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很重要,但还原生活更重要
2023-07-04何捷
何捷
一、从课标谈起,观察的确是个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目标中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观察,在这一学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落实课标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导语写着法国作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时,单元的学习目标也设定为“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可见,学习觀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并将观察与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成为写作成果,正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学习项目。
在此基础上所选的《搭船的鸟》特别契合这一目标的达成。课文以“搭船的鸟”为题,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了在搭船回家的途中,认识翠鸟、观看翠鸟捕鱼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的好奇、对偶然发现的惊叹、对分享发现的喜悦。
二、发现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在教学《搭船的鸟》过程中,有的教师特别注意强调观察,不断地叮嘱观察要仔细,要全面,还要持久。为了印证这些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从文字的细节中,分析出作者观察的情况,如从“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发现作者观察时关注了颜色、形状等方面;从观看翠鸟捕鱼的整个过程,得出观察需要持久的结论;从“比鹦鹉还漂亮”,又得出观察要比对的结论。
教师期待这样教,能够落实目标——让学生课内得法,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获得结果,最后转化为文字。但实际上呢?效果并不佳。为什么呢?
所谓的“观察方法”,就是枯瘦的条款,高高在上,存活于实践之外。它们是强加给学生的指令,类似于“你要怎么做”“必须做到什么”。毫无疑问,条款是正确的,但也是空泛的,是普遍存在的概念。当普遍的概念没有落在特殊的个案中时,它就是陈列着的文字条款,无法指导实践。
方法要被激活,必须放置在生活中,要融入切实可感的任务中,要让学习者为达到目标而主动使用。此时的方法才是“活”的,才能产生效果。
三、借助思维“还原”真相
《搭船的鸟》中的小男孩在搭船回家的路上,一定是“一边走一边看的”,这是人之常情——观察,不需要提醒,自然而然地发生。偶然间,他看到一只奇怪的、漂亮的小鸟,当然特别意外、惊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做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盯着看,一边看一边琢磨“这到底是什么”,以至后来发现小鸟捕鱼,从妈妈那里得知这是翠鸟。
回家后,男孩依然兴奋,他希望将自己的惊喜发现和大家分享。注意啦,他并非要传递什么“观察的方法”,仅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惊奇、欢喜以及所见的特别之处。可以带入想象:若你就是那个搭船的孩子,看到这只奇特的鸟,你会刻意用一些方法去观察吗?会有意识地从形状、颜色、行动上去观察吗?当然不会!你就是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画面,一个“打包了的信息团”。直到要写下来的时候,你才会回忆、拆分出一个个看到的细节,安排好序列写出来。
哈佛教授史蒂芬·平克将这一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从网状的思路,经过树状的梳理,到线性的表达”。网状,就是当时所见的场景,是一个“打包了的信息团”;树状,是写作前的决定,如何表达更顺畅、更清楚;线性,就是一句一句的文字输出,是最终呈现的写作结果。
必须想明白的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作者做了这样的写作序列安排,做了这样的文字陈述,将笼统的观察结果做了形状、颜色、行动的拆分呢?
答案是——强烈的写作意图。作者要和你分享的是“瞧,这就是当时的惊奇发现”。其实,这句话换成罗丹来说,就是“瞧,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发现的时候,读者不在场”。所以,“我”要用文字,带读者来到现场,复现、分享“我”的发现。因此,“我”的文字要能还原当时冲击“我”视觉、震撼“我”心灵的每一个细节——“我”也要让读者看到这只翠鸟。
因此,你会发现原文有了这样一段话: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作者仔细地写出鸟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同时注重一些细微的地方,补充了一句“翅膀带着一些蓝色”,但依然担心读者不能理解,便用生活中最熟悉的鹦鹉做个对比。都说完之后,作者一再检视是否有遗漏,又补充了一句“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是不是小心翼翼?是不是满心期待与读者一起分享当时的画面?所有观察的方法,都源于表达的意图——分享惊喜。
我们不断重复叮嘱的“观察要细心”“观察要讲究方法”,其实更适合专业人员。例如法布尔,他是昆虫学家,他的观察就是“从方法到结果”的。而小学生的观察,实际上是日常生活中的本能,是人在环境中的自然反应。因此,教学时一直强调的“观察方法”,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是无处安放的,是找不到实践佐证的。
教师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是找到作者的表达意图。在目的驱动下,发现作者梳理思维的过程、表达的路径。
四、重建教学现场
教学的目的依然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作为习作单元,教师还要辅助达成“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写作目标。
在此前提下,重建教学现场,安排教学序列有以下几步。
第1步:读文,把握内容
这是“起”的基本准备工作。让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学一篇课文,学生必须知道课文中写了什么。梳理后可以获得五个部分的内容:
1.一件事:搭船回家
2.一种天气:雨天
3.一只鸟:停在船头
4.一只鸟:不停追问
5.一只鸟:捕鱼
其中,第3、4、5条与“一只鸟”有关,能体现当时作者的“惊奇发现”,可以初步定为本次学习的重点。
第2步:理解,体会主题
这是“承”的部分。学生畅谈阅读体会,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搭船的鸟”,到底要传递什么意思。学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发现翠鸟时,发自内心的喜爱、惊奇。
第3步:探索,掌握核心
这是“转”的关键部分。师生一起转为去探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一步不能含糊,需分为几个教学环节,有序推进。
环节1:转化文字,口语表述。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描述“我看到一只怎样的翠鸟”。
环节2:图片比对,图文对照。教师出示几幅图,图中有各种鸟,让孩子选出哪幅图中是翠鸟。三年级的学生,能准确选中翠鸟,则实现了“图文对照式”的学习。
环节3:说理印证,提取核心。让学生说理,解释“为什么这幅图是文中所说的翠鸟”,结合课文,对选中的图片进行论证。原文是作者的观察转化成的文字,如今是观察图片,印证作者观察和表达的真实。整个论证过程,说明作者观察得好、写得好,抵达单元学习目标“体会作者如何观察事物”。
师生在这一环节的互动中,提取出作者写作的三个核心方法:
1.精确词语写出翠鸟的色彩,例如使用“带着”一词,说明色彩存在的区域与面积。
2.对比方法写出翠鸟的差异,例如与鹦鹉做對比,让读者心中有个图像。
3.反思并补充细节,让表达更完整,例如对“长嘴”的补叙。
环节4:创设情境,拓展运用。让学生思考:假如在生活中,你也发现了一个新鲜事物,你会怎么做?把发现写下来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第4步:统筹,抵达目标
这是最后“合”的部分。回到学习目标上,让各部分表达形成合力。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乘胜追击,重点关注课文第三自然段,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这一段集中写了这么多想法?”
以往的教学,我们更多强调让学生明确:这段话写的是“想法”,提示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想”。这是强加的、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学习结果。而此时转化为对写想法原因的探索,则瞄准了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有惊奇发现时,心中自然有无限的问题,很自然地能产生各种想法”。把想法分享出来,也让读者感觉到当时自己是多么惊奇。这就是写想法的意图,依然和目标合拍。
五、看似多余的话
我想补充:“一边看一边想”真的不需要交代。面对好奇,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叮嘱学生做到这一点,类似于说“记住一定要闭着眼睛睡觉啊”。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学习观察的方法,是必需的。但学习不能总是干巴巴的,不能仅限于传递条款、强调背诵。如何还原生活,如何在任务驱动下明确目标,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方法,才是关键。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