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6-30马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眼视光光学思政

一、引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就医科院校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课程融入思政教学势在必行

眼视光应用光学作为医科院校眼视光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光学在眼视光中的应用,故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针对性都较强的基础学科。该课程扮演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先导课程为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如眼镜学、屈光手术学、眼视光器械学、低视力学等的教学。

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作为一名医科院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课堂上只负责传授专业技能,学生时常会对人生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容易偏离航向,无法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有力的职业素养,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职业素养薄弱,各种隐患不容小视。当前我国近视率日益增长,眼视光医学肩负历史重任,如何结合眼视光应用光学的课程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显然,将思政教育融合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已势在必行。在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科学合理地设计眼视光应用光学的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衔接,注重“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养、高技能的眼视光医学方面的人才,这是身为教师的光荣使命。

三、结合课程内容,实现思政与专业内容相融合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以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的专业教育为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点时,合理融入学科背景、历史文化、典型案例、人物事迹等介绍,实现道德育人、过程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如何将思政教育合理融入课程?

(一)起源于专业,回归于专业是要领。在眼视光应用光学的教学中,若脱离专业知识,生硬植入思政教育,只会使学生迷惑所学课程内容,反感和排斥课程学习,从而导致课程教学无法有效达到思政育人目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知识出发,积极寻找思政教育的机会,以自然的方式代入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做到有心而无痕,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学会怎样做人,这将大大提高学生课堂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计、安排课程环节是关键。在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找准切入点。合适的切入点是有效开展思政教学的前提,而合适的切入点还需配合合理的课程教学环节。如何由课程相关知识引出思政元素?如何从理性客观的光学知识点中自然地带入思政元素,以期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显然,巧妙构思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尤为关键,不合适的教学环节将使整个教学功亏一篑。好的教学环节将达到超预期效果。

(三)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基石。比如用影视、書籍等材料讲述“人物事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先辈科研工作者,为他们树立榜样作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结合课上所讲知识点,了解我国眼视光应用光学的现状,用健康、睿智的思想思考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并形成报告,从而将学生奋进的热情具体落实到人生规划中,明确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四、实施与体会

在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中,笔者实施了思政元素教育,其中部分案例如下:

案例一,通过课前引导学生查阅书籍、资料等方式,课中结合光的本性、光的发展史,光的色散穿插思政教育:战国时期《墨子》一书中的重要部分《墨经》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等几何光学知识,解释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并认为“目以火见”,即人依靠眼睛看见物体,而眼睛依靠光看见物体,这些记载比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中华文化经典《易经》的“阴”“阳”转化“太极图”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和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的对立统一思想一脉相承,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阐述道,用带棱的自然晶体和人工制造的晶体将白光分成五种颜色,以及虹与霓之彩、五色之云等自然现象都是白光的色散,方以智解释的光的色散现象是牛顿之前人们对色散现象的最高认知,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案例二,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课堂上结合眼屈光不正的矫正仪器眼镜部分知识点,向学生穿插思政教育: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传播,人类对良好视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促进了眼镜的诞生。明末,光学仪器制造家、发明家孙云球见许多人视力不佳,视物、做事不方便,而当时出现的拿在手上的“一片镜”(类似如今的放大镜),物稀价贵,孙云球便下定决心要研制出价格低廉、使用便捷的眼镜,他通过学习光学理论知识和广泛的光学技术实践,创造性地采用水晶作为原料,成功磨制出各种凹凸镜片,并根据患者所患近视、远视不同情况,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使人们配到的镜片都能适合自己的眼睛,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此外,孙云球还对眼镜的形状和结构进行改良,将传统的“单片镜”改良为可以长期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此项发明使之成为眼镜鼻祖第一人;孙云球不仅仅是眼镜鼻祖,他在磨制凸透镜、凹透镜的基础上,还成功制造出了望远镜(当时称为千里镜),不仅如此,他还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如存目镜(似现今的放大镜或简单显微镜)、万花镜(类似于现今利用多次反射成像的装置——万花筒)、察微镜(似现今的复合显微镜)、半镜(特别适合老花眼之类患者使用的眼镜,戴上后从半镜的上面望出去可看清远处的物体)、夕阳镜(类似于现今的太阳镜)、多面镜、幻容镜、放光镜、夜明镜等等。孙云球写下科技著作《镜史》,为推动眼镜制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在世界光学仪器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人誉为“明朝科学巨人”。通过伟大的前人事迹,激励眼视光学生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力争用所学知识发明创新,创造社会价值,解民众之疾苦。

