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重归文化之根
2023-07-04戴姗姗
戴姗姗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自身的文化,对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之下,需要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关键词去进行空洞理论的灌输,而应当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载体的加工当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有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之后,再让学生对其形成认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教材为本”,教师要从教材当中去发掘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再实施教学。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又应当寻找怎样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呢?本文以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为例,进行初步探究。
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解
传统文化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统,二是文化。从文化层面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并不是对文化的学术定义,而是借助于文化前面的定语“传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约定。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性,其源于时代的发展与积淀,在时光更迭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能够反映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视野之下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实际上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对学生而言,文化自信应当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各种要素,能够对学生的语言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表现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言行。换一种说法,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因为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具有的行为,那么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有意义的,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学生的语言与行为才是传统文化渗透有效与否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努力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元素,然后以这些元素作为教学的载体,并且设计能够让学生产生沉浸式体验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
真正有效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定不是有形的甚至机械的背诵与记忆,而应当是无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只有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才能进入学生的血脉,成为影响学生语言与行为的内在力量。基于这样的思路来总结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可以这样概括:教师借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从中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然后为学生设计沉浸式体验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最后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草船借箭》为例,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为了适合学生的阅读,在选入教材时被做了一定的改动。这种改动的目的是提高课文的可读性,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到四大名著,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之感。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这篇课文,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多种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课文的第一句: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第一段就只有這一句,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概括了后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一句的时候,由于先前经验,他们会对周瑜与诸葛亮两个角色形成直接判断。这种判断往往带有明显的好、恶特征: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自然被学生所喜欢;周瑜嫉贤妒能,自然不被学生所喜欢。但是只有这样的理解又是不够的,教师可以站在文化渗透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形成一种认识,那就是《三国演义》中这两个人物形象设计的初衷是让每一个读到此故事的人都知道:人应当追求智慧,人应当有开阔的胸怀!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对此进行深度思考时,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那么文化渗透才是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周瑜与诸葛亮两个人物,看看他们在借箭的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语言与行为,学生往往可以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一判断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就是用传统文化来影响学生言行的过程,有的学生将这样的传统文化与“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联系起来,设想如果周瑜和诸葛亮能够真正做到联手抗曹,那么结局一定会大有不同。
又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课文核心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让学生领略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而其中最核心的又是什么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最终学生的答案都是课文中诸葛亮的话: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句话不仅指明了事件的因果关系,而且还强调了对曹操性格的把握。所谓诸葛亮的智慧,正在于此!那么从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的教学,还应当有怎样的见解呢?“汲取智慧”在此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果说要让学生向诸葛亮学习的话,所要学习的正是对竞争对手性格的把握,并且预判对手在具体情形之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后基于这一预判结果,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文化渗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指向
谈传统文化的渗透一定离不开核心素养这一宏观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者正是为后者服务的。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明确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核心素养的指向,可以保证在面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具有正确的方向。
明确的方向才可以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途径,文化渗透不同于知识积累,文化渗透更多地指向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已有的经验来到课堂,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建构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让学生拥有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建构,让学生形成的认识与观念,经受住自主建构过程中的肯定或否定,经受住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他人质疑……如此不断打磨,才能实现不断塑造,最终所形成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当中,成为影响学生言行的积极力量。当学生真正进入这一状态的时候,传统文化才能够内化为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