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歌曲中复调技法的运用

2023-07-04张文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流行音乐

【摘 要】当今全球化形势下,音乐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尝试将复调音乐思维与对位技法加入到流行歌曲中,在21世纪初至今的二十余年的时间,流行歌曲的作曲家对复调技法的运用也愈加成熟。文章从两首知名乐曲来分析流行音乐中的复调音乐技法,探究复调对位技法与流行音乐有效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流行音乐;复调音乐;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04—03

一、中国流行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

就流行音乐的定义而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注释较具代表性:“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1]”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呈“驼峰式”进行的,在中间有过一段时间停滞不前。20世纪20、30年代流行音乐开始在我国出现,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是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歌曲,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革命主题的歌曲是社会主流,革命歌曲的主题与社会大背景环境相同,旋律高昂感染力强大,与之相比流行歌曲中的旋律、歌词缺乏人们所需要的感染力,因此流行歌曲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认可,而是被认为是“郑卫之音”!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政治和文化的压抑导致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消失长达近30年之久。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讲究对外开放大背景的影响下,流行歌曲大量涌入,城市民谣、新民乐等体裁也让中国内地的流行乐坛焕发了生机,使两岸的流行音乐有了交融[3]。在创作方面流行歌曲中不但延续了传统和声手法,还延伸了许多现代的作曲技法[2]。到了21世紀,世界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趋势背景下,流行歌曲开始变得风格多样、形态丰富。流行歌曲不仅广泛传播于老百姓之中,在学术界也获得了同古典音乐同样的文化地位,更多的专业音乐工作者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的作曲理论知识,产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多元化本身就是流行音乐的特征,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多元化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特征,流行音乐的多元化特征更加显现出来。多元文化特性构成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特定发展阶段中流行音乐的文化特点,将复调技法、思维与流行歌曲进行有效融合,作曲家发现复调技法对流行歌曲中的情感表现有极佳的效果。

复调音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的音乐,各声部以同一旋律的变体在横向进行时作纵向的叠合,体现了分合相间的线性多声思维特征[4]。20世纪初中国文化开始与世界文化迎来了交融,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知识开始引入进我国,其中也包括西方复调音乐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苏俄复调音乐理论开始在我国成为主流,苏俄复调理论的引入也为中国复调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复调音乐学者开始研究专属中国的复调音乐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国外的理论技法,取得了巨大突破,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初步形成[5]。21世纪初至今,复调音乐理论开始在更宽泛的各种领域进行创作各种复调音乐风格、作品。《以父之名》《灯火里的中国》两首具有复调音乐风格的流行歌曲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取得巨大成功反响,这与复调技法对其表现力的渲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两首作品中复调音乐技法对流行歌曲情感情绪所产生的效果与作用,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在流行歌曲中使用复调技法。

二、《以父之名》中复调对位技法的运用

《以父之名》通过配器体现作曲家想表达的故事,一首成功的流行音乐如果没有配器的包装,那么作品就得不到质的升华[6],本首作品的编曲,除了为乐曲编配了常见的钢琴、弦乐、西洋电声乐队四件套(吉他、贝斯、键盘、架子鼓)之外,还加入了弦合成器、双簧管、卡祖笛三个伴奏声部,以此把音乐形象尽可能完善地体现出来,其中的弦合成器声部与人声声部两条旋律同步进行,形成了对比复调的音乐形式贯穿全曲。对比复调即是多个声部,不同旋律依靠对位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调结构,即为对比复调。作品中弦乐合成器声部与人声声部两条旋律线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弦合成器声部与人声声部进行节奏、进行方向运用了复调思维中的互补律,弦乐合成器声部多运用长时值想要表达出真实的教会情景,人声声部则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是小男孩身处这种环境下的心理变化。

在第32小节中上方弦合成器声部与下方人声声部形成对比复调,两条旋律线独立进行,看似无关的旋律却又相互之间和谐进行,都在为音乐整体表现而服务。歌词中“微凉”“有雾”的环境特征在弦合成器声部持续的高音中塑造了出来,“踱步”“残酷”歌词中这紧张的气氛则是在人生声部密集的音符下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处临近结尾,作曲家增加了三声部对比复调这一新的复调技法,新增加了一条人声声部,三条个性化、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相互兼顾共存发展,曲中的主人公追忆起他一生的点点滴滴,新出现的声部短时值音符排列就像碎片化的记忆不断出现,给听众一种“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7]的感受。

