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咸阳坡刘村十六国墓M2 发掘简报*

2023-07-0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3年2期
关键词:墓室标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9年5月,为配合秦汉新城张裕路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坡刘村东,距福银高速公路约30米处发掘一座十六国时期墓(M2)(图一)。这座墓葬规模较大,未被盗掘,随葬品丰富。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坡刘十六国墓M2 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2所处区域地层分为三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0.35米。土质松软,土色呈浅灰褐,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现代瓷片、碎砖瓦等。第②层为扰土层,厚0.5米。土质较硬,土色灰黄,内含少量碎砖瓦和大量植物根茎等。第③层为唐宋文化层,厚0.65米。土质较硬,土色浅黄,夹杂少量绳纹残瓦及残砖块。该墓开口于③层下,距离地表深1.5米,打破垆土层和生土。

该墓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墓道方向170°,墓室方向143°。水平全长48.5米,墓室底部距现地表深10.9米(图二)。

图二 M2 平、剖面图及墓门正视图

墓道 长条状,上宽下窄,两壁自上而下收窄4厘米,上口南宽1.3、北宽1.46米,最深处距地表9.4米,水平长36.6米。墓道东、西、北壁形成三级台阶,自下而上长度依次递减,分别为27.8、20.1、15.9米。墓道东、西、北侧台面宽度大小不一,在30~60厘米之间。墓道内填经过夯打的五花土,夯层厚度不一,厚40~50厘米;夯窝呈圆形,直径12厘米。填土中夹杂少量碎砖、陶片、绳纹瓦残片等。墓道底不规整,南缓北陡,有明显踩踏面,踩踏面厚3厘米左右。墓道底部北端东西两侧壁有残长约1.2米的白灰墙皮,延伸至甬道内,未见地仗层,脱落严重。

甬道 为长方形拱顶土洞,土坯封门,上部向墓内垮塌,残高0.64、宽1.2米,土坯长30、宽24、厚12厘米。甬道底部南高北低,略窄于墓道,且与墓室方向略有偏差。东壁较长,西壁稍短。壁面均饰白灰墙皮,脱落严重,长4.3~4.8、宽1.48、高1.84米。

墓室 为单室穹隆顶土洞,打破战国秦墓M4的竖穴墓道的西半部分,墓顶已塌落,墓内填满淤土。墓室平面略呈方形,面阔3、进深3.05~3.2、直壁高1.8米。墓室四壁上部有一周凹槽,宽、深均2厘米。四壁刷白灰,无地仗层,脱落严重,复原顶高3.06米。地面北半部铺方砖,方砖规格为50×50×12厘米。

葬具 木棺,平面呈梯形,保存状况较差,仅余棺痕。东西向橫置于墓室北半部,长2.24、西宽0.96、东宽0.8米。因墓室进水漂浮,发掘时高出墓室底部约1.2米。棺内发现一具女性头骨,其余骨骼未见,头向西、面部朝上。经鉴定墓主30岁左右。

二、随葬器物

M2未被盗掘,虽然受到进水、淤积等因素影响,但是随葬品大多保存在原位。

墓道填土靠近甬道处出土“天水姜沖”铭文砖1块。墓室填土中出土铜带钩2件,应是被打破的战国秦墓器物。头骨位于棺内西侧,头骨周围发现有金饰片,室内整理时在墓主额骨发现一件金饰片和蚌珠,头骨北侧为鸡鸣枕,铜印章位于棺内中部偏南,棺内东部发现有铜佩饰、叉形器,其余铁镜、墨、石砚等散落在棺周围。墓室底部木棺南侧放陶樽,樽内有勺;墓室东壁下自北向南放置15件伎乐俑(图三、四)。墓室西南角放置陶槅、牛车、陶案、男女立俑等(图五);墓室东南角放置连枝灯、陶灶、捧盆女立俑等。

图三 M2 墓室东部正射影像

图四 M2 墓室平面图

图五 M2 墓室西南角随葬器物分布情况

M2共出土遗物63件(组),现介绍如下:

(一)陶俑

1.女立俑 16件。泥质红陶,俑身与俑头均为前后合模,俑身中空,内壁有捺压痕迹。依大小与姿势可分为六型。

A型 6件。体形较大,形制大小相近。头梳十字高髻,发髻涂黑彩,刻画精细。齐刘海遮住额头,脑后头发齐梳贴头,缓鬓蔽耳;鹅蛋形脸,娟秀柔媚,白面朱唇,黑彩描眉,面部残留黄彩。身着交领右衽阔袖短襦,肩披红帔,腰系革带,下着筩式红白间色长裙,双手拢于袖中。其中M2:32眉间及太阳穴处均点红,其余5件未见。标本M2:32,宽11.4、厚9.9、高35厘米(图六,1;图七)。标本M2:31,宽11.5、厚9.6、高34.8厘米。标本M2:57,宽12.3、厚9.9、高34.8厘米(图六,2)。标本M2:59,宽11.6、厚10.4、高34.8厘米。标本M2:61,宽11.6、厚10.3、高34.6厘米。标本M2:62,宽11.3、厚10、高34.6厘米。

图六 女立俑、陶鼓

图七 A 型女立俑(M2:32)

B型 3件。发型、妆容、服饰、姿势等均与A型相似,体形较小。标本M2:26,宽8.6、厚8.9、高26.9厘米(图六,5;图八)。标本M2:29,宽9.7、厚9、高26.6厘米。标本M2:30,宽9.4、厚9.2、高27厘米。

图八 B 型女立俑(M2:26)

C型 1件。标本M2:39,发型、妆容、服饰均与A型相似,体形较小,双手拢于袖中,右肘弯处夹一束织物,织物表面有网状装饰,一段打结卡在肘弯处,另一端呈尖状伸入俑身之中,出土时已脱落,织物长4.8厘米。俑宽9.4、厚9.1、高27.2厘米(图六,7;图九)。

图九 C 型女立俑(M2:39)

D型 3件。大小、发型、妆容、服饰同A型,作抬手状。标本M2:63,右手高抬及肩,宽袖微拂,左手落于半空,推测双手之中原应有鼓槌,已朽坏。陶俑宽11.3、厚12.2、高34.4厘米(图六,3;图一二)。该俑身前地面有陶鼓一面,呈桶状,中腰外鼓,侧立,两边带人字形鼓架,鼓架紧贴腔板,无法撑地,腔板与鼓架相接的顶部及两侧有穿孔。鼓腔外径7.7、高8厘米(图六,6)。标本M2:58,附近未发现其他乐器。宽11.8、厚11.8、高34.8厘米(图六,4;图一〇)。标本M2:47,双手均残,右袖拂动。宽11.8、厚11.2、高34.8厘米(图一一,1)。

图一〇 D 型女立俑(M2:58)

图一一 女立俑

图一二 D 型女立俑(M2:63)

E型 1件。标本M2:60,头梳高髻,涂黑彩,两鬓宽薄,长脸丰颐,面傅白粉,貌偏年长;上身穿交领右衽宽袖短襦,内著齐颈中衣,下穿筩式红白间色长裙,腰系革带,带头自前腰垂下;左手伸向右臂肘部做挽袖状,右手斜伸露出前臂。宽12.8、厚10.5、高34.4厘米(图一一,2;图一三)。

图一三 E 型女立俑(M2:60)

F型 2件。大小、发型、妆容、服饰同A型,衣袖微拂。标本M2:46,双手捧圜底陶盆。俑宽11.5、厚14.8、高34.8厘米,盆高2.2、口径8、壁厚约0.5厘米(图一一,3;图一四)。标本M2:48,双手所捧之物遗失。宽12.7、厚12.5、高34.4厘米(图一一,4)。

图一四 F 型女立俑(M2:46)

图一五 男立俑(M2:28)

