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隧道项目炭质板岩段大变形控制技术分析
2023-06-30李凯
李凯
摘要 随着交通工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公路隧道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隧道施工环境条件较差、地质状况复杂,施工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极易产生隧道坍塌和变形,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基于此,文章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实例,对公路隧道项目炭质板岩段大变形控制展开研究,分析了隧道炭质板岩段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具体成因,总结了大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要点,并提出了炭质板岩段隧道变形加固的具体措施,实现了隧道施工炭质板岩段大变形的有效控制,保证了隧道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公路隧道项目;炭质板岩段;施工控制技术;大变形控制
中图分类号 U45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3)11-0119-03
0 引言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为了加快运输效率,很多复杂地形区纷纷开展隧道工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运输能力。在整个运输体系中,隧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工程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多,实际施工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工程的正常进行和实施造成了很大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周期比较漫长、施工进度较为紧迫、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导致隧道工程安全状况堪忧。尽管部分项目企业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存在内容不完善、管理模式老套、缺乏创新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僵化等问题,导致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应当积极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可靠。
隧道工程施工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恶劣,施工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极易产生坍塌和变形风险,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尤其对于炭质板岩段隧道施工,因高地应力作用,隧道开挖围岩承载力较低,稳定性较差,极易导致围岩剪切破坏,产生大规模岩体变形,给初支和二衬施工带来较大困难,严重影响施工质量,若不及时采取科学措施控制大变形发展,势必会引发隧道坍塌等重大质量事故,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增大建设成本。为此,该文针对公路隧道项目炭质板岩段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大变形控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工程概况
某1#隧道采用双洞单线交通设计,两幅距离为30~40 m,为分离式布置,总里程1 416 m。Ⅴ级围岩复合衬砌技术参数如下:超前支护采用长度为3 m的超前小导管35根,初期支护采用长度3.5 m的R25中空注浆系统锚杆,双层¢6钢筋网,26 cm厚喷射混凝土,120a型钢拱架,纵向间距75 cm,50 cm厚C30钢筋混凝土二衬,设计预留形变量为12 cm。隧道开挖施工时,岩层破碎部位利用台阶法施工,坚硬岩层部位采用爆破法施工。
该1#隧道掌子面岩层为板岩夹砂岩,呈灰黑色,为中厚层一薄层构造,变余泥质结构,节理发育,风化程度一般为强风化,板理发育,表面较为平滑,隧道中线与岩层分布方向呈中等角相交;岩体陡峭,质地软硬交错,稳定性较差,局部位置存在渗水现象,造成岩层软化并出现膨胀现象。炭质板岩力学性能与岩层结构面倾角密切相关[1],当结构面受到荷载作用后,极易产生剪切破坏和整体滑移现象,且遇水后强度显著下降,降幅超过50%。
2 施工中出现变形情况
隧道掘进过程中,围岩产生大变形,且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初支变形最大处位于出口左洞ZK58+520~ZK59
+460段,其围岩等级Ⅴ级,埋深37 m。该路段左侧起拱线部位日变形量达2 cm,拱脚处累计变形量超过30 cm,导致初支混凝土破坏,拱架变形侵限。
采用增加锁脚锚杆的方式对初支实施加固,但效果不理想,围岩变形仍旧处于持续状态,钢拱架变形严重,且变形速率较快,单日形变量超过4 cm,显著增大变形控制难度,导致局部位置初支变形侵限,二衬施工困难,变形持续增加,不得已中断施工。
3 隧道炭质板岩段施工阶段常见问题