三、《灯火里的中国》创作技法分析

《灯火里的中国》是作曲家于2020年制作完成,歌唱出祖国的繁华、人民的幸福,歌曲体现了高度的爱国情怀。2021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著名艺术家倾情演唱,柔美的旋律,有深度的歌词深入人心[8]。

《灯火里的中国》采用二段式结构。和声方面共有两个钢琴伴奏声部,高声部采用的是柱式和弦为主的织体形式,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主展开进行。旋律方面从主歌的平稳旋律,旋律绕着C大调的主和弦上展开,到副歌开始出现大跳音程,音域范围也进行扩大。在第66小节,作曲家运用复调音乐技法为旋律声部附加一条对比旋律,这条旋律采用向下小二度模进的形式进行展开,之后在高音区进行,高亢的情绪气氛被勾勒出来,在复调技法旋律音响的感染下,再配上“青春婀娜”“胸怀辽阔”“万里山河”“百年承诺”这铿锵有力的歌词,听众产生了国家正逢太平盛世,人民都怡然自得的欢愉感受。

四、流行歌曲与复调技法的有效结合路径

21世纪初的《以父之名》,有意识地想用复调这种西方音乐织体形式来渲染他的音乐,《以父之名》通篇采用对比复调技法,最大程度上将复调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了结合。在当时沉醉于主调音乐歌曲中的人们投下一枚炸弹,曲子迅速在整个亚洲风靡起来,人们对歌曲中的伴奏旋律啧啧称奇,让听众体会到复调音乐的魅力,一时间火遍整个亚洲,创造了八亿人同时收听的盛举,很多人也因此接触了“复调音乐”这一名词。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灯火里的中国》横空出世,作品讲述了灯光下国泰民安的中国,词曲旋律、节奏由缓到急,前半部分的曲子打动人心,给人安稳的感觉,到了全曲高潮之时加入一条高音复调旋律,高亢的旋律带动了人们激动的心情,观众的感受也从开始的幸福到最后的骄傲,每个人在听完之后都会觉得生在中国很幸福,在这种复调旋律的渲染下歌曲也受到了人们认可喜爱。相比于之前的以父之名,作曲家创作的曲中完成了時代背景下的任务、契合时代精神,描绘出了当今中国的盛世之况。与《以父之名》不同的是《灯火里的中国》没有通篇运用复调技法,只在情感最需要释放的全曲高潮处加入复调技法,作曲家的情感在复调旋律的渲染下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两首优秀的运用复调技法的流行歌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将复调音乐技法融入到风格多样、形态丰富的流行音乐之中,是可行且符合听众的审美的。

在这个多元化、自由化的音乐创作时代,并不是将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拼接,流行音乐的作曲家们在力图创新的同时也应了解大众的审美以及精神需求。作曲家的正向音乐传播与听众的反馈传播双向交流的和谐完美与否,是检验音乐家的艺术创造成果在他所面对的时期之内和他所力图征服的听众面前是否成功的尺度[9]。如果说死死守住音乐艺术原貌,以最初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的特点对音乐进行创作,或许是某个时期的权宜之计。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音乐文化只有与时代一起前行,契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需求,才会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说,我们要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恪守正道、坚守音乐艺术的根本规律,应时代发展将流行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复调技法等音乐织体与流行音乐进行结合。复调技法在流行音乐中的使用,可以让整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进行了升华,亦或是让作曲家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诠释,笔者对复调技法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形式的分析研究,对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一种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叶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3]施咏.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化”视野下的概念辨析[J].中国音乐,2016(3).

[4]樊祖荫.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中国音乐,2016(1).

[5]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1).

[6]欧树宏.新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歌曲的多维建构研究[J].当代音乐,2021(5).

[7]刘希夷.代悲白头翁[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9.

[8]罗子钦.声乐作品《灯火里的中国》的演唱探析[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22.[9]曾遂今.音乐传播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1).

作者简介:张文龙(200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青岛大学,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复调)。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流行音乐
复调循梦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多声部创作思维之我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作曲技术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探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复调音乐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