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3-06-30顾雪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活动语文

顾雪梅

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综合型人才培育标准,原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政策要求,亟须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助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打造更多高素质全面型人才奠定基础。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劳动态度,锻煉小学生劳动意识,更能在强化学生劳动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形成珍惜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语文作为劳动的产物,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并且语文课程中包含诸多劳动元素,有助于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为助力小学生综合发展,教师有必要在小学课堂中逐步渗透劳动教育,实现教学资源的拓展,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前提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

一、丰富写作结构,积累写作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属于其中主要环节之一,同时,习作教学也是落实劳动教育最为有效的渠道。通过小学生以往写作情况来看,存在写作素材匮乏、写作结构混乱等情况。引起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支撑,而小学生年龄尚小,并未积累过多生活和学习经验,从而导致最终写作能力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为此,教师有必要融合劳动教育做好思维引导,达到因势利导的教育意义。小学生大多对新颖事物充满兴趣,引入劳动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写作压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更能进一步达成综合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

如在开展以“我学会了____”为主题的习作教学期间,教师需明确此阶段学生对种植花草树木了解不够深刻,甚至无法明确花草树木的成长规律。为此,教师便可设置以语文教育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校园附近区域农场参观,了解种植蔬菜的技巧,掌握花草生长特点。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分组向农户学习种植蔬菜和花草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劳动的意义,感受劳动的不易。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互动交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实现学生写作素材的拓展。在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合适区域开展蔬菜瓜果种植,引导学生参与到除草、浇水、植物护理环节中,并做好实时记录,包括浇水时间、养殖难题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可应用于写作中的丰富素材,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了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在劳动结束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以“我学会了____”为题开展写作,写作内容无须做出过多限制,学生可记录农场参观过程,也可阐述自己浇水过多、种菜范围过于密集等影响植物生长的问题,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写作,并在丰富写作结构的同时,促进写作情感的形成。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自身感悟融入习作中,培养学生欣赏、热爱乃至尊重劳动的意识,进一步达成小学语文和劳动融合教育目标。除“我学会了____”习作主题外,“观察日记”也适于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此部分习作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基于农场参观和蔬菜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特点,包括“辣椒”在种植完成后,需要何时才能发芽?幼苗的生长规律是什么?是否会开花?花朵呈现何种颜色?这些内容均有助于调动学生习作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从而深化学生对劳动的感悟,使学生充分感受劳动带来的苦与乐特点。

二、创设语文情境,深化情感体验

实践出真理,课本中记录学生在小学阶段需掌握的语文知识,而语文课本所梳理的知识内容大多通过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单是带领学生开展教材知识学习,不仅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丧失语文教育原本意义。针对小学生创设的语文教学活动多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应开展直观化教学,即借助劳动教育明确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意义,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利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深化学生课上情感体验,如此才能真正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并将二者充分落于实处。如教师在开展《小兔运南瓜》的教学前,可先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南瓜成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南瓜特点,在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后,询问学生如何将南瓜呈现于教室?以此激发学生种植南瓜的兴趣。为避免因教室环境束缚,影响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南瓜种植,以此提高学生劳动热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深化劳动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学生年龄尚小,在种植南瓜的过程中较容易因操作失误而影响南瓜生长,为此,教师可积极询问学生种植情况,并在一定时期后,组织学生将成熟的南瓜带回教室,以此开展劳动评比,评选出“劳动小标兵”,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信心。

语文课程中包含诸多劳动元素,这些元素均有助于增强学生课上体验,实现教学资源的拓展。为此,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带有劳动元素的课程,借助这些课程定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文情感的理解。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许多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学习,大多能够掌握语文课文所传达的含义,但对于课文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理解问题。针对于此,教师可借助劳动活动,明确学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束缚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观念、生活观念、学习观念以及劳动观念的形成,为综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如教师在开展《千人糕》《悯农》等带有劳动成果元素的课程教学期间,需重点培养学生珍惜劳动的意识。实际过程中,可带领学生前往食堂,感受厨师制作米糕等食物的不易,也可在中午组织学生参与除草等劳动,引导学生感悟“汗滴禾下土”所阐述的艰辛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课文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此外,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拓展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反思

无论是语文学习习惯,还是劳动意识培养均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所以,教师除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外,还需实现资源拓展,加强学生课内、课外劳动教育,以更优质的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熏陶,以此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如《纸的发明》一课讲述纸的形成过程,更展现造纸技术发展形势下人类文化的进步。此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为实现教学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包含哪些不同种类的纸,这些纸的出现促使人们生活出现哪些变化?以此逐步深化学生对纸的了解。为培养学生节约意识,达到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折纸”手工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后学习一些折纸方法,并按照折纸具体步骤,将纸张以“青蛙”“千纸鹤”等形状呈现。为达到强化学生节约意识,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使用过的废纸张,实现对纸张的二次利用。在学生制作完成后,需将折纸成果呈现于课上,并在班级范围内选择折纸效果最好的学生演示其折纸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节约意识。随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浪费纸张将造成的后果,以此杜绝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随意丢弃甚至浪费纸张的不良习惯。

教学反思是考察教师教学成果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教学反思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从而采用更适于学生成长的语文与劳动融合教育预案。为保障教学反思的时效性,教师在完成语文和劳动教育活动后,可带领学生共同回忆课上所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是否存在不足,达成对课上知识点的巩固,另一方面增强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促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良。如教师在《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期间,可结合信息技术设备,记录下学生在课上的学习表现,并观看学习和教学情况。在接下来课程中教师便可注入更多劳动教育元素,权衡劳动与语文教育占比,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在课程教学完成后,还可组织学生阐述课文中蕴含的语文情感和劳动元素,并以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开展多元化评价,在形成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反思,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培养劳动观念,创新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期阶段,此阶段也是学生劳动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达成劳动教育目的,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外,教师还需积极为学生构建劳动环境,如帶领学生共同设计蕴含劳动文化的教室,将学生劳动成果张贴于教室内,以此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形成。此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以往教学情况来看,为履行新课标教育准则,许多教师也尝试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中,但就教学情况而言,劳动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通过向学生传递劳动观念的方式,试图提高劳动意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下能够给予学生劳动实践机会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为此,教师可定期组织班级清扫活动,带领学生真实地参与劳动中。此外,还可结合课程要点,在相关节日中开展劳动活动。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教学完成后,可在植树节时引导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并回顾语文课程中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在劳动实践中还可引导学生收集落叶等材料,将落叶制作成书签,以此方式深化学生劳动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并明白劳动的意义。除校园活动外,教师还可将课堂搬出教室或是学校,拓展劳动教育范围。定期组织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志愿者活动,开展社区卫生清扫、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更能使学生明白劳动工作者的艰辛。为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活动内容撰写作文,将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以及感悟记录于作文中,以此深化学生对劳动活动的印象,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使每位学生均能形成乐于劳动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在语文教育中还可组织学生以“城市劳动者”为题开展作文撰写,学生实地观察“环卫工人”的一天,并书写其劳动过程,以此传递劳动精神,实现劳动教育价值。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不仅是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更是培养全面型综合人才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肩负起教育职责,在展现语文知识、拓展语文教育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合理渗透至语文课堂中,满足新课标教育需要,使学生在具备劳动素养的前提下,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更能转变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开展。为将劳动与语文教育贯彻于实际,助力小学生综合成长,教师有必要依托劳动教育思想,创新写作教学形式,结合劳动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依托劳动教育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拓展现有教学资源,在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和语文教育形成教学反思,考察融合教育计划是否符合学生成长特点。最后,坚持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为学生在语文和劳动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