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语言问题”多人谈
2023-06-30王苑青张华辉刘伟斌尹煊张帆于潇媛
王苑青 张华辉 刘伟斌 尹煊 张帆 于潇媛
中文助力跨国专业服务之我见
王苑青(德勤中國) 外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数十载,英语在其业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毋庸赘述。近年来,跨国经济往来呈现出双向奔赴的新趋势。伴随本土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中资跨国公司成为新兴的市场主体。在华国际专业服务机构作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桥梁,其服务的成功实施有赖于语言的帮助,中文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跨国公司的工作语言为英语,中国员工常见中英夹杂的语码混用现象。但就笔者观察,这仅是“舶来”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这一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在国际专业服务机构中,中英双语的使用日趋平衡,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首先,服务机构以客户为导向,当中国客户日渐增加,顾问在向中国客户汇报时,需要为英语的术语和理念找到贴切的中文对应语,消除语言和思维隔阂,所以能使用纯粹的中文对英语概念进行有效阐释,是顾问必须磨砺的专业技能,中英混杂的非正式表达会被尽量避免。其次,由于组织形式特殊,在华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多由中国的合伙人共同拥有和管理,在共同品牌和标准下,与全球各独立成员机构形成协作关系,而非外资跨国公司的在华分支机构,因此内部管理语言也以中文为主。
随着中文重要性的提升,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的人才结构,也从传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双料人才”,演变为对中文有同样高要求的“三料人才”。例如在香港组建“一带一路”团队、服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招聘者在笔试环节增加了中文写作,这使很多通过高考到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陆学子在“海归人才”济济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多元、汉语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内细分市场,是否会讲“国企语言”“民企语言”或者地方方言,能否与当地客户顺畅建立联系并融入其中,也可能是人才遴选的考量点之一。
中文重要性的提升不仅是中国市场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向海外宣传的“助推器”。即使是在服务外资跨国企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新方案源于中国,例如领先的数字化市场解决方案。在向全球推广新业务、工具及报告时,专业服务机构也会有精通中文的外国员工参与项目或翻译,有利于将中国模式更好地推向全球化。
多语言、跨文化沟通及国际视野与本土国情的结合,是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的特点。对中文的精通,是现今国际化人才扎根中国、链接全球的基石。
国际品牌本土化沟通需语义再创
张华辉(中国工业报) 我曾在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中国品牌部门工作十余年,负责品牌维护及市场传播。我以标致品牌为例,谈一谈对国际品牌本土沟通在语义再创造上的体会。
法国标致(PEUGEOT)品牌诞生于1810年,至今已有210多年的历史。 PEUGEOT 是家族的姓氏,中文名音译为“标致”,同时蕴含了“优美、秀丽”之义。2010年,在品牌诞生200周年之际,标致在全球发布了新的品牌口号“Motion & Emotion”,品牌部门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对这一口号进行恰当的诠释。
品牌口号彰显品牌个性,是用户产生联想的链接点,不仅要传递品牌的价值意义和品牌联想,而且要反映品牌的基因。从品牌基因上说,标致始终是技术和创新的引领者,从钢制品起家到成为闻名全球的车企,200年间经历无数的动荡与不确定,却始终以积极开拓新领域为立身和发展之本。
“Motion”从词的本义及品牌联想表达的意义上说,包含“运动”的意思,与车链接,会让人联想到快速酷炫强劲的汽车;从品牌基因上说,反映标致在变化中求创新的精神传承。“Emotion”从词的本义及品牌联想表达的意义上说,与“情感、情绪”相关,既指品牌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感受,也代表品牌将技术升华成艺术的造车之道;从品牌的基因上说,表达标致为用户提供富有艺术感的生活方式。标致历史上一直是高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是贵族品质生活的代表,贵族女士会争相定制有标致裙撑的礼服,至今标致生产的咖啡和胡椒研磨器都是高档餐厅的代表器具。“Motion & Emotion”两个词虽简短,却蕴含深意。
如果把这两个词直译为“动感与激情”,一来没有恰当地表达寓意,二来行业和品牌内涵的聚焦度不突出。这两个词对汽车来说代表一种普遍性,体现不出品牌的差异化,很难直接关联到标致品牌。经过几轮的内测、外测、调研与斟酌,最终“标新,致远”在备选翻译中胜出,被选为对“Motion & Emotion”的最佳中文诠释。
“标新,致远”藏头包含了品牌名“标致”,意在加强品牌链接,因为与欧洲用户对标致品牌的熟识度相比,标致在中国尚属“新品牌”,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品牌的链接。“新”既代表品牌为纪念200周年在形象上换新,品牌进入第三个世纪,也代表在中国的新征程;“远”既包含对品牌未来的憧憬,也蕴含用户可以驾驶标致汽车去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