案例三,在讲解波的叠加原理时,通过微课、动画的方式,用朴素的道理总结讲解波的叠加原理的思想精髓——相遇则合作、分开则独立(且彼此并不因曾相遇过而受到影响),渗透着和谐统一的内在联系。通过例证,小到自身身心的和谐统一,大到我国与世界的相处,处处都透露出和谐统一的发展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晦涩枯燥的知识,学生往往很快便掌握了这个原理,并且常常乐于用其中透露的哲学思想去看待事物,认识世界,建立起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在讲解几何光学成像一章时,课堂中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梳理知识点间的关系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由于球面容易磨制,且在曲率半径较大时,近轴光通过球面折射能成比较完善的像,所以大部分光学仪器基本组成单元为球面,又因平面可看作曲率半径无穷大的球面,而反射是折射的特例,所以单球面折射相关理论是基础,可由其推延出单球面反射,平面折反射相关理论,结合逐次成像法可进一步推演出透镜等共轴光学系统的相关知识。“实事求是”是方法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理想光学系统,要求点物对点像,物距和像距是一一对应的共轭关系,但现实中却存在景深和焦深,即物距和像距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景深与焦深的存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课堂上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实事求是”思想,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行动,辩证地认识事物、看待世界。

案例四,结合课程知识,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明白当下,展望未来。例如对于色度学知识,用影视材料讲述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介绍由王大珩倡导成立的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的多项计量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由王大珩领导创办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发展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该馆早期研制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这一成就结束了我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紧随其后,该馆在短短几年里,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和第一台激光器,在王大珩的主持领导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重要科研开发基地,该所享有“中国光学的摇篮”之称。在讲解目视光学仪器中的望远镜时,通过影像资料介绍“天眼”,500米口径的平塘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世界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里程,“天眼”是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巨型射电望远镜,其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天眼”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推动着世界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主要用于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探索太空生命起源、搜寻外星文明等,截至去年8月,基于“天眼”观测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已百余篇,“天眼”通过高灵敏度观测,发现了重复快速射电暴及偏振角变化,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巨大突破。通过这些思政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在创新生产和新知识方面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再进一步组织讨论,以报告的形式展望未来。

在实施思政课程教学于“眼视光应用光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实施过程、效果,得出以下体会:(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政素材,找准专业知识的切入点,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前提;(二)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不刻意,不脱节,二者有机融合,引导为主,适时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将更有利于使思政元素内化于心,直达灵魂;(三)在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五、结束语

眼视光应用光学作为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课,是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的桥梁,若只对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学生踏入社会后,灵魂容易迷失方向,唯有立德树人是正道。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而伟大的举措。本文对医科院校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了价值引领,力图让学生明晰人生道路的方向。将思政教育融入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立强劲的研究团队,从而避免单打独斗;如何挖掘眼视光应用光学课程中更多思政元素,从而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如何设计好教学环节,使教育有心而无痕;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如何带领学生作更深入、系统地探索,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基金项目:贵州医科大学2021年課程思政建设,项目编号:SZ2021042。)

(马慧,副教授,研究方向:物理学、眼视光应用光学。)

猜你喜欢

眼视光光学思政
滑轮组的装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索眼视光 深化专业路 第三届福盛康斜弱视诊断治疗与近视防控论坛闭幕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