2.女坐乐俑 8件。模制绘彩,上穿交领右衽窄袖短襦,下着筩式红白间色长裙,腰束革带,面带微笑,跽坐演奏乐器。根据发型可分成两类。

一类梳十字高髻,两鬓松缓蔽耳。标本M2:49,吹笙俑,双手捧笙吹奏,有七根笙管,宫管居中,匏斗与吹嘴浑然一体。俑宽12.1、厚14.5、高21.2厘米,笙残高5厘米(图一六,1;封二,1)。标本M 2:5 0,箜篌俑,怀抱角形箜篌,似为左手抱,右手弹,俑宽12.1、厚13.4、高2 1.6 厘米(图一六,2;封二,2)。标本M2:53,抚琴俑膝上平置一张琴,琴身窄长方形,琴首、尾呈圆弧状,琴首、琴尾及双岳山均涂成黑色,面板墨绘六根琴弦,一侧用四处白色圆点表示徽位,双手左按右挑呈抚琴状。俑宽17.6、厚13.1、高21.2厘米,琴长17.7、宽3、厚1.5厘米(图一六,3;封二,5)。标本M2:55,琵琶俑,右手挽袖持拨,左臂斜抱琵琶,左手按于上把位,琵琶通体涂白,盘圆柄直,圆形音箱以墨线描边,面板下方贴塑“U”形扶手,扶手两侧墨绘一组平行线,柄上墨绘四弦,以等距离的十道横向凹槽象征十柱,琴头两侧各有两孔表示四轸。俑宽14.9、厚13.2、高21.6厘米;拨子长2、宽1、厚0.5厘米;琵琶长15.6、音箱直径8.7、厚0.7~1.5厘米(图一六,4;封二,7)。

图一六 女坐乐俑

一类梳高髻,两鬓宽薄。标本M2:51,击鼓俑,节鼓置于双腿之间,左手扶腔板,右手执桴,作敲击状。俑宽11.9、厚14.5、高21.6厘米,桴长2.9、鼓最大径4.1、厚2厘米(图一六,5;封二,3)。标本M2:52,吹竖笛俑,双手执一件非簧类长管状竖吹乐器演奏,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管口比于双唇间。俑宽12、厚13.5、高21.8厘米,竖笛长15、直径1.4厘米(图一六,6;封二,4)。标本M2:54,抚琴俑,膝上平置一张琴,该琴圆首、窄项、耸肩,琴身呈窄长方形状,琴尾圆弧状;双岳山,琴首、琴尾及双岳山均涂黑,琴面墨绘五根琴弦,双手左挑右按。俑宽18.4、厚13.5、高21.8厘米,琴长18、宽3、厚1.6厘米(图一六,7;封二,6)。标本M2:56,抚琴俑,琴尖首圆尾,双岳山,琴首、尾和双岳山均涂黑,面板涂白,上面墨绘七根琴弦,左手平按,右手弹拨。俑宽16.4、厚13、高21.6厘米,琴长17、宽3、厚1.5厘米(图一六,8;封二,8)。

3.男立俑 2件。根据出土位置推测为牛车车夫。模制彩绘,前后合范而成,俑身中空。头戴黑色合欢帽,帽檐在脑后上折。面施白粉,身着交领右衽小袖短襦,腰束带,下着黑色大口袴,露出履面,双手揣袖,拢于腹前,俑身残有黑白两种颜色,细节不详。标本M2:25,领稍高,宽7.5、厚6.6、高24厘米(图一七,1)。标本M2:28,领稍低,内著齐颈中衣,宽7.5、厚6.5、高25厘米(图一七,2;图一五)。

