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3-06-30魏美蓉
魏美蓉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社会只有德智体美劳多方发展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立足。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德育的重要地位,美术作为有利于发展德育渗透的优势学科,在初中阶段应该更加重视美术的地位。教师应认识到美术与德育的重要意义,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美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为学生未来更具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日常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成为教育工作研究的新方向。美术作为初中课程中必需的基础艺术教育,在学习中处处彰显我国优秀的文化,包含悠久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这正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机会。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抓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机会,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意義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改标准》对美术教师在教学标准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还要求教师通过德育渗透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通过美术课程包罗万象、生动形象的特点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让学生身心愉悦的德育,在教育中理解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激励学生自觉体验学习生活中的优质情感道德。让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条件
德育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是有一定分布的,也是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证明了美术教学和德育渗透存在密切关联。这无疑为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不过要想更好把握二者的关系,运用科学方法推进教学活动,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课程理念的认识。初中美术新课标提出要通过美术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丰富性以及人类自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差异性。这样的要求表明学生受到美术教育不只是有关专业技能,最主要的是要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转变个体思维方式,形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正确价值认知,而这些素养的培育都是德育的范围与内容。所以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是美术教学和德育渗透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所在。二是深度教学理念的落实。伴随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影响力的增强,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深度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全面讲解知识点,辅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而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解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包含知识点学习体现的中心思想,这极大程度上也要归入到德育推行方面。所以深度教学理念的落实为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教育的交融带来了便利条件。三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普及。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注度较低。而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思想道德素质的空白逐步被填补,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齐头并进,逐步成为教育的核心思想。所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普及,为美术和德育的融合带来了有力支持,也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中之重,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措施
为保证顺利推行德育渗透,需要将德育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美术教育的德育渗透是以艺术知识体系和艺术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为目的的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措施有:
1.善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经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改后,为顺利促进德育的发展,美术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但其分布零星,且不成体系,需要教师具备发现德育因素,善用德育因素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换句话说,身为美术教师必须积极寻找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能自动影响学生,因此正确地进行课堂教育,才能让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自觉履行其德育的责任,主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涵。诸如美术作品在创作前必须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打动观众,与观众产生心灵的碰撞。荆浩的《匡庐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陶一清的《长城颂》、石涛的《天门山图》等,倘若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就能理解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身为中华民族接班人的历史意义和光荣责任。
不仅如此,在美术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利用美术的独有优势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美育平台,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将德育渗透给学生。例如在中国山水画中常常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芍药、牡丹、凤凰、孔雀代表着富贵,梅兰竹菊代表着高贵的节操。在中国山水画的教育中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传承发扬至今,是因为中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换言之,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扬和传承教育的同时,也会让学生爱上中国美丽的自然景象,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意向,并对其中的道理进行学习和发扬,形成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带领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也要时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教师如果不能在美术教材中发现其中的德育内容,就无法在美术课堂上将这些精神内涵传授给学生。不仅如此,教师的带头学习还能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理解自觉学习的重要性,更好地养成优秀品质,学习传统美德。
2.利用课外活动机会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美术课程不同于其他传统科目,有较多的课外活动机会,而美术课的课外活动教育对于德育渗透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美术教师应抓住每一次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学习并研究源于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的新课题,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全身心地参与到研究中去,充分体验这种亲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和获得第一手知识的快乐,让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优良习惯,树立自己直面困难的重要信心,建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例如在国庆节到来之前,教师可以提议和学生一起制作献给国家的画册和贺卡,在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养成尊重他人的优良品德。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把全班同学分成十组,小组同学共同收集国庆相关资料,制作关于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作品,并要求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包括交流了解到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故事,展示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分组讨论爱国主义思想,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等。最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多种方式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既增加了学生的基础艺术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再如美术教师可以在每年春秋季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充分感知自然之美,呼吸自然空气,感受不同季节的特点。春天万物复苏,秋天大地丰收,不管是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还是一派丰收的秋日景象,都可以作为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学会爱护自然的一草一木,尊重劳动成果,并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大自然的成果融入自己的美术创作当中,丰富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资源,也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培养。
3.运用欣赏意识教育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作为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欣赏教育在美术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会欣赏学生,不仅使学生能够爱上美术和艺术作品,还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优秀品德。只有具备欣赏意识,学生才能领悟到美术的快乐,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兴趣能让学生对其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内生动力。若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热情为出发点,让学生沉浸在美术教育当中。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增加学生的美术兴趣,以学生热爱为前提,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融入德育,例如将历史典故融入绘画当中,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领悟到历史典故中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学生根据历史典故的绘画过程,也将成为学生受到德育渗透的教育过程。只有具备欣赏意识,教师才能以美术课程为载体,向学生介绍美术教材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色和内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加入优秀品质教育,使美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比如当老师讲述中国古典藝术作品时,可以从山水画、花鸟画、国画、壁画、石刻等多方面为学生介绍相应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产生民族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敬仰之心。在介绍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作品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其中加入与现代文化作品的对比,现代文化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往往比较贴合现代社会,让学生们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只有具备欣赏意识,学生才能了解、认识并模仿其他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术教师才能在传授美术技巧之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和举止间接影响学生,以自己为德育渗透的载体,这样的行为同样也是德育渗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身为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也要表现自己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诸如文明礼貌、待人谦和有礼、平等对待学生、治学严谨等方方面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会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不自觉地模仿教师,从教师身上获得宝贵的财富,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师生纽带。
四、结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将德育渗透进美术教育的日常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选择。这也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基础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这样的教育不仅会让学生增加人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家国情怀,还会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