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2023-06-30宋珊珊姜峰李雪松
宋珊珊 姜峰 李雪松
[摘要]探讨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办好学生满意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以压力应对理论为基础,探讨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国内45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灵活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而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有正向影响;“交易”距离负向调节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为此,高校应保证充足的教学灵活性,加强大学生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培养,确保课堂上师生间进行充分、频繁和个性化的互动,从而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压力应对理论;灵活教学;主观幸福感;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心理韧性;“交易”距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3-0030-08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应当是站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使大学生获得幸福。”[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当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综合反映[2]。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乐观,且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心理适应不良[3]。而灵活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缓解心理压力和提升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探讨了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办好学生满意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灵活教学是指在高校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这些教学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从而为每位大学生提供持续、优质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4-5]。從灵活教学的功能来看,一方面,灵活教学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方面,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求是灵活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和幸福感[6-7]。疫情期间,多种教学工具被灵活运用,确保了大学生能够获得与疫情前同等水平的教学服务,降低了疫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并进一步确立了灵活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8]。因此,灵活教学不仅契合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抗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许多研究表明,教育环境的变化容易引起大学生不适应,进而产生不安、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造成主观幸福感降低,而大学生的快速适应能力是缓解环境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0-12]。因此,大学生个体是否具有快速适应能力决定了灵活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心理韧性是大学生能克服逆境并积极发展的一种特质性因素,有助于大学生在环境压力下迅速恢复并应对多变的环境[13]。研究显示,灵活教学与快速适应能力、心理韧性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但鲜有学者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实证检验这些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为此,本研究基于压力应对理论,建立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系统研究高校灵活教学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从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引入技术媒介(数字平台、视频、录像、录音)用于辅助教学,以降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成本[14]。但有研究发现,教学媒介的使用会增加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易”距离,即会对教师临场感产生挤出效应,降低师生间的互动水平,最终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不利影响[15]。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距离在快速适应能力、心理韧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拓展压力应对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发挥高等教育灵活教学的最大优势,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1.1压力应对理论
压力应对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olkman和Lazarus提出的,其主要关注个体在处理压力事件时所采取的某种特定方式的一般倾向[16]。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压力或者威胁时,他们会评估自身的资源,以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机制。因此,寻求资源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并被发现与积极的应对结果相关。
压力应对理论为本研究分析灵活教学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有益视角。基于压力应对理论,本研究认为教育环境变革是压力源,而灵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灵活教学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且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心理压力,最终提升主观幸福感。综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假设。
1.2假设提出
1.2.1灵活教学与感知快速适应能力
灵活教学是指教学越来越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的一种状态[17]。Zhang等人从学生参与的视角,提出灵活教学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教育方法,旨在应对教学环境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对教学服务的递送方式做出适应性选择[1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灵活教学也常常被描述为远程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混合使用的现象[6]。在许多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中,教学灵活性指标被当作高校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用于督促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19]。在有关灾害背景下的教学恢复研究中,灵活教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降低灾害对教学质量的影响[20]。同时,灵活教学有助于保证大学生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任务,降低了知识的获取成本,缓解了学习环境的脆弱性,以提高他们的压力应对能力[21]。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灵活教学与大学生感知快速适应能力正相关。
1.2.2灵活教学与心理韧性
从特质论视角,Brewer等人指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能够从负面经历中恢复,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且不被压力严重破坏的心理承受能力[22]。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自身特质、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23]。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环境是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样也是最重要的心理韧性培育环境[24]。孟琳等人提出,良好的校生关系和学校的归属感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学校环境,更容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25]。
打造学生满意型教学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1,9]。灵活教学要求高校以大学生为中心,根据大学生个体需求,定制化地为大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在压力环境下,灵活教学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展示了高校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所做出的努力[26]。因此,灵活教学不仅加深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进行应对,使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更有自信,最终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灵活教学与大学生心理韧性正相关。
1.2.3感知快速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
随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的变化和调整[9]。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引发大学生的压力、困惑和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大学生需要立即适应不熟悉的学习环境,但这个过程可能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下降[27]。