图一七 男立俑1.M2:25 2.M2:28

(二)陶牛车 2组。均为卷棚厢式双辕车。标本M2:27,灰陶牛,牛角残损,头微抬,刻划双目略呈三角形,牛头、牛嘴贴泥条象征辔头,颈部堆饰条状鬃毛,上架牛轭,四足直立,腹部中空,牛尾下垂,牛身残有黑彩;车厢呈长方体状,前端有长方形围栏,前栏两端及车厢前面板底端两角处均留出车辕插孔,车厢内底板左右两边还各有两处圆孔,推测原本应有木制车辕。卷棚平顶,前后出檐且前高后低,前壁中部开纵长方形门,门上开横长方形小窗,后壁偏右开纵长方形门,门上居中开横长方形小窗;两侧壁近棚顶处各开一橫长方形窗,窗沿有屏泥,上有前后两处小孔,均呈直筒状,侧壁近底处附一个拴系,对应屏泥的后插孔,车厢底部为井字形车架,左、右、后部各凸出两个架头,其中左右凸出的前架头上有插孔,对应屏泥上的前插孔;圆形车轮有车毂凸出,中心有圆孔,推测原应插有木制车轴,有车辐16根,厢体残有黑、白彩,细节不详。牛通长33.6、宽15.2、高20.6(含轭)厘米,车体长26.6、宽26.8、高20.4厘米,车轮直径约19.2厘米(图一八,3;图一九)。标本M2:24,红陶牛,通体涂白,不见辔头及牛轭,牛角下弯,刻画出蹄足;车厢与M2:27形制相仿,但厢体稍大,前、后壁刻划界格,在前壁正中、后壁偏右开纵长方形门,门上没有小窗;车厢内部底板右边缘有前后两处相邻的圆孔。两侧壁近棚顶处各开一橫长方形窗,窗沿屏泥上有前后两处小孔,均呈直筒状,侧壁近底处附一个拴系,对应屏泥的后插孔,车厢底部为井字形车架,前插孔对应左右凸出的前架头上的插孔,左右外壁后缘中上部各有一处斜向拴系,直筒状插孔,对应壁面上有斜向压痕,但外壁下缘相应位置不见对应的拴系;圆形车轮原应插有木制车轴,有车辐16根。厢体两侧壁、屏泥、前栏等位置涂黑彩,前后壁及卷棚顶涂白彩。牛通长34.7、宽13、高19.3厘米;车体长26.7、宽28、高24.1厘米,车轮直径18厘米(图一八,4;图二〇)。

图一八 牛车和动物俑

图一九 陶牛车(M2:27)

图二〇 陶牛车(M2:24)

(三)陶塑动物

鸡 2件。泥质红陶,外涂白彩,系左右合模而成,体内中空,呈站立状,喙、眼、冠以及尾部合模处涂红,其余涂白。标本M2:42,挺胸颔首,体型稍小。长14.6、宽6.5、高14厘米(图一八,1)。标本M2:45,头微向前伸,体型稍大。长15、宽6.5、高14厘米(图一八,2;图二一)。

图二一 陶鸡(M2:42、M2:45)

猪 1件。标本M2:41,泥质灰陶。左右合模而成,体内中空,呈站立状,身涂黑彩。长吻,大耳下垂,腹部肥硕,尾部粗短。长18、宽6、高9.6厘米(图一八,5;图二二)。

图二二 陶猪(M2:41)

(四)陶、瓷器

陶灶 1件。标本M2:43,泥质红陶,局部模制之后粘合而成。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无底。灶门圆形,灶头有阶梯状凸字形挡火墙,灶尾有障烟壁和出烟孔,灶面有两个火眼,前侧火眼置一釜且釜灶一体,后侧火眼在灶面以上为一倒扣的甑,甑壁处侧放一勺,从灶内底部观察,甑之下为一稍小的釜底,因此表现的是甑倒扣于釜上。甑、釜之外的灶面上模印勺、耳杯、魁、盘、俎案、刀、铲、槅、叉等厨具以及一条鱼,另外沿四边装饰一道凸棱。灶长21、前宽16.6、后宽13、通高10.6厘米(图二三,1)。

