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实施*
2023-06-29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修 伟|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全球胜任力是21世纪公民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国际理解,促使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虽然指向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课程有专门课程和依托学科设置的课程[1],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依托英语融合式课程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是必然趋势。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培养的全球胜任力指的是“融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于一体,能够多维分析与理解全球化议题并阐述自身立场,能够充分理解文化差异且开放、恰当、有效率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能够坚守中国立场、为助力构建和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采取行动,是认知分析力、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际力和反思行动力的统一体,是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于一体的全球化时代的必备素养”[2]。探索全球胜任力指向的英语融合式课程建设,有助于突破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欠缺跨学科性、前沿性、个性化等问题,推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外语储备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理念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是指以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为指向,以具有全球意义、多元文化特征、本土与全球连结价值的议题为主题,以单元主题为统领,以单元整体设计为实施模式,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必要时辅以中文),以用英语学习主题内容为主要特征,以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的特色校本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具备指向全球胜任力发展的认知分析力、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际力和反思行动力的中学生(目标)。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将语言学习、技能训练与主题学习相整合,在主题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大观念将跨学科知识按照一定逻辑线索予以整合;二是主题任务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究解决方案,或是通过设计方案、团队合作、运用技术来完成的建构意义和生产知识或产品的真实性学习任务;三是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STEM课程理念相同、模式相仿,可以有效促进21世纪全球胜任力的培养[3,4];四是综合选用集同步模式、主题法、项目式、跨课程等模式特征于一体的课程整合方法,兼具全球教育课程融入式和统整式特点[5];五是课程实施遵循外语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聚焦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运用课程整合理论,突显融合性,强调可操作性。需要指出的是,该校本英语课程以高校与中学合作、协同参与为主要形式,立足合作中学的心理、艺术、科技教育等优势,结合初、高中学段实际,创建课程团队,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开发课程资源,打造优质课例,开展学情诊断和课程形成性评价,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一)内容选择
聚焦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不仅要考虑全球胜任力指向,而且要结合英语课程实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6]。根据Merryfield 的全球教育内容框架[7]、Collins 等对全球教育三大领域的划分[8],结合张蓉对当前全球教育三大要素的提炼[9],并参考相关国家的全球胜任力课程教育经验[10],课题组认为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全球议题(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元文化、地方与全球的联结等,这与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范畴相呼应。在此基础上,截至2022年底,课题组依托上海市静安区某中学开发了英语融合式课程教学主题单元课例32个,初中学段[含预备年级(六年级)](Friendship、Health、Technology、Travel、Animal、Charity、Family、Sports、Shanghai、Festivals、Clothing、Weather、Food、Change、Jobs 和Number)和高中学段(Travel on the Earth、Growing up、Water Resources、Traditions and Customs、The Old Man and the Sea、A Global Community of Health for All、Energy、Rainforest、Waste Treatment、Career Planning for High Schoolers、Sports、Starting a Business、Space、Education、Poverty 和Healthy Lifestyle)各16 个。
(二)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围绕课程目标,以主题单元为核心教学内容,采取包括基于情境体验的主题式学习课型(Theme-based Learning)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课型(Project-based Learning)两种课程形态,包含“模块一:创设情境,呈现主题”“模块二:发现问题,引导探究”“模块三:回归学科,深度融合”“模块四:小组合作,产出呈现”四个教学模块,其课程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S+5I+E的课程教学模型
由图1 可知,该课程教学模型包含开启、输入、调查、整合、探究、实施、拓展等七个环节(S+5I+E),并将评价贯穿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始终,符合建构主义和内容语言融合模式学习理念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环节目标任务概要。
表1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教学环节目标任务概要
在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学习中,学生能够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互动,通过现象观察、与同伴讨论、深入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体验和解释相关议题,提升语言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实现从知识收集者向问题解决者或项目体验者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所涉及的全球性议题,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认知分析力、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际力和反思行动力,即发展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三、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实施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的实施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和中学课程建设团队的作用,通过教学团队组建与教学语言选择、课程建设共同体构建、主题单元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编写、课程评价实施予以系统推进。
(一)教学团队组建与教学语言选择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由英语教师主导,相关学科教师协同参与,每周一个独立课时。英语教师为总设计师,主要负责主题单元的一体化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主导实施;其他学科教师围绕主题单元教学目标,与英语教师协商选定教学内容,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协同参与课堂实施,并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融入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教学设计和安排遵循英语融合式课程的核心目标,而非完全按照学科授课逻辑展开,因此在内容重心选择、时长安排、顺序设计、融合角度选择等方面与常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根据学段和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课题组实际上采用合作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设计、个体实施教学三种方式,这与现行国际上流行的STEM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一致[11]。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必要时辅以中文。根据超语实践(translanguaging)相关理论[12],以及为实现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的深度融合,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教学不以英语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言,它允许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中文进行表达。同时,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的讨论环节允许学生利用自身的语库(repertoire)自由切换语言,使用副语言和其他符号等进行意义建构,但在产出汇报环节只允许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展示汇报。