许多研究验证了压力环境下大学生快速适应能力对学习满意度的积极作用。雷鸣等人发现,快速适应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增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28]。崔丽霞等人研究表明,快速适应能力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持续提高有关[29]。因而本研究认为,快速适应能力增加了大学生应对环境压力的信心,以更有效地应对困难,最终提高主观幸福感。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感知快速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1.2.4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
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发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当大学生心理韧性较弱时,无法保持良好的情绪控制,更容易陷入对未来的负面预期[30]。
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的个体品质,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体层面,心理韧性与做好充分准备的感觉相关[25]。当大学生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时,就能充分理解问题的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理性地选择应对方式[31]。有研究发现,缺乏心理韧性被认为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会因无法理性判断现有处境而感到沮丧[12]。相反,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的大学生可以充分评估自身能力,理性搜寻有用信息,从而做出最优决策[32]。高水平的心理韧性使大学生在压力环境下能够直面压力并成功应对,进而维持良好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1.2.5“交易”距离的调节效应
Michael在《成人教育手册》一书中首次将“交易”距离定义为一个描述师生关系的概念,当学习者和教师被地理空间或时间分隔时,这种关系就会产生[33]。与经济学中“交易”的概念不同,教育学中的“交易”是以信息为媒介的,师生间通过信息的交换来创造知识[34]。“交易”距离理论考虑了信息交换中参与者的距离和关系,并提出,只要知识通过媒介进行传播,或者高度结构化的课程设定阻碍了师生对话和互动,“交易”距离就会增大[35]。例如,预先录制的视频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元素,视频中没有包含师生对话的内容和环节,增大了师生之间的“交易”距离。
实施灵活教学的前提是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教学模式的实施往往会伴随多种教学媒介的使用,如视频软件、社交软件、数字平台等。基于媒介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间的信息交换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造成了师生间“交易”距离的增大[36]。例如,疫情期间,许多高校采取以在线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更加依赖结构化的文本,大学生可能无法明显感知到教师的“存在”,进而产生孤立感。
对高校来说,“交易”距离是设计教学模式之前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线上课堂中师生间的高频互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37]。当大学生感到“交易”距离较大时,他们往往会认为课程知识难以理解,并且无法通过与教师互动来获得帮助[38]。这会导致他们对课程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压力、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抑制了快速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这说明,高校在设计教学模式之前,如果缺乏对师生互动的考虑,许多旨在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教学手段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对于感知“交易”距离较大的大学生,即使快速适应能力较强,主观幸福感也会下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交易”距离会弱化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对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
同样,当大学生感知到“交易”距离较大时,其在课堂上无法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形成个性化知识,容易造成自我效能感不足[39]。而自我效能感不足会进一步弱化大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抑制心理韧性的正向效应,最终降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40]。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交易”距离会弱化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如图1 所示。
2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虽然学者针对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響机制展开了探索性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主观的定性分析方法,缺乏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的客观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OLS回归分析方法,运用SPSS和PLS软件,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借助微信问卷星小程序这一较具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开展在线问卷调查,数据收集时间跨度为6个月(2022年1月1日~6月30日)。剔除数据异常问卷9 份,最终获得45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8%。表1总结了受访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
2.2问卷设计与测量
本研究将灵活教学建模为带有一阶反映性题项的二阶形成性模型。根据已有Dowling等人[19]和Kariippanon等人[21]的研究,本研究将灵活教学确定为随时随地、易获得性、多样性、均等性4个构念,由这4个构念联合解释灵活教学。其中,随时随地是指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获得教学服务;易获得性是指教学工具应该容易获得、操作簡单;多样性是指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均等性是指高校公平地向每个大学生提供相同标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服务。
模型中包含了4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包含3个题项,所有题项均来自现有文献,如表2所示。模型中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的题项分别来自Aggarwal等人[41]和张佳等人[42]的研究。“交易”距离的题项改编自Chen[43]的研究。最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题项来自于巩金培等人[44]的研究。对于所有题项均使用李克特5点量表,范围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SPSS和PLS软件来评估实证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测算了所有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系数、组合信度(CR)系数和克朗巴哈阿尔法信度(CA)系数,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潜在构念的AVE值均处于0.67至0.91之间,符合AVE大于0.5 的要求。潜在构念的CR值均处于0.90至0.96之间,证实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内部一致性。所有变量的CA值均处于0.87 至0.93之间,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此外,每一对构念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小于每一对构念AVE值的平方根,证实了区分效度。
3.2假设验证
在确保测量模型具有足够的效度和信度后,本研究使用PLS软件对所提出的实证模型进行了检验,图2总结了结果。与预期一致,灵活教学对感知快速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影响(beta=0.41,p<0.001),H1成立。这与Li等人[5]关于灵活教学的研究结果一致。灵活教学可以随着教学环境变化充分调动教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成本低的知识和服务,使大学生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灵活教学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eta=0.33,p<0.001),H2成立。这与张宇等人[11]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一致。教育环境的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韧性来理性判断形势并直面挑战。灵活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工具。这一过程使得大学生能够感知到来自高校的关注和支持,使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韧性培育环境。