(1)隧道开挖后未喷射混凝土前,围岩结构稳定、完整,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岩体逐渐出现脱落,若不及时采取支护措施,势必造成岩体垮塌[1]。
(2)隧道炭质板岩遇水易软化,承载性能显著下降,尤其对于渗水部位施工时,岩体变形更大,造成拱部岩层大规模松动,进而引发隧道坍塌[2]。
(3)初支后期变形严重,发展速度快。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发现,隧道初支完成后,其变形速度及变形量持续增大。部分路段产生了大于30 cm的大变形,最大累计变形超过40 cm。产生大变形的区域初支破坏严重,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初支混凝土脱落、拱架变形超限等[3]。
4 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结合隧道掘进过程中岩层特征分析,炭质板岩发育强烈,稳定性较差。隧道开挖时,围岩在应力作用下,岩体出现剪切破坏,从而使岩体内部原有应力分布被打乱,呈现新的分布方式,受爆破作用影响导致开挖面暴露岩体松动,稳定性降低,发展速度较慢。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受空气及应力共同作用,开挖部位岩体出现脱落现象,在时间损伤效应影响下,内部应力逐渐增大,导致岩体稳定性急剧下降,出现坍塌现象。
(2)炭质板岩属典型的软质岩石,强度较低,遇水易软化和裂解,强度迅速下降,变形增大,稳定性显著降低,导致开挖部分岩体产生坍塌。
(3)炭质板岩呈节理裂隙发育,抗剪强度较低。按照隧道平衡拱原理,围岩开挖后,导致节理破坏,向洞内变形加剧,岩体稳定性越差,其变形越严重。因此,洞顶岩体产生变形,导致初支荷载作用明显增大,并由拱架逐渐传递至拱脚部位,由于拱脚位置岩体强度较低,不足以约束顶部传递的荷载作用,造成初支出现疲劳破坏[4]。
5 隧道炭质板岩大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要点
5.1 炭质板岩隧道开挖阶段施工
(1)隧道施工前,应先通过φ42超前小导管对其顶部区域实施超前支护,并注射水泥浆进行加固处理,以有效固结顶部破碎岩石,增大顶部径向抗力作用和岩体强度,防止岩体脱落,避免頂部松动圈增大。
(2)隧道爆破施工前,应结合地质勘察及现场具体情况制定爆破方案,合理布设爆破孔位置及填药量,降低爆破对周边岩体造成的影响,避免岩体稳定性下降。
(3)选用微台阶法进行隧道施工,并严格控制阶高与阶长,确保阶长不超过7 m,阶高不超过3 m,并在上台阶位置保留核心土。同时,应合理控制开挖深度,确保每次循环进尺为1榀拱架长度,且小于1 m。利用微台阶开挖,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岩体变形,保证岩体稳定性[5]。
5.2 炭质板岩隧道初期支护阶段施工
(1)隧道施工完成后,应及时通过喷锚支护+钢拱架完成初期支护,并增设锁脚锚杆,为产生变形的岩体提供径向抗力作用,同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保证3 h内完成初期支护。
(2)施作顶部及两侧初期支护时,应同步完成各部位锁脚锚杆加固。锁脚锚杆可采用规格为42 mm×4 m的钢管,各拱架应保证至少施加8根长度不小于4 m的锁脚锚杆,并与各台阶拱架牢固连接。锚管按照45°倾角进行施作,并通过U形钢筋与钢拱架可靠连接。注浆作业待锚管安装完成后开始,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使其始终保持在0.3~0.5 MPa范围内,经注浆处理使围岩强度及整体性显著提高,防止遇水整体软化,同时用水泥浆填充岩体缝隙,使破碎岩体固结成一个整体,增强锁脚锚杆性能。其具体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
(3)下台阶施工应严格控制掘进深度,单次掘进进尺不得大于2榀钢拱架,且应在喷射混凝土承载力满足要求后施工,以防止上台阶钢拱架变形脱落。同时,将上台阶混凝土喷射施工中产生的残渣清除,焊接上下钢筋网,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确保拱架稳定和可靠。
5.3 炭质板岩隧道施工技术措施
由于炭质板岩遇水易软化,稳定性较差,因此在隧道开挖时应及时完成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施工,同时还要严格控制以下几点:
(1)炭质板岩受时间损伤效应影响,变形始终处于发展状态,且变形量较大,开挖完成后应及时完成初期支护,对于岩体稳定性较差、变形量较大部位应二次施作初期支护。首次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拱架”形式随开挖同步完成支护,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喷射厚度,确保不低于20 cm,以有效控制岩体初期变形;待围岩应力大部分释放且仰拱施作完成后,通过增加锚杆数量,再次悬挂钢筋网,并喷射10 cm厚混凝土,避免岩体及初支变形超限。
(2)仰拱应紧跟初支进行施工,以确保隧道开挖断面及时封闭成环,提高初支径向抗力。针对局部变形量较大的部位,需在上台阶底部设置临时仰拱钢架,与两侧钢拱架形成整体,以有效提高初支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3)对于丰水区域,需通过超前支护注浆,对开挖面前方岩体进行止水加固。通过水泥浆将岩层裂隙中的水分排挤出来,并对破碎岩体实施固结,形成整体,使围岩内部水流改道,保证开挖面3 m区域范围内无渗水现象,防止围岩产生坍塌,提高施工安全等级。
(4)强化炭质板岩初支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监测,并结合监测数据,全面了解岩体基本状况,根据二衬施作的时间、空间等指标,合理确定炭质板岩施工段的预留变形量。通过现场实际检测,建议该区段变形量以20~50 cm为宜,实际掘进过程中结合实测值实时调整开挖尺寸,防止后期变形对二衬造成影响[6]。
