有根据本次评价再次操练的机会。且教材中设计的各单元习作侧重点都不同,所以教师在本次习作中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对下一篇习作的指导性也不强。
2.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重等轻评”
由于教师给出的是终结性评价,没有后续的实践步骤,因此学生往往更关注当下作文得到了什么等次,而对教师写了哪些评语、提了哪些修改意见则没有兴趣,即便有兴趣也没有再实践的机会,从而出现“重等轻评”的现象。
3.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目标模糊
学生重等轻评,关注分数或等第,得到优秀会很开心,得到及格会不开心,却很少追究原因。学生尽管写了很多次作文,头脑中还是没有形成寫某类作文清晰的思路和路径,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写作目标模糊及持续性缺乏。
(二)对策:目标先行,规则前置
如何改变以上的模式和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眼:一是让习作成为一种探究性的作业,从被动转为主动;二是训练学生采用“评价规则前置”的习作思维模式,心中有竹才能成竹在胸。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采用逆向设计模式能很好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学习定式。评价规则前置,以目标和评价规则为导向,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实现目标、过程与作品的一致性。
三、运用评价规则前置提升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评价规则前置的实施
评价规则主要由要素、指标、质量等级三个要点构成,教师可以通过评价量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这三个要点的编制与实施,从而以“习作地图”的形式,为学生从目标到作品导航。
1.锦囊:以要素强化目标意识
要素指的是一篇习作不可或缺的组成维度,这些维度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习作的大致框架。在向学生呈现时名称要兼顾趣味性,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笔者称之为“锦囊”。
四年级某次语文调研作文的部分评分标准,即一类文(27~30分):(1)字迹工整、美观;(2)格式正确;(3)语句通顺流畅,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能用上学过的成语、谚语、名句等,会用恰当的修辞方法;(4)精心选材,内容具体,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能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述;(5)段落层次分明,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思想内涵;(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7)达到规定字数。
从上述评分标准可知,本次作文主要从书写、格式、表达、选材、段落、标点、字数等七个维度测评,这些要素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性,如书写、格式、段落、标点、字数,任何一篇习作都会提出上述要求,要求也是相对固定的;而表达和选材则是因文制宜,每次习作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这也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归纳。笔者认为,要素的呈现可以根据班情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的作前目标意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要素不宜过多,如格式、段落、标点可以合并为格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要素的名称也要尽量儿童化,如表达和选材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选取。
2.地图:以指标锚定习作全程
指标是对每个要素的分解和描述,就是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要怎么做,是学生头脑中的习作地图。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次旅行,那要素就是要到达的各个目的地,而指标就是要途经的各个站点,一旦偏离站点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指标的开发至关重要。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六“记一次游戏”为例(见表6):
上例中,“书写”这个要素细分为“书写”和“页面”两个指标,“格式”细分为“分段”和“标点”两个指标,“字数”细分为“字数”和“错别字”两个指标,“结构”细分为“头尾”和“三个层次”两个指标,“表达”细分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指标。将它们一一呈现,习作的可操作性强,目标也更明晰,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加以对照。
指标可以在总结例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头脑风暴归纳得出,或是在分析题干之后提炼得出,但教师在指导时要遵循以下三点:
一是正面描述。即用肯定句的形式一目了然“要怎样”,而非“不要怎样”。
二是儿童化语言描述。多用短句,学生对照起来更加清晰;将术语转化为具体要求,比如“细节描写”学生可能并不能领会,可以继续细化为“运用动作描写”或“运用心理描写”,这样的表述会让学生易于操作。
三是量化描述。试比较两种表述:(1)运用一连串动词;(2)运用6个以上的一连串动词。显然,表述(2)让学生更有方向感,导引性更强。
3.双评:以等级回观习作路径
质量等级就是评分点,是学生习作中不同的指标所对应的表现水平。通过评分点的对照,学生可以自我感知习作的完成质量,为自评自改提供依据。质量等级既可以用数字表示,如“5”“4”“3”,也可以用词语描述,如“杰出”“优秀”“一般”等。评分点设置的“档位”多少没有定论,以便于理解和评价为原则。
仍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六“记一次游戏”为例(见表7):
在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具体指标后,还要切实发挥等级指标的“导航性”,笔者在班级实践中通常采用“双评”模式,即作者的定量自评和他人的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完成习作草稿后需要对照习作地图中的各项指标来评判自己是否达到相应要求,给出相应的自评分。这一评价无疑是作前目标的一次自我检视,也为接下来修改习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他人的定性评价指“伙伴评价”或者“教师评价”,伙伴评价可以放在草稿完成阶段,教师评价则可以放在习作完成后,两种方式可以视需求轮换使用。
从作前评价规则的开发到作中评價指标的导航,再到作后评价等级的回观,形成了一次习作练习的闭环。习作目标作为习作的起点,也是其归宿。
(二)评价规则前置的优势
1.变“读题”为“解题”,从接受到探究
评价规则前置有利于学生将习作前囫囵吞枣地读题,转化为像剥洋葱一样将“要素”“指标”“质量等级”等规则逐步深入地解题,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阶段性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
2.变“拼凑”为“贯穿”,从终点到起点
此前,学生习作中一个凸显的问题是虎头蛇尾,开头紧扣主题,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评价规则前置能较大程度地改进这一问题,将目标和路径的呈现贯穿始终,避免偏离航向。以评价规则形式呈现的目标,既是习作的起点,也是习作的终点。
3.变“表达”为“技巧”,从基础到进阶
教材中的习作训练有不少是某种写作方法或技巧的练习,评价规则前置,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训练点,知道自己是因何而为。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将评价规则与自己的作品一一对照,在“优秀”的基础上还能向“杰出”提升。
4.变“欣赏”为“鉴赏”,从听众到评委
评价规则前置也有利于学生以聚焦的、有目标的视角来进行“伙伴评价”,从一个零散无序的普通观众的欣赏视角转变为带着“专业指标”的鉴赏视角,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
(三)评价规则前置的注意点
1.评价规则研制要有针对性
目前倡导的大单元教学,作文训练也是每个单元中的一部分,教师在组织单元其他部分教学时也应关注前后呼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高频出现的作文训练点,给学生多次接触的机会,那么学生在此后的评价规则研制过程中也会主动地关注相关要素。
2.评价规则研制过程中要师生合作
学生是评价规则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在评价规则研制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充分引入学生资源,让其积极参与,用儿童化的语言呈现的规则也更利于学生吸收和使用。
综上所述,聚焦写作目标,分析达成目标的载体,以目标为习作导航,作品完成后对照目标修改,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总方向不偏离,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笔者在写作教学中评价规则前置的一些尝试和收获,笔者也将在写作教学中继续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郭家海.表现性评价:情境写作背景下的评价转向[J].语文建设,2021(1).
[2]周子房.评分规则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20(3).
[3]申宣成,马东贤,吴逸秋.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评分规则设计——以义务教育第二学段为例[J]. 语文建设,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