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完善人格
2023-07-02钱跃
钱跃
对于戏剧教育的功能,不同的主体,有不一样的认知和定位。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样的专业院团,偏重于通过戏剧教育培养未来的戏剧新势力,尤其是发展青少年戏剧文化;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则希望通过戏剧教育拓展素质教育。
有识之士认为,戏剧教育的宗旨,不是教育,其核心是一种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人生体验;戏剧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参与者用心去体验真、善、美,认识假、恶、丑的过程;戏剧教育是潜移默化影响人类进步的体验文化。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致力于戏剧教育工作,除了举办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上海市中小学生戏剧节、“七彩戏剧进校园”中小学课本剧巡演项目、“戏剧教育火种计划”、共建戏剧教育基地、中小学校长艺术素养提升研修班、各类戏剧教育分享论坛等,还关注成人美育工作,进行了“监狱计划”和“医院计划”的教育戏剧工作尝试,与北新泾监狱和瑞金医院合作共建,将戏剧送入监狱和医院,用戏剧的方式治愈心灵。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致力于戏剧教育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认识到,廓清戏剧教育功能,特别是核心功能,尤为关键。日常性国民教育的功能,是传承知识和文化,当然也有立德树人的功能;戏剧教育有许多功能,但核心功能应该是完善人格。
一、拓展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个人资源的内在与外在发展”。
实现“个人资源的内在与外在发展”,是法国戏剧教育的一个观念,其实相当于国外说的“全人教育”,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通过教育成为“完整的个人”。如果用我国的教育观念,应该接近于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所谓内在发展,就是完善人格,实现个人成长。戏剧教育促进人的内在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优势,一是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二是从戏剧作品的人物的成长中汲取养分。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影视作品,会充分展现主要人物的成长,从而给我们以启迪。影片《小兵张嘎》的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刻画了张嘎的成长,从一个率真机灵、人小鬼大的孩子,性格倔强,淘气任性,摔跤输急了要咬人,被小朋友奚落了就要去堵人家烟囱的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八路军战士。戏剧作品中人物的成长,是戏剧教育的天然养料,也是实现个人内在发展的天然养料。
所谓外在发展,很重要的是表达和展现自我。戏剧教育促进人的外在发展,主要通過拓展主体性和能动性,克服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障碍。2021年虹口区“开学第一课”高中生戏剧进校园项目中,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精心打造了一部原创音乐剧《恰同学少年》,事先面向虹口区各初中初三毕业生及各高中高一升高二的学生进行演员海选,海选中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己朗诵、声乐、舞蹈、小品等才艺,评委对初选学生从声乐、舞蹈、朗诵三方面进行最后考察,挑选出20多名学生参与到为期两个多月的戏剧工作坊及音乐剧排练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演员以及台词、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声、台、形、表”全方位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从海选到排练,同学们逐渐形成了展现自我的外在发展能力。
戏剧教育促进人的外在发展,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戏剧作品在表达方面的艺术性,有效消解了一般教育手段中的工具理性,戏剧教育中的价值更容易被理解、接纳和充分表达。原创音乐剧《恰同学少年》围绕00后甚至是05后的同学如何认识共产主义、如何看待“入党”为线索构建剧情,但没有流于严肃的说教,而是充分运用戏剧的独特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剧中有一段对白:
张牧之 对,掀翻牌桌,实现人类 的共同繁荣,这就是100年前共产党在中国干的事情,也是现在要在世界上做的事情。怎么样,很朋克吧?
宋巧山 朋克?
张牧之 对,朋克,没有比朋克更适合共产主义的音乐了。
关于朋克和共产主义的观点尚可商榷,但这样的表达,包含了对刻板概念的戏剧性转换,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还表达了年轻人无惧挑战的精神:谁的人生想被轻易地规划、一万局王者荣耀都有一万次的变化、再大的困难挑战我从未害怕、吃麻辣烫我都要加到最辣。
从形式到内容,这样的戏剧教育独特的语境和表达手段,让同学们充分展现了自我。
哈贝马斯曾经把社会行为分为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也认为戏剧至少能促进八种能力:感觉能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能力。培养我们表达能力、实现良好社会交往,是戏剧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
二、通过拥抱、理解经典,培育、提升审美能力。
人类精神体系可分为三大体系,即信仰体系、科学体系、审美艺术体系。近现代以来,科学认知体系强力扩张,信仰体系和审美体系日渐萎缩凋零,人类精神格局严重失衡,当代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莫不与此密切相关。蔡元培先生曾经设想“以美育代宗教”,其实质是以什么样的文化理想来吸引人们的信仰。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很快,但毋庸讳言,我们的审美水平和能力,与经济发展很不匹配,就文艺作品包括戏剧作品而言,缺少当代经典之作,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倒是不少,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急功近利导致的普遍浮躁,更重要的可能也和艺术观念的落后有关。而艺术观念的落后,根源在于经典的缺失。长期远离经典之作,久而久之,审美能力会越来越弱。
戏剧教育有一大优势,就是可以精心挑选经典之作,培育、提升审美能力。
