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
2023-06-29飞氘
飞氘
1938年,美国人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万圣节。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根据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1898)改编的广播剧,主持播音的是后来名垂影史的奥森·威尔斯,逼真的新闻现场感让上百万听众信以为真,造成大规模恐慌事件。熟悉科幻史或电影史的读者肯定都对此事有所了解,笔者在此只补充一点“八卦”:当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报刊(《申报》《新闻报》《东南日报》等)也对这场恶作剧有所报道。其中,《西风》杂志28期12月号刊登的《星球战争》不但较具体地介绍了恐慌情状——报馆、医院和警署不断接到询问电话;人们纷纷逃难,有人吓晕、有人在教堂里祈求上帝解救;警员赶回警署准备对抗侵略等等——还补充了“惠尔氏(Orson Welles)”的致歉和小说家“威尔斯氏”的声明,同时注意到此事在中国似乎没有引起多少注意:“上海的华文报都在极偏僻的地位①滑过去了;英文报才稍为详细一点。《字林西报》还做了篇社评,畅论播音检查的必要。”最后得出三点结论:
一、美国人广告本领高明。
二、美国人神经质。
三、美国人厌恶,不,应该说,畏惧战争的窘态毕露。
这些结论可谓切中要害。1940年,哈德利·坎特里尔出版了《火星来袭》(The Invasion From Mars)一书,探讨了广播这一新型传媒对大众行为的影响。11月16日,《燕京新聞》刊文介绍该书,开篇即点出:“宣传与恐怖,是本世纪的特殊现象”,之后重点介绍了大众恐慌的原因:有人认为无线电放送的消息比报纸可靠;真实的地名、“专业人士”的发言更令人信服;经济不景气的打击让一些人欢迎灾难;对战争的恐惧让一些人相信“火星人”其实是德军,等等(《火星来袭!——星球间的战争》)。
如此看来,类似的恐慌事件再度重演并非绝不可能,因此八十三年前的结论仍不无启发:“不是无线电、电影、报纸或宣传它们本身能够制造战争与恐怖;而是社会整体的不合所造成的。但是这种情形可以由于人民的判断能力增加而减小。所以教育为防止恐怖行为的最好办法。”
【责任编辑:阿 吾】
①原文用词,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