因此,将“Motion & Emotion”意译为“标新,致远”,是对外文原义进行的再创造。归根结底,国际品牌本土化的沟通,要充分考虑不同环境下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个性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据需求,顺势而为,在翻译时进行必要的再创造。
跨国企业培训教材开发中的语言问题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刘伟斌(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在跨国企业开展的旨在促进全球化和本土化平衡的企业培训过程中,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以自己参与的某韩资企业商学院培训课程开发实践,谈谈跨国企业培训课程的语言本土化。
2012年,某韩资企业启动中国商学院筹建,同步开启了总部培训教材在中国的二次开发,包括内容理解、语言直译、二次意译、总结迭代等环节。
首先是确保本土化培训教师理解总部培训教材的内容。该企业商学院邀请了韩国专家为本土讲师团队培训原版课程,涵盖了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和企业文化。培训中,翻译由在职员工担任,以确保业务专业知识的语义准确性。培训后,通过考试、试讲等选拔环节,从120位候选讲师中选拔出10位课程开发组成员,以确保课程开发者对于内容有深刻理解。
其次是课程直译。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开发组按专业条线分组,2名专业老师为一组,对接2名韩国同专业的培训专家。中国老师在韩国专家的讲解和辅导下开展课件二次开发。翻译过程中,先由翻译员对课件字面意思和韩国专家的讲解进行直接翻译,再由中国老师根据字面翻译进行二次解读,确保了专业词语、企业词语的准确翻译,以及专业知识的一致性。
二次意译主要是解决文化适应性问题。开发组在课件翻译过程中特别注意培训内容的文化适应性。比如,按照韩国礼仪,客户进店时,销售员需要鞠躬约70度,并大声说“欢迎光临”,还会对客户进行赞美,常用话语如:“女士,您今天的穿着真有气质!”“先生,您使用的手机是上一代的旗舰产品,真的是太有眼光了!”此类礼仪和语言在韩语文化体系中比较得体,但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显得过于刻意,需要根据中国文化和市场环境加以调整。
最后,在课程开发尾声,组建评审小组,对课程翻译情况和二级开发交付物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课程开发组成员担任该企业中国商学院“培训大师”,返回中国后,使用中文版课程培训内容对其他本土培训老师进行培训,在全国开展标准化的培训,以推动全国零售终端销售模式、服务标准的一致化。每年还要开展课程复审工作,收集课程中不合理之处,组织优秀培训师开展课程迭代开发,进一步增强课程的有效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也将面对全球化人才培训的挑战,可借鉴本案例,在跨国业务地选拔资深培训师,使用当地语言开展课程二次开发,确保培训内容的全球统一性,并兼顾本土适应性,满足企业走向全球和经营本地化的发展诉求。
应重视跨国公司中外沟通的语言风格差异
尹煊(自由职业者) 我在国际猎头公司和跨国制造企业工作过多年,发现中外人员在语言沟通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也相应地造成了沟通效果上的差异。
首先,是自我表达方面的差异。西方同事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开会或讨论事情时,他们往往一开场即态度鲜明:“I totally disagreed…”(我完全不同意)、“I am not satis?ed…”(我不满意)、“This is a great idea…”(这个主意非常棒);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会当场发问,提出建议。而中国同事遇到重大事件的讨论时,往往会因为怕得罪人或者顾及面子而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公司重大决策的会议中,西方同事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而中国同事却保持沉默或言辞谨慎。中国同事有时会令人有些难以理解其真实想法。
其次,在叙事风格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区别。比如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西方同事一开头会先讲结论和结果,然后再说明事情的原委或经过,言简意赅,如:“This solution will bring 20% market share increase for us…”(這个解决方案将使我们的市场份额增长20%)。而中国同事倾向于先讲事情经过再引出结论或结果,如先描述市场现状、问题,然后才提出自己的想法,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导致对核心论点的印象不深刻。
第三,英语国家的同事有时候会反话正说,中国同事则相反,会正话反说,特别是在表达负面看法时。有一次我们公司全球制造副总裁来中国工厂巡查时,不太满意目前的管理状况,他是这样表达的:“Wehave lots of opportunities here!”(这里有很多机会!)既直接表达了他的不满,也没有让中国的生产总监太排斥。但实际上他是在指责这里管理得非常不好,有太多地方需要改善。这就是他们的反话正说。西方文化非常尊重个体,因此在批评他人和提出负面建议时非常注意个人的界限,会传达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中国同事反而会对跟自己比较亲近和信任的人说话很直接,甚至会很严厉地批评个人,认为我跟你关系好才会对你严厉。
第四,对个人能力的表述不同。中国人传统上以谦虚谨慎为美德,即使自己做得很好,也会表现得比较低调,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经常表示谦虚。如在面对上级表扬时,中国人常会自我贬低地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或说是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成绩,等等;而西方人在个人能力表述时习惯当仁不让,即使做得一般,也会说得天花乱坠。