图二三 陶、瓷器

图二四 陶器

陶樽 2件。标本M2:34,泥质红陶。圆唇,斜壁,外壁口沿下有弦纹及轮修凹痕,平底,底附三处短蹄足。口径16、高8.6厘米(图二三,2;图二五)。标本M2:37,泥质灰陶。平沿,斜壁,外壁上下各有两条弦纹,中间环外壁等距离贴饰三处模印的铺首,平底。底附三处短蹄足。口径12.7、高9.6厘米(图二三,3;图二六)。

图二五 陶樽(M2:34)

图二六 陶樽(M2:37)

陶小罐 1件。标本M2:44,手制,泥质红陶,表面有黑彩。敞口圆唇,高领束颈,鼓腹,腹部内底较浅,外壁刻划两圈半弦纹,高足。高4.7、口径2.5、底径2.2厘米(图二三,4)。

陶槅 4件。2件为泥质红陶。平面呈长方形,内部横向3排,纵向4列,中部一大格内又分为4小格,共计14格。标本M2:23a,平底。长27.6、宽20、高3.6厘米(图二四,1;图二七)。标本M2:23b,圈足。长27.4、宽20.4、高8厘米(图二四,2)。另外2件为泥质灰陶。平面呈长方形,内部横向3排,纵向4列,中部一大格内又分为5小格,共计15格,均为圈足。标本M2:23c,长24.6、宽18.4、高5.8厘米(图二四,3;图二八)。标本M2:23d,长24.5、宽18.6、高5.8厘米。

图二七 陶槅(M2:23a)

图二八 陶槅(M2:23c)

陶曲足案 2件。几面方形,四缘带边框,下施带橫柎的八字形曲栅足。标本M2:33,泥质灰陶,外涂黑彩,个体稍小。每侧曲足各包含四根单足且各自独立,通过顶部和底部的橫柎相连,外侧四足之外有卷曲饰。几面边框长16.8、宽16.2、通高22.8厘米(图二四,4;图二九)。标本M2:36,泥质红陶,外涂黑彩,个体稍大。几面四缘有勾片栏杆,每侧曲足包含六根单足且彼此相连,几面边框边长20.8、通高24.6厘米(图二四,5;图三〇)。

图二九 陶曲足案(M2:33)

图三〇 陶曲足案(M2:36)

陶勺 2件。形制相仿,表面均有切削修整痕迹,勺头平面呈椭圆形。敞口,平沿,圜底。勺柄斜向上伸,末端下勾。标本M2:35,红陶,胎质不纯,出土时置于红陶樽内。长12.8、高4.2厘米(图二四,6)。标本M2:38,红陶胎,质地不纯,表面褐釉泛绿,釉色不均,勺头内底聚釉呈黑色。长13、高11.8厘米(图二四,7;图三一)。

图三一 陶勺(M2:38)

图三二 瓷壶(M2:22)

釉陶连枝灯 1套。标本M2:40,由灯座、灯柱、双层灯盘和托盏顶枝组合而成。红陶胎,表面褐釉泛绿,灯盘底部未施釉,施釉不均,灯盘、灯盏内底聚釉呈黑色,部分部位胎釉结合不紧,有脱釉现象。灯座呈覆盆状,中空,灯柱与灯座相连,向上收束形成一级环台放置第一层灯盘,灯盘内斜伸出六根曲枝,枝端各托一盏,共六盏;柱身中部为实心,顶端稍收并呈管状,放置第二层灯盘,盘内斜伸出五根曲枝,枝端各托一盏,共五盏;管内插直枝,枝顶托一盏,上下共有灯十二盏,其中顶部灯盏口沿有多处烧灼痕迹。底座外径24、通高60厘米(图二四,8;图三三)。

图三三 釉陶连枝灯(M2:40)

瓷壶 1件。标本M2:22,口、颈部残,溜肩,鼓腹,高圈足。颈、肩残有两道附加堆纹,上腹部自上而下有3组弦纹带,弦纹带以上分别装饰2组篦点人字纹和1组水波纹。灰胎,青釉,釉色驳杂略泛黄,弦纹带以下未施釉且有灼烧痕,圈足内心亦施青釉。腹径21.2、底外径13、残高18.4厘米(图二三,5;图三二)。

