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角下“面塑”传承发展传播探究
2023-07-04朱蕾萱
【摘 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都不容乐观。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是在社会层面上的认可度依然不高,传承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本文先阐述了非遗文化面塑的传承发展现状,接着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了面塑传承发展的传播困境,最后从数字化采集与保护传播、拓展非遗传承人模式、推动面塑进校园活动、借助旅游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非遗文化视角下面塑传承发展的有效传播策略,使得面塑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遗传承;面塑文化;非遗传承人;旅游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33—03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都失去了生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力度、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等多种方式,优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但是结合当前的具体现状来看,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效果并不是很好。面塑手工艺术作为非遗文化的一种,也遭遇了传承发展的困境。下面也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非遗传承的视角,谈一谈面塑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举措,拓宽面塑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空间。
一、非遗文化面塑的传承现状
(一)非遗文化面塑的发展现状
面塑手工艺术最早的时候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活动,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记载。民间将面塑称之为面花捏面,在逢年过节和庆喜时,会使用面粉做成枣花、面糕、面鱼等多种食品。这些不同形状的面艺制品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浓缩了古代劳动人们的手工艺术审美精粹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1]。在历史沉淀过程中,面塑手工艺术也承载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欣赏面塑人制作面塑艺术品的时候,也会深刻感受到艺人娴熟的技艺,并为栩栩如生的面艺制品形象而倾倒。目前面塑手工艺术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Ⅶ—1。这对于面塑艺术的长期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二)非遗文化面塑的传承方式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面塑手工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第一,家庭传承。面塑手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很多老一辈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面塑手艺,并且会传承到下一代。特别是在家庭氛围影响下,面塑艺术也会涌现一批传承人才,展现其独特的魅力。第二,集体传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庆祝活动也有所增加。面塑手工艺术在这些庆祝活动中的需求比较高,因此在社会上引发了面塑培训班的热潮[2]。比如庆阳地区就鼓励当地面塑传承人举办培训班,实现面塑艺术的集体传承。第三,学校教育传承。这类传承方式是一种新型模式,促使面塑艺术进入到校园环境中,提高新生代群体对于面塑艺术的认知水平,并主动参与到面塑传承与传播当中。第四,展览传承。即地方有关部门联合面塑传承人、面塑委员会、当地文物局、博物馆以及其他主体,举办一些关于面塑艺术的展览会,实现优秀面塑艺术作品的传播,综合展现面塑艺术的魅力,拓宽面塑非遗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非遗传承视角下面塑传承发展的传播困境分析
目前面塑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遭遇较多困境,导致面塑艺术的社会认知程度比较有限,很难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较好的传承发展效果。这里也立足于非遗传承的视角,从多个角度探索面塑传承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具体困境问题。
(一)信息化时代的冲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智慧信息时代,社会民众在平时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通过信息终端接受海量的信息。这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给面塑手工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导致面塑手工艺术很容易遭遇传播障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面塑是一种手工实践艺术,需要传承者充分参与其中,才能够感知面塑艺术的内涵。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塑艺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无法在海量信息环境中吸引社会民众的目光,最终也就很难在信息化社会中取得预期的传播发展成效。
(二)传承渠道不规范
面塑虽然已经进入了非遗文化目录,但是现阶段的传承渠道并不规范。前文分析了面塑艺术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家庭传承、集体传承、学校传承和展览传承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传承和集体传承比较普遍,但传承效果比较一般。对于非遗文化来说,应该由有关部门参与其中,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人,提高传承渠道的规范性[3]。而目前很多地区都没有设计面塑的非遗传承人,导致面塑艺术的传承发展无法形成系统性,整体表现得比较散乱,很难形成傳承发展合力。
(三)新生代认可程度不高
结合面塑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新生代群体对于面塑艺术的认可度非常低,导致面塑艺术已经出现了传承发展断层。我国新生代群体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再加上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导致较多新生代群体都已经放弃厨房事务,丧失了做饭的基础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面塑艺术传承方面就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被动态势。之所以遭遇这类困境,主要是因为我国新生代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接触面塑艺术的机会比较少。在求学期间,很多学校都没有将面塑艺术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同时较多学校也是寄宿制,学生从家长身上学习面塑艺术的机会也不多。在参加工作以后,大部分青年群体也比较依赖外卖,更少了解面塑艺术。这些情况都导致面塑艺术在新生代群体中出现了断层。
(四)面塑传承关联度不足
面塑艺术作为非遗文化之一,跟很多产业都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能够深层次挖掘面塑艺术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内容,并尝试将面塑艺术融入到其他产业项目中,就可以形成面塑艺术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面塑艺术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借助于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面塑艺术的影响面,同时也可以反哺旅游项目,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但目前我国较多地区在这方面都还存在显著不足,有必要在后续时间里积极探索面塑艺术的关联产业传承发展模式。
