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2023-06-30陈之秀
陈之秀
在朱启臻的新著《后院——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这本书里,谈到了农耕文化、院落和村落经济、农民怎样才能增收致富以及什么是“新型农民”等问题,记者阅读后,始终有一个问题在耳边萦绕,那就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主体是谁?为此,就相关问题对朱启臻进行了专访,受到了许多启迪,收获满满。
农耕文化都包括哪些方面?
作为“三农”问题专家,朱启臻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如数家珍。他说:“农耕文化包括传统耕作文化、农业景观文化和农产品文化等。传统耕作文化包括耕作制度(包括兼作、套种、轮作)、传统农具、地方品种与地方知识、农耕信仰等。农业景观文化包括田园风光、农业景观、梯田景观、农业劳作景观、赏花文化(如桃文化)、采摘文化等。农产品文化包括果实(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寓意文化)、农产品加工(如面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手艺(如生产类乡村手艺、生活类乡村手艺)等。其中,生活类手艺文化包括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土法制糖、手织布、编织、服饰、印染、刺绣、陶器、建筑装饰和木板年画、首饰、剪纸、民间玩具、彩塑、面塑、木雕、糕点模子、风筝、灯彩、皮影、木偶头雕刻、面具以及绣花球、刺绣香荷包、刺绣服装和鞋帽等。”
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什么?
通过调研,朱启臻发现,家庭农场和乡村社区合作组织是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家庭为社会的细胞,正好契合了农业的生命性、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农业生产特点与农户家庭特点高度吻合。第一,家庭成员在农业劳动过程中可以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各尽所能;第二,家庭成员劳动不需要监督;第三,劳动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第四,农业生产经验在家庭中积累和传递;第五,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只有在家庭经营环境下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朱启臻表示,农户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经营形式,但是农户经营遇到了很多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区别于雇工农场;二是有一定规模,区别于小农户;三是收入较高,不用外出打工,区别于兼业农民。家庭农场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为农业后继者培育提供前提。办家庭农场有很多好处,如就地、就近实现充分就业,便于照料老人和孩子,可有效遏制乡村衰败,激活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等。家庭农场可以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做到细微处,也为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现实的条件。
朱启臻提到,农业组织很多,与农户的关系也很复杂,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都是曾经流行和推广的组织结合的形式,但在这些组织形式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处于被动服从和受支配的地位。而只有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组织,才能实现农民的利益。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形成的农民合作社,使农民合作社获得微观活力。朱启臻认为,农民合作组织应该以乡村社区为基本单位,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共同体,有共同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纽带,具有天然的信任与监督机制,容易形成合作关系。未来的合作社应该是面向全体村民开放的合作组织,是体现双层经营新内涵的重要实现形式。独立于乡村社区之外的农民合作社,很难融入传统文化体系,也难以适应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
农民怎样做才能增收致富?
朱启臻介绍,由于对农业特点认识不清楚,很多农民增收的措施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不可行。比如,农产品消费具有“替代性”特点,简单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不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很多人认为,规模可以实现增收,实际上规模越大风险越高,对农业支持的依赖性越强。如果过分强调进城务工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将会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年轻人远离乡村,使农业经营后继无人,乡村衰败;二是加速了乡村的老龄化;三是导致普遍的兼业化,难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适度规模加政府的精准农业补贴是种粮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对更多的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融合农业,是实现增收的重要渠道。
说起“特色农业”,朱啟臻认为,很多人对特色农业理解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投资失败。他介绍,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各地都有其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如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在大豆、大米、木耳、海参方面保持优势;北京有门头沟京白梨、房山磨盘柿子、大兴西瓜;山东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肥城桃子、潍坊萝卜、章丘大葱;内蒙古有黄河鲤鱼、王府肉苁蓉;陕西苹果;山西小米;河北沧州金丝小枣、赵州雪花梨、宣化葡萄、迁西板栗、深州蜜桃、馆陶黄瓜;河南新郑灰枣、洛阳牡丹;浙江西湖龙井、金华佛手、绍兴麻鸭;安徽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砀山酥梨、黄水猕猴桃;湖北武昌鱼、秭归橙子;湖南湘莲、湘茶;贵州刺梨;云南山茶花、普洱茶、苍山杜鹃花等。这些被称为“土特产”的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于农业产业的结果,是长期选择的结果,形成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包含着丰富的地方经验,融入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三个特色:第一,突出环境特色,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第二,突出物种资源特色,从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中,发现可开发的农业类型;第三,突出气候特色和文化特色。不能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而要“少而精”、“精而强”。
发展融合农业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社会学的农业多功能理论和心理学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消费者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从温饱型转变为提升生活质量,或者说,从满足生理需求发展到满足精神需求的阶段。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内的特殊品质,多样化的形态、品牌与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而农业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农业就必须向融合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多种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依据。
融合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农业,是要让农民获得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收益。目前对融合农业的理解存在诸多偏差,有些地方把独立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联合起来,把一个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对接称为融合;有的认为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就是融合。这些做法,与融合农业的本来含义相差甚远。融合农业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融合什么和在哪里融合。前者是融合农业的内容,后者是融合农业的主体。就融合农业的内容而言,主要是向两个方向拓展:第一,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除了沿着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主链延伸维度,还有诸多支链或侧链延伸方向,如乡村手工业的发展。第二,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和横向扩展。前者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功能拓展到农业生态、生活、景观、休闲、度假、教育与创意产业。后者是农业产业与乡村、文化和景观等要素融合。有人提出庄园经济的概念、庭院经济观念、文旅农融合等,都是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与田园、乡村、文化的高度融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融合农业的主体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都是理想的融合产业主体。其他主体不具备实现融合的基本条件,难以实现农民增收。
什么是 “新型农民”?
谈到“新型农民”这个话题时,朱启臻表示,新型农民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与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新型农民是市场主体。他们生产的目的除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外,还要充分进入市场,为市场提供农产品,并通过利用市场信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满足消费者需求。第二,新型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性是指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稳定性,不仅自己把农业作为事业,而且培育自己的子女作为农业生产的后继者,实现农业生产的代际传承。第三,实现 “充分就业”。如创建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解决劳动时间不均衡的问题;果农、菜农通过发展融合农业或设施农业,实现充分就业。有了适度规模和充分就业,就有了较高的收入,新型农民应该成为一个受人羡慕的职业。
新型农民形成的理想载体是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与其他农业从业者相比,新型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其社会责任要求也不断扩大。突出表现有三方面:对消费者负责,诚实经营;对环境负责,具有自觉保护耕地的意识,并具有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知识和能力;对后代负责,通过拥有一块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为培养稳定的农业后继者提供条件和可能。
实现农业和乡村的现代化必须从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开始。因此,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在培训内容上,要摈弃传统的重技术、轻理念的做法,重点要放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理念教育以及农业性质的教育,如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家庭农场经营与农民组织建设、农业特点与政府责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培训途径和方法上,要摈弃传统的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轻自学的观念,通过参观示范和彼此交流,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和新媒體的应用等,提高培养效率。
最后,朱启臻预言,随着新型农民社会责任的扩大,其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未来的新型农民一定会成为受社会尊敬和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