(五)铜器 5件(套)。

铜组佩 1套5件。标本M2:8、9、15,铸造而成,包括璜佩2件,珩佩3件。璜佩呈半环形,一端外侧近边缘处有一孔,一端外侧近边缘处有两孔。标本M2:9,肉宽约2.5、厚0.2厘米。上珩整体呈云头形,上缘弧脊处穿一孔,下缘等距离穿三孔。标本M2:8-1,宽9.1、高3.8、厚0.1厘米。中珩亦呈云头形,上缘弧脊处穿一孔,下缘穿两孔。标本M2:8-2,宽8.2、高约3.5、厚0.1厘米。下珩略呈梯形,仅上缘弧脊处穿一孔,残左下角。标本M2:15,残宽10.5、高4.4、厚0.12厘米(图三四,1;图三六)

图三四 出土铜器

图三五 铜带饰(M2:3)

图三六 铜组佩(M2:8、9、15)

鐎斗 1件。标本M2:1,龙首曲柄,浅折沿,弧腹,平底,三蹄足,足上端饰兽面。柄、足、腹部分体铸造后拼接成型,柄部有气眼,腹外壁有打磨痕迹。口径13、通高11.9厘米(图三四,2;图三七)

图三七 铜鐎斗(M2:1)

叉形器 1件。标本M2:6,两端各有三叉,中间为长方形横框;两端三叉的居中叉首有圆孔,上下叉首为龙首。长13.3、厚0.2厘米(图三四,5)。

带钩 2件。形制相同。标本M2:7,铸造,钩背纵向范线清晰。琵琶形,钩首为简化的兽首,圆形钩钮位于钩身中部偏下,个体短小,素面无装饰。长6.8厘米(图三四,6)。标本M2:2,体形略小,长4.2厘米。

铜带饰 1件。标本M2:3,平面一端呈圆角的长方形,由下层铜板、中间透雕鎏金饰牌和上层铜边框铆合而成,边框上有5处铆钉,从下层铜板穿出,边框一角残留织物痕迹。透雕纹样为抽象的展开双翼禽鸟形象。长9.5、宽4.9、厚0.65厘米(图三四,3;图三五)。

印章 1件。标本M2:18,龟钮方座,龟首上翘,龟背錾刻纵向三组平行线为地,间以三列圆圈纹,再以斜线连成菱格形,印面錾刻阴文篆字“西陵县侯夫人”,印文草率,笔画纤细。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无损成分检测表明该印章为银铜合金。印面宽1.9、高2.2厘米(图三四,4;图三八)。

图三八 铜印章(M2:18)

(六)其他器物

铁镜 2件。一大(M2:17)一小(M2:5),均锈蚀严重,X光照片显示二者镜背均无纹样。大铁镜镜面残有织物痕迹,镜钮呈半球状。直径21.8、镜厚0.6、钮径4、钮高1.4厘米(图三九,1)。小铁镜直径约9.4厘米(图三九,2)。

图三九 坡刘十六国墓出土其他器物

铁棺钉 4根。钉帽不规则,钉身截面呈方形,钉尖弯向一侧。长约16厘米(图三九,4)。

金片饰 24件。标本M2:10、19,桃形薄片。宽1.6~1.9、高2.1~2.3、厚0.02厘米(图三九,7;图四〇)。

图四〇 金片饰(M2:10、M2:19)

银饰片 标本M2:12,圆形薄片,中心钻孔,边缘残损。孔径约0.25、直径7.3、厚0.08厘米(图三九,3)。

银条 1组。标本M2:14,保存完好的有7根,截面呈长方形或圆形,长8厘米。另有6根已折断且无法拼对,其中一根的一端略呈扇状延展,残长4.7厘米(图三九,5)。

珠饰 24件。包括石珠、骨珠、蚌珠,均穿孔。骨珠,13件。标本M2:16,多数呈土黄色,少数呈绿色,直径约0.9厘米(图四一,中)。石珠或蚌珠,11件。标本M2:13,圆球状,中心穿孔,表面黑褐色,有部分残损,直径2.4厘米(图四一,上)。标本M2:11-1,7件,珠径0.1~0.3厘米(图四一,下)。标本M2:11-2,3件。风化严重,基本成分为氧化钙,直径约0.5~0.7厘米。