因此,在跨国公司或跨文化环境中工作时,相互了解是沟通的基础。中外双方都应该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语言沟通效果,取得双赢的结果。
非诉讼律师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张帆(奇安信集团) 按业务类型,律师可以分为诉讼律师和非诉讼律师(交易律师)两大类。诉讼律师必须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这个重要工具,把法理、证据、逻辑、漏洞等有力清晰地表达出来,争取到目标听众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在非诉讼业务中,虽然没有像诉讼业务那样有陈述案情、交叉提问、法庭辩论等密集、大量运用语言的场景,但在跨国公司的商务谈判、讨论协议、拟定商业和法律条款等事项中,语言的运用同样起到关键作用。
法务沟通以让人听懂为目的。很多跨国公司交易中,由于商业、法律、财务处理和税务等因素,交易结构很复杂,交易协议中的诸多条款也很难理解,交易律师需要把这些复杂的、专业的内容,变成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语言,与自己的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跟客户沟通对赌条款,要先介绍这是投资方或收购方要求公司完成一定的业绩指标,完成不了就要有罚则,目的是为了什么;再进一步解释指标都有哪些,机制上可以如何设置,罚则都有哪些,可能由谁来承担。只有这样让客户真的听懂,才能便于客户从更高的位置、更清晰的视野去考量、权衡和判断。表面看来,能不能把晦涩的法律规定和协议条款变成清晰易懂的语言与客户沟通,是个语言问题,更深层次来看,也考验律师的商业理解力。
商业谈判要用语言创造价值。在跨国公司激烈紧张的商业谈判中,双方的心理其实脆弱微妙,由于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双方都在竭力捕捉任何透露对方真实情况、真实意图、真实底线的信号。在谈判核心问题时,律师需要语气坚定,表达清晰,不含糊不摇摆,让对方感受到这是我方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没有太多来回拉锯的空间;当对方谈判处于劣势或不甚满意、萌生退意时,律师要推心置腹,回顾双方交易的初衷,充满诚意地分析各种利害关系,巩固甚至重建信任,把对方拉回到谈判桌前;当觉察到对方得寸进尺、对关键谈判点只做进一步要求而不做让步和妥协时,律师要尽量避免透露客户的真实底线,释放一些信息或信号表达客户可能另有选择,迷惑对方的判断。
虽然跨国公司非诉律师的基础功底在于对法律的掌握和对商业的理解,但在执业过程中,语言艺术的灵活应用,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化解冲突,链接需求,促成交易。
构建价值观话语表达体系促进跨国公司价值观落地
于潇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成功的跨国公司大都拥有一个共性——广为人知的企业价值观。为推进企业价值观落地,跨国公司往往着力构建价值观的话语表达体系。笔者以曾经工作多年的宜家为例,谈谈企业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设。
20世纪70年代,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发布了内部文件《一个家具商的宣言》(下文简称《宣言》),明确提出以“团结一致、成本意识、简单、与众不同、承担责任、以身作则、集中力量”等思想作为宜家的核心价值观。
为保证全球各地员工的正确理解,这份《宣言》详细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与众不同”这个词,在百度词条里只是简单地解释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宜家则用了很大篇幅介绍“与众不同”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可以简单归纳为:(1)不墨守成规才能收获进步;(2)无论是重大决策还是日常事务,都要敢于与众不同;(3)对固有模式的质疑,并非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对发展和改进不断探索的一种表达;(4)发展必须是朝气蓬勃的、富有活力的,勇于尝试的欲望让企业持续向前。
为保证价值观的贯彻简单易行,宜家還将抽象的释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描述,并形成标准书面文件,用以规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样以“与众不同”为例,宜家明确列出了符合的行为如“挑战传统工作方式、推动组织考虑新想法、创造未来的解决方案、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事物”等,不符合的行为如“不愿接受变革、安于现状不关注未来、很难接受新想法、过于担心失败而回避尝试”等。这些行为描述广泛用于招聘评估、绩效考核、沟通反馈等工作之中,将日常行为与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形同企业内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此外,宜家还通过“我和宜家”故事分享、专题讨论、沟通宣传等方式,用员工自己的故事、困惑或思考、热门话题等发生在身边的例子,让核心价值观更加丰富生动,成为全体员工喜闻乐见的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就相对容易,沟通合作也更加简单顺畅。
在宜家全球总部——瑞典的阿姆霍特小镇,有这样一句名言:“带每个人来一趟阿姆霍特很难,但阿姆霍特精神却能带给全球各地的每位宜家人。”通过关键词阐释、行为描述、事例分享等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员工行为塑造,宜家成功打造了强大的企业文化,帮助在运筹决策、管理运营、凝聚人心等各方面减少障碍,对企业效率提升和业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逯琳琳
本期“跨国公司的语言问题”专题由殷志平组稿,“东亚区域语言规划史”专题由李无未组稿;中文摘要由朱剑审稿,英文摘要由李嵬、周明朗、赵守辉、阎喜、尚国文译审,方小兵终校英文内容。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