(二)课程建设共同体构建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建设共同体由高校教师、高校研究人员、中学教师、中学教学管理人员构建而成。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参与课程建设,开发英语融合式课程主题课例,并在共同研讨、协商的基础上,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高校教师和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团队,主要承担主题单元设计思路建议、核心资源提供、主体设计框架确定、教学实施指导、教学观摩与评价、课例完善与修订等任务。中学教师、中学教学管理人员主要在教学设计实施的可行性、教学资源的难易度和适切性、教学活动安排和评价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供意见,并负责及时将相关细化的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原始材料等提供给高校教师和高校研究人员,以便后续修订和完善课例和手册。同时,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还积极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和融合式课程教师发展团队,以此推动课程教学队伍长效机制的建立。此外,为推动合作行动研究,高校和中学双方为开展课程建设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三)主题单元设计与实施
在设计主题单元时,英语教师、高校教师和高校研究人员先围绕具有全球意义、多元文化特征、本土与全球连结价值的议题以及英语融合式课程的跨学科特征,结合学段英语教材话题开展选题研讨、论证,达成单元目标设计。然后,各学科教师围绕单元目标设计、学科融合角度选择、学科贡献度确定、学科融入内容和方式选择、融入学科教学效果评价等开展跨学科集中研讨。具体而言,英语教师明确主题单元目标、知识构成、能力素养聚焦、活动设计、流程安排、学习产出和评价等内容,确定主题单元核心目标,相关学科教师明确融入学科在主题单元中的角色定位、知识培养聚焦、能力素养要求。这一过程是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评价策略等的过程。
(四)课程教学资源编写
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是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资源的编写应依托高校、中学协同参与的模式,联合编写符合实际的课例与手册,开发主题单元配套数字化学习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立体开发,突显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导向,以确保课程教学实效。
(五)课程评价实施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过程性、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坚持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和替代性原则,一体化设计课程评价,包括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个部分。教学评价是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侧重于评价教师的“教”。这一评价主要依托高校教师和高校研究人员开发的观察量表来开展。各学科教师、高校教师、高校研究人员通过听评课、研讨会等形式来推进对课程教学实施的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结果作出的评价,主要采取电子档案袋形式、真实性表现性评价和多种评价量表,对学生全球胜任力认知现状和英语语言能力现状进行测评,对比学生在课程实施前后的变化。课题组先后开发了针对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测试问卷》,设计了《学生全球胜任力认知调查问卷》《学生课堂展示检查单》《学生自评量表》《全球胜任力子维度评价量表》《融合式课程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实施意见》《全球胜任力教师教学自评表》等教学实施量规和评估框架,一体化推进课程评价实施。
四、成效与启示
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对树立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教学理念,挖掘和认识英语课程多元育人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经过探索,课题组围绕英语融合式课程建设核心任务,以课程模型建构、资源开发、评价设计和师资建设等四项内容为抓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成效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探索和测评构念建构,课题组基于全球胜任力四个维度设计了《全球胜任力测试问卷》和《全球胜任力自我认知问卷》,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英语融合式课程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测评发现:高中生对全球胜任力相关活动的参与度有所提高(校内全球胜任力教学活动参与度达80%左右),对参与相关活动持积极态度(课堂上学习不同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达90%以上),跨文化交际力水平相对较高(跨文化交际力维度测评平均得分率为62%);初中生在全球性议题分析解释方面有了一定积累,全球意识明显提升(融合式课程相关知识测评平均得分率为79%),表现出一定的反思行动力,能够主动了解世界大事,从生活小事做起,参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70%以上的学生能够主动看报、看新闻,参与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活动)。
课题组在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编写、优质课例打造、过程性评估和学生学习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探索,逐渐形成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学科交叉融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协调、高校与中学协同联动的校本实践模式,探索出一条基于学校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教育校本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高校研究人员、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学管理人员均在专业成长方面有所突破,截至2022年底,他们公开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8篇,其中SSCI论文2篇,CSSCI论文1篇,获得省部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特级校长职级资格1人。然而,全球胜任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将是全球胜任力融合式课程教学探索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启示
指向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学英语融合式课程的实施对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推动新时代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以下启示:
一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全球胜任力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具有相通性和共同点,如均具有综合性、多层次性、持续性等特点,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英语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3],外语教育应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二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所期待的英语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实践性、成长性、综合性特征的实现,关键在于英语课程教学。培养全球胜任力与培养核心素养一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路径和实施方法,应避免路径和方法固化[14]。高校、中学合作探索课程开发,推进全球胜任力培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是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如何体现深度,如何平衡学生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的难度,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跨文化交际力和反思行动力等,是下一步探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