三、非遗传承视角下面塑传承发展的传播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塑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还存在较多困境,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些困境的突破之道。下面在分析面塑手工艺术传承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各个地方有关部门可以紧扣非遗传承主题,从多个层面探索面塑艺术的有效传播方式。
(一)数字化采集与保护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塑手工艺术也应该积极适应新时代,实现数字化采集与保护,拓宽信息化传播渠道。第一,数字化采集。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将面塑手工艺术的数字化传承发展提上日程,并联合博物馆、文物局等主体,共同完成面塑手工艺术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高像素摄像机拍摄面塑的制作过程,实现静態图片和动态视频的多样化采集,最好能够进行面塑手工艺术的全景展示,使得观看者可以沉浸在数字化资源中,保证面塑手工艺术得以全方位展示。第二,建立面塑艺术资源数据库。在完成面塑手工艺术的数字化采集以后,有关部门还要构建面塑艺术资源数据库,并实现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形成面塑手工艺术的线上博物馆。社会民众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欣赏博物馆中的面塑艺术资源,使得面塑艺术传播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在平时也要做好面塑艺术资源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及时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更新和整理,并积极调研社会民众对于数据库的反馈情况,保证数据库可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拓展非遗传承人模式
非遗文化传播非常依赖传承人模式。这是因为传承人模式可以系统性传播非遗文化,使得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规范非遗文化的传播内容。除此之外,传承人模式也有利于非遗文化形成特色品牌形象,扩大自身的传播面。因此对于各个地方有关部门来说,也应该结合区域面塑手工艺术的发展情况,全面贯彻非遗传承人模式。在选拔非遗传承人的时候,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选拔面塑手工艺术的民间艺人,保证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选定非遗传承人以后,可以结合地方面塑手工艺术的特点,丰富传承人个人形象,逐步形成区域非遗文化品牌形象[4]。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一些地方文娱活动,实现面塑手工艺术在社会环境中的有效传播。比如在民俗文化节日期间,面塑非遗传承人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节目项目,扩大面塑手工艺术在社会环境中的传播面。除此之外,面塑手工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在平时也可以考虑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上传一些自己制作面塑艺术作品的视频,通过信息平台实现面塑手工艺术的快速传播,提高面塑传承发展的传播效果。
(三)推动面塑进校园活动
鉴于当前我国新生代群体对于面塑手工艺术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不足,导致面塑手工艺术出现了传承断层。后续时间里各个地方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全面推行面塑艺术进校园活动,增强新生代群体对于面塑手工艺术的认同感。一方面,学校可以考虑将面塑手工艺术引入到美术、劳动等课程体系中,通过跨学科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于面塑手工艺术的了解程度。比如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面塑手工艺术,并且面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面塑艺术品,激发学生对于面塑手工艺术的兴趣。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依托于面塑艺术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得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5]。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关于面塑手工艺术的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引导学生参与到面塑手工制作过程中。在这之中,学校可以考虑邀请一些面塑民间艺人,前往学校讲述自己对于面塑手工艺术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制作面塑艺术品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趣事。通过趣味化的讲解,学生就能够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同时也可以在以后主动参与到面塑艺术传承发展与传播活动中。
(四)借助旅游文化传播
立足于非遗传承发展的视角来看,非遗文化单靠有关部门进行保护性传承发展是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的,还需要充分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市场经济模式进行传承发展。结合面塑手工艺术的特点来看,借助于旅游文化进行传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具体设计旅游项目的时候,可以将面塑手工艺术融入到民俗文化旅游模块中,在各个旅游景点布设用于制作面塑的艺术小屋。面塑艺人在艺术小屋中制作并展示精美的面塑艺术品,吸引游客的目光,使得游客有兴趣了解面塑手工艺术。在此基础上,旅游景点还要提供面塑制作的体验项目,由面塑艺人亲自引导游客制作一些简单精美的面塑艺术品。当游客充分参与其中以后,就可以直观感受到面塑手工艺术的魅力,同时在制作完成以后也会获得成就感,主动参与到面塑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事业中。想要达到这种效果,也需要各个旅游景点与面塑艺人做好沟通与协作,优化面塑的制作过程,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使得面塑手工艺术可以真正借助于旅游项目实现高质量传承。
四、结语
综合来看,面塑手工艺术浓缩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容,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处于不利的发展态势。在后续时间里,有关部门也应该立足于非遗传承视角,积极探索面塑艺术的有效传播路径。这也要求有关部门可以做好区域非遗传承资源的调研,开展非遗展会、文娱活动、旅游体验项目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得面塑手工艺术可以渗透到多个领域中,更好暴露在社会民众的视野范围内,优化面塑艺术的传播环境。除此之外,地方有关部门也要在非遗传承的视域下,明确面塑民间传承人,同时还要加强新生代群体对于面塑手工艺术的认知水平,实现面塑艺术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帆.“非遗”面塑的传承、创新与再设计[J].美术文献,2021(12).
[2]陶姝言.非遗项目岚县面塑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1(11).
[3]柳骏.媒体碎片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面塑艺术为例[J].艺术大观,2021(28).
[4]魏峰.幼专美术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径——以苏北面塑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5]杨琦.非遗活态传承视阈下菏泽穆李面塑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J].品位·经典,2021(8).
作者简介:朱蕾萱(198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像艺术设计(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