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beta=0.28,p<0.001),H3成立。这与Collie等人[10]的研究一致。感知快速适应能力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当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感知快速适应能力时,说明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信和手段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因而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beta=0.39,p<0.05),H4成立。这与Brewer等人[22]和孟琳等人[25]的研究一致。心理韧性是一种特质性因素,具有较高水平心理韧性的大学生在面对重大压力时往往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能够理性分析现状并做出应对,这一过程弱化了环境压力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因而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此外,心理韧性系数(0.39)高于感知快速适应能力系统(0.28),表明心理韧性相比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说明心理建设是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通过证实假设3和假设4,验证了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在灵活教学与大学生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假设H5、H6,本研究在软件SPSS 22中运行了一个包含复合变量的线性模型,然后测算了所有交互变量的斜率。由表4可知,“交易”距离负向调节感知快速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beta=-0.004,p=0.024),H5得到支持。这契合了Benson和Samarawickrem[34]关于“交易”距离的研究观点。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了新型教学工具的井喷式发展,拓展了教学的灵活性空间。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工具在降低知识获取成本的同时,对其过度依赖会减弱教师的“临场感”,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最后反向增加了知识获取成本,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交易”距离较大会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对困难,降低了大学生的信心水平,进而抑制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通过证实假设5和假设6,验证了“交易”距离的调节作用。
“交易”距离负向调节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beta=-0.07,p=0.024),假设H6得到支持。这与 Chen[43]的研究观点一致。“交易距离”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大学生陷入“孤立”和“无助”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减弱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最终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
4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高校灵活教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灵活教学对大学生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灵活教学通过灵活配置教学资源,向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进而提升了大学生感知快速适应能力;第二,灵活教学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于灵活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强化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第三,大学生的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感知快速适应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更有自信,认为自身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挑战,进而产生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第四,大学生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心理韧性是一种特质,拥有心理韧性的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困境,并理性寻求应对办法,因此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第五,“交易”距离负向调节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个研究假设的有效性已被李同同等在在线学习成效中验证[45]。在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过程中,“交易”距离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对于具有技术媒介的授课方式(如视频教学和平台教学等),其更多地是遵循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师生间缺乏非正式、个性化、频繁的互动,使大学生感到“被应付”和“孤立感”,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利用灵活教学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了一些啟示。首先,以压力应对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解灵活教学如何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均支持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证实了灵活教学是一种应对教育环境变化的有效策略;其次,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实证分析发现,心理韧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这表明高校向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强化大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充分发挥灵活教学的优势;最后,高校在保持教学灵活性的同时,还要确保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上师生都应进行充分、频繁和个性化的互动。相比传统授课,基于技术媒介的授课方式由于其便捷性降低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成本。但过度依赖技术媒介会对教师临场感产生挤出效应,反而造成“交易”距离和知识获取成本的增加,最终抑制了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正向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办好学生满意型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将灵活教学、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结合,为考察灵活教学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弥补了现有研究对灵活教学微观机制研究的不足;第二,对灵活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交易”距离进行考察,研究结果为改善现有网络、平台和视频等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第三,强化了压力应对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解释力,拓展了压力应对模型在教学管理领域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领域的适用空间。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一,现有研究主要将灵活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尚未区分不同类型的灵活教学实践,因而灵活教学的分类体系也尚未建立。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从类型学的视角对灵活教学的理想类型进行研判,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可操作的灵活教学类型学,为设计和完善灵活教学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现有文献主要从高校的视角来探讨灵活教学,实际上,来自教师的参与对于灵活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因为灵活教学依赖于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引入教师参与维度,拓展灵活教学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灵活教学与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心理韧性、“交易”距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本质上是动态的,而本研究是静态研究。因此,未来将弥补这一不足,将灵活教学、感知快速适应能力、心理韧性、“交易”距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置于更长的时间跨度内进行历时性考察,以保证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2] 彭立平.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5):1126-1129.
[3] 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37-39.
[4] 蒋建华,王锋,张宏建.构筑“鲜活、灵活、激活”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样态[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41-42.
[5] LI X,YANG Y,CHU S K W,et al.Applying blended synchrono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flexib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at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22,42(2):211-227.
[6] BENNETT S,AGOSTINHO S,LOCKYER L,et al.Researching learning design in open,distance,and flexible learning:investigating approaches to supporting design processes and practices[J].Distance Education,2009,30(2):175-177.
[7] DEED C,BLAKE D,HENRIKSEN J,et al.Teacher adaptation to 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20,23(2):153-165.
[8] DEBOWSKA A,HORECZY B,BODUSZEK D,et al.A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assessing university students′ stress, depression,anxiety,and suicidalit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Poland[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22,52(15):3744-3747.
[9] 王兴宇.数字化转型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3(1):236-244.
[10] COLLIE R J,HOLLIMAN A J,MARTIN A J.Adaptability,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t university[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7,37(5):632-647.