图四一 珠饰

砚、墨 1组3件。砚,1方。标本M2:4,长方形页岩,部分边缘崩解,石质细腻,表面有墨痕。长17.6、宽11.3、厚1.1厘米(图三九,6)。墨条,2根。系松烟墨,棒槌状,两端粗细不均,出土时已段为数截,墨色纯黑,手感较轻。残长分别为12.5、13.6厘米,最大径约3.4厘米(图三九,9)。

鸡鸣枕 1件。标本M2:20,用石膏制成,实心,中间凹陷,两端收束并翘起。长27、宽16.4、高19厘米(图三九,8)。

铭文砖 标本M2:21,出于墓道填土中,发现时即已残缺。阴刻“天水姜沖”四字,砖背有绳纹及黑色粉末残留。残长33、残宽11~21、厚7.5厘米(图四二)。

图四二 铭文砖(M2:21)

三、结语

坡刘M2是一座长斜坡墓道、墓道侧壁和北壁带台阶的单室土洞墓。墓道壁设置生土台阶的做法始自汉代长安、洛阳地区[1],关中地区的西晋、十六国墓中继续流行[2],但不见于该地区已发掘的北魏墓葬;墓道与墓室方向有所偏差的做法跟长安韦曲北塬M1类似[3]。

坡刘M2随葬品中的牛车及车夫、陶塑动物、鐎斗、陶槅、叉形器、连枝灯、陶樽与勺等,汉晋以来均颇为流行,但梳十字假髻的女俑是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代表性陶俑,尤其是该墓出土的伎乐俑,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最能反映这座墓的时代特征。与M2相似度最高的应该是西安草厂坡十六国墓和洪庆原梁猛墓,不仅在发型、服饰和体态上高度相似,甚至连尺寸也非常接近。研究者对这两座墓葬的年代虽有分歧,但多将其时代定在前秦时期[4]。

坡刘M2东壁下坐乐俑及其以北的女立俑,根据出土位置关系,推测应是一组乐俑,其为研究中古时期的伎乐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该墓葬规模较大、结构清楚、随葬品丰富,且出土印章、铭文砖等文字资料,墓主地位较高、身份相对明确,是关中地区发现的又一座标尺性十六国墓葬,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附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教授团队对人骨、墨进行了碳十四测年;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珺副教授团队为坐乐俑乐器墨绘的识别提供高光谱成像;杜伦大学李墨岑博士对墓主人骨进行了鉴定。谨致谢忱!

领队:耿庆刚

发掘:耿庆刚 崔梦鹤 刘永利 冯 博

蔡孝鹏

绘图:李秉桓 刘军幸 岳幼军

照相:李钦宇 王保平

修复:崔梦鹤 刘 乐

执笔:耿庆刚 李雨生 崔梦鹤 赵汗青

[1]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鹿原汉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b.张鸿亮.略论东汉至西晋时期的台阶式墓圹——以洛阳大中型墓葬为中心[J].洛阳考古,2016(4).

[2]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5).b.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十六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4-69.c.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香积寺村十六国墓地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21(1).

[3]简报将该墓笼统定为北朝墓,现在一般认为是十六国墓.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5).b.韦正.关中十六国墓葬研究的几个问题[J].考古,2007(10).

[4]a.辛龙.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问题的再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8(4).b.林泽洋.关中十六国陶俑研究——以陶俑群的形成为中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5).

猜你喜欢

墓室标本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5出土有铭铜器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墓室探秘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徐显秀墓室壁画中服饰图案研究
临检急诊标本危急值通知流程及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