6 炭质板岩段隧道变形加固措施
(1)经现场实际监测发现,炭质板岩段隧道洞顶沉降及水平收敛最为严重,且发展速度较快,必须尽快施作临时仰拱,与初期支护形成整体封闭成环,提高初期支护强度,增强抗变形能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预先做好拱脚位置的降排水工作,并采用人工开挖方式挖出拱脚及仰拱沟槽,使设置的临时仰拱与初支形成整体[7]。由于该区域岩体稳定性较差,施工中严禁使用挖机进行大面积仰拱开挖,避免拱脚出现悬空现象,引发隧道垮塌。此外,待临时仰拱与初支封闭成环后,应沿隧道纵向在临时仰拱上部增设纵向连接件,使其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增强承载能力,其中纵向连接件可使用规格I16的工字钢,在两侧对称设置[8]。
(2)在隧道变形较大的部位,当初支产生裂缝且水平位移超限时,应设置水平横向支撑实施加固。实际施工时,应将其设置于边墙部位,并在洞体两侧对称设置2根Ⅰ16工字钢,然后将钢管两端分别固定在工字钢上,钢管布设时应严格控制钢管间距,最大不得超过2 m。
(3)炭质板岩破碎严重,强度较低,岩体存在较大变形。在施作初支时,应按照1.5 m×1.5 m的间距合理布设注浆锚管,对其后方围岩实施加固。锚管采用管径φ42 mm,壁厚4 mm,长度4.5 m的无缝钢管,并采用φ6钢筋在其底部设置加强箍,避免施工过程中底部变形影响后续注浆,实际安装时应将锚管端部支撑密闭锥形,便于导管安装。注浆前,应采用喷射混凝土方式对初支表面裂缝实施封闭处理,避免注浆浆液由裂缝流出。浆液为水灰比1∶1的水泥浆,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地质状况、现场试验及浆液固结时间科学确定浆液配合比。同时,注浆时应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不得超过0.5 MPa,防止对岩体造成破坏。
(4)通过以上所有加固方案处理后,若隧道变形量及发展速度依旧处于增加状态,在确保初支不侵限的情况下,可在初支表面设置一层型钢拱架,再进行一次加强支护,提高初支强度。钢拱架采用规格为Ⅰ20工字钢,以间距0.5 m一道进行设置,钢拱架安装前,必须将原始初支表面清理到位,确保与新增拱架紧密结合。同时,在拱脚部位设置锁脚锚杆,并设置φ8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上述所有加固方式可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及加固效果进行合理选用,直至加固效果满足施工要求[9]。
7 施工效果
该公路隧道工程1#隧道炭质板岩段施工,根据以上支护方式进行加固后,隧道开挖过程中无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隧道洞体变形控制良好。大变形区域通过施作临时支撑、临时仰拱封闭成环、三次初期支护、增设锁脚锚杆及初支壁后注浆等一系列加固措施,有效控制了变形发展,保证了施工安全,效果显著。
8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1#隧道施工实例,对公路隧道项目炭质板岩段大变形控制展开研究,分析了隧道炭质板岩段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具体成因,总结了大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要点,并提出了炭质板岩段隧道变形加固的具体措施,即采用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及时施作二衬、增加预留变形量、多次初支、增设锁脚锚杆及初支壁后注浆等措施[10]。通过大变形区域的实际应用,实现了对隧道施工炭质板岩段大变形的有效控制,保证了隧道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晔磊. 炭质板岩本构模型建立及隧道工程应用研究[D]. 成都:西华大学, 2022.
[2]陈炳光, 李化云, 陈晔磊, 等. 炭质板岩地层公路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及优化[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34): 14790-14797.
[3]于家武, 郭新新. 木寨岭公路隧道复合型大变形控制技术与实践[J].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9): 1565-1576.
[4]郭新新, 朱安龙, 王万平, 等. 高应力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及其机理分析[J].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1(4): 29-39.
[5]范晋琰. 岷县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2021.
[6]陶志刚, 罗森林, 康宏伟, 等. 公路隧道炭质板岩变形规律及蠕变特性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5): 898-906.
[7]成小东, 张丽英. 软弱破碎段炭质板岩公路隧道开挖与变形控制[J]. 施工技术, 2020(13): 32-34.
[8]于家武, 郭新新. 木寨岭公路隧道复合型大变形控制技术与实践[J].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9): 1565-1576.
[9]王明胜. 强风化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21(7): 35-39+47.
[10]林超. 破碎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