[11] 张宇,于涛,李春蔚.大学生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2,17(21):23-25.
[12] 姚满团,薛莹.压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職业与健康,2021,37(23):3247-3250.
[13] 朱芬,梁钧华,麻彦坤.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J].心理科学,2022,45(3):628-634.
[14] 李明芳,郭梦君.在线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参与的影响研究——自律学习的中介效应[J].教学研究,2022,45(4):22-28.
[15] BOLLIGER D U,HALUPA C.Onlin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engagement,transactional distance,and outcomes[J].Distance Education,2018,39(3):299-316.
[16] FOLKMAN S,LAZARUS R S.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of a college examin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1):150-170.
[17] 何克抗.灵活学习环境与学习能力发展——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二[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1):21-28.
[18] ZHANG J,BURGOS D,DAWSON S.Advancing open,flexible and distance learning through learning analytics[J].Distance Education,2019,40(3):303-308.
[19] DOWLING C,GODFREY J M,GYLES N.Do hybrid flexible delivery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accounting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J].Accounting Education,2003,12(4):373-391.
[20] GUTIERREZ D,HOLLISTER D,BENINATI A.Hurricane madness: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ility in the wake of disaster[J].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2005,2(2):49-58.
[21] KARIIPPANON K E,CLIFF D P,LANCASTER S L,et al.Perceived interplay between flexible learning spaces and teaching,learning and student wellbeing[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18(21):301-320.
[22] BREWER M L,VAN K G,SANDERSON B,et al.Resil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a scoping review[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9,38(6):1105-1120.
[23] KAPIKIRAN S,ACUN-KAPIKIRAN N.Optimism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depressive symptoms in university students: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and Practice,2016,16(6):2087-2110.
[24] EWERT A,TESSNEER 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an exploratory analysis[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19,42(3):280-296.
[25] 孟琳,黄裕中,唐志文.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实践能力的关系:社会责任感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1):141-147.
[26] 赵硕.博洛尼亚进程的瑞典大学灵活教育发展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60-64.
[27] 马建青,黄雪雯.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22,28(1):41-48.
[28] 雷鸣,位东涛.应对灵活性对大学生压力适应的作用机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71-86.
[29] 崔丽霞,殷乐,雷雳.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3):308-313.
[30] 家晓余,张宇驰,邱江.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压力知觉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4):202-209.
[31] KOCATüRK M,IEK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university stud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J].Journal of Psychologists and Counsellors in Schools,2021(16):1-12.
[32] 冯志远,万鹏宇,黄琴,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网络欺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8-11.
[33] DOCKTER J.The problem of teaching presence in transactional theories of distance education[J].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016(40):73-86.
[34] BENSON R,SAMARAWICKREMA G.Addressing the context of e-learning:using 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 to inform design[J].Distance Education,2009,30(1):5-21.
[35] SEVNARAYAN K.Reimaging e-Learning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students:on reducing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t an open and distance eLearning institution[J].E-Learning and Digital Media,2022,19(4):421-439.
[36] WATERHOUSE P,SAMRA R,LUCASSEN M.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 satisfaction:do work and family roles matter?[J].Distance Education,2022,43(1):56-77.
[37] 沈忠华,邬大光.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1):25-36.
[38] WEIDLICH J,BASTIAENS T J.Technology matters: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on satisfaction in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8,19(3):223-242.
[39] 张婷婷.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实证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63-72.
[40] 丁颖,李筱菁,刘丽莎.在线教学教师关怀行为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2,17(19):7-11.
[41] AGGARWAL V A,POSEN H E,WORKIEWICZ M.Adaptive capacity to technological change:a microfoundational approa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6):1212-1231.
[42] 张佳,白东欢,宋鹏威,等.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心理韧性与休闲运动参与对职业倦怠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1):1660-1668.
[43] CHEN Y J.Dimensions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in the world wide web learning environment:a factor analysi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1,32(4):459-470.
[44] 巩金培,张希,张改,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与社会赞许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8):1262-1265.
[45] 李同同,谭多宁,谭绍华.在线学习情感体验的维度、特征及其作用机制[J].成人教育,2022,42(10):63-70.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flexible teaching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SONG Shan-shan JIANG Feng LI Xue-song
(1.School of Medicine and Health,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1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10,China)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flexible teaching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education.Based on the stress coping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flexible teaching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455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flexible teaching can improve perceived quick adap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Both perceived quick adapt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Transaction distance negatively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quick adapt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Therefore,colleges should ensure sufficient teaching flexibility,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erceived quick adap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reduce the transaction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class,so as to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wordsstress coping theory;flexible teaching;subjective well-being; perceived quick adapt ability;psychological resilience;transaction distance
[責任编辑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