2021年5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姜堰中学(现南京大学附属姜堰中学)第十二届博雅阅读节,高中的同学们演出了话剧《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茶馆》和《哈姆雷特》(片断),我非常感慨和佩服。这四部都是经典之作,对专业演员来说都是很大挑战,但同学们的表演非常自信、放松、忘我,对剧本和人物的理解,表演时的呈现力、专注力和想象力,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直重视排演经典之作,如《正红旗下》《原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厄勒克特拉》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七彩校园戏剧课堂”选择的剧本,也是《一碗阳春面》《项链》《仲夏夜之梦》等经典作品。2022年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话剧《黑衣女人》,作为苏珊·希尔的小说代表作,《黑衣女人》因其极高的文学价值,已成为英国普通中学必读书目,舞台剧版《黑衣女人》是英国普通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戏剧选修课的必看作品。在英国《卫报》记者亚历克斯·尼达姆的回忆里,他第一次现场观看《黑衣女人》时,剧院里坐满了尖叫着的十四五岁左右的中学生。环球同此凉热,戏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拥抱、理解经典,对培育、提升审美判断能力非常重要。
经典是一支箭,它一刻都不坠落。周作人曾说,常读高尚文学作品可养成高尚的趣味,自然不去做恶劣的事情了,这好像吃惯了上品的茶,便不愿吃下品的茶一样。① 当然,对如何演绎经典,如何既尊重经典又关照当下,许多艺术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波兰著名话剧导演陆帕继导演了根据史铁生作品改编的《酗酒者莫非》之后,又把眼光瞄准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推出了话剧《狂人日记》,他敏锐地捕捉到鲁迅作品中对兄弟之情的遗憾。这对于我们如何提升课本剧的质量,也有启发。
戏剧教育一定要拥抱经典,将审美门槛做高,这既是戏剧教育的优势,也是戏剧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约瑟夫·布罗茨基曾说:“一个人的美学经验越丰富,他的趣味越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越准确,他也就越自由。”② 戏剧教育真正做得成功的话,参与者都能在审美中提升道德感和获得自由。
三、通过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关怀自己、身边、社会和世界。
我们说戏剧教育的宗旨或概念不能简单地归类于教育,主要是因为,一般的教育必须有统一性(大纲、教材、知识点)、应试性(考核点、标准化答案)、竞争性(名次、淘汰率),而戏剧教育如果落入这些窠臼,就会背离初衷,甚至面目全非;戏剧教育要避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助素质教育一臂之力,就要体现自身的核心功能,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关怀自己、身边、社会和世界。
英国戏剧家、教育家布赖恩·威曾用“盲人”举例,如果有学生问“盲人”这个词的意思,你可能回答“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人”,但这只能在知识上满足学生。而你如果说“把眼睛闭上,想办法走出这个房间或这栋大楼”,那你就会让他切身体验到盲人的感受。
如果你接触戏剧,你可能就要接触和你不一定同时代的人;你要演和你不一样的人,你就要体验那些人的境遇和情感。戏剧体验就是这样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表达的是诗人的思念之情,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青山云雨、明月之夜的共情。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文艺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凝练和升华。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文艺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如同德裔哲学家苏珊·朗格所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文艺作品能够超越个体和当下,在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们之间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共鸣,具有永恒的魅力。这是戏剧教育能够培养共情能力的奥秘所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的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讲述的是一个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男孩面对妈妈自杀,只知单纯重复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了让妈妈快乐起来,他开始在纸条上记下每一件快乐的小事:
1.黃桃罐头
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写那么多,可当你想到一件美妙的事情时,许多相似的事情便会接踵而至。
2.打水仗
3.偷偷看电视不被发现
4.自己做的风筝能够飞起来
5.弹珠弹进了洞里
6.葫芦娃图案的铅笔盒
7.麻利地说出了“一堆粪一堆灰,灰混粪粪混灰”……
时间未过半,全场已经听到了许多抽泣声。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作品,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最终都靠以情立笔、以情结撰、以情贯注、以情润饰、以情感人,因为情感是美的源泉。戏剧教育能够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是因为杰出的文艺作品,就是能够在情感上直击人心。
不仅如此,戏剧教育还能通过作品中人物善恶和人物命运,激发人们关怀自己、身边、社会和世界。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④ 戏剧中的人物有善恶,以及善恶带来的不同命运,像一面镜子促使人们反思人生。程砚秋也说过:“演任何剧都要含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⑤ 现在不少人生活无目标、无意义,饱受“内卷”困扰而难以自拔,这当然有客观原因,但缺少艺术视野、缺少精神生活,因而难以把眼光从一己之得失转向更大的世界,是痛苦产生、持续的重要原因。社会再发展,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也将长期存在,这必将对人的精神产生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此时,“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有强大的力量,解决时间、距离,差异、不公、异化和绝望带来的问题”。⑥(蒂尔达·斯温顿语)
(作者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注释:
① 《周作人在孔德学校演讲:读高尚文学作品养高尚趣味》,2016年3月11日《北京晨报》。
② 《文学的功绩在于确立人的个性》,2018年7月12日《杭州日报》
③ 转引自鲁旭蓉:《论文艺作品中的情感》,2021年4月9日《中国艺术报》。
④ 《莎士比亚全集》第9册第6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⑤ 程砚秋《我之戏剧观》,《程砚秋戏剧文集》第1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⑥ The Question of Light: Tilda Swintons speech at the Rothko?Chapel(https://connerhabib.com/2015/01/27/the-question-of-light-tilda-swintons-speech-at-the-mark-rothko-cha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