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与路径优化

2023-06-29刘强刘勇

四川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刘强 刘勇

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课程思政”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教师认识误区、缺乏系统设计、内容选择生搬硬套和缺乏有效评价手段等诸多现实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多维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以打造专业课“课程思政”金课为突破口,探索和构建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对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 专业课; 课程思政; 现实问题; 路径优化

G641 A

[定稿日期]2021-12-15

[作者简介]刘强(197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2016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 ,2019 年 4 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以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的座谈会,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但是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分析总结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进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最终实现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建设目标。

1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部新近印发的《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3]。将课程思政建设自然融入全部专业课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正是在“怎样培养人”的维度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重要体现。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中央主要领导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教育部《纲要》的出台充分证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已经成为不能够打任何折扣“刚性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与担当。那么,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摆在全体职教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1.3 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

学生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后,对专业课学习兴趣、重视程度均普遍高于基础课程;社会、行业、用人单位也高度关注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进行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专业课教学课时都占总学时的2/3左右,由此天然的决定了专业课教学环节必然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

2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

现阶段,特别是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课堂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

2.1 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误区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认识误区,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这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在许多专业课教师看来“思政”就是“政治”,其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认知与狭义的政治、马列联系在一起,片面的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简单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种观点很显然是错误的。它不仅是对高校思政课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而且也是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曲解,更是对高校所承担历史使命、根本任务的漠视。因此,部分专业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轻立德树人教育,只教书不育人,片面的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的职责;也有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大思政观,把课程思政狭隘的理解为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中能自发的融入“嚴谨求实、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但无法加入“家国情怀、制度认同、理想信念、文化传承”等大思政教学内容。

2.2 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布局下,部分学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追求还存在着形式大于实质的现象。学校层面和教学管理管理部门限于转发文件,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路径和效果评价更缺乏必要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二级学院、系部的各专业团队对“课程思政”建设还仅仅停留在写进了人培方案、课程教学标准的文件中,缺乏在课堂教学过程具体落实的实施路径。作为“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教师,同样没有在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上把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放在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位,没有对整个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

2.3 内容选择生搬硬套

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还没有领会“课程思政”理念实质的前提下,为了跟风、赶时髦,甚至是出风头、捞好处,便匆匆上阵给自己的课程贴上“课程思政”的标签;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个人在思政教学上缺乏相应的理念及深入思考,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完全处于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在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生拉活扯、生搬硬套,将与课程毫不相关的思政内容强行植入课堂,将“课程思政”搞成了空洞的说教,不但没有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反而占用专业知识学习的宝贵时间,得不偿失。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开了对人思想层面的教育与引导,灌输再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是失败的教育。有些教师仅在课程中加上一两段领袖的话,比较极端的就是用大段的时间讲完专业课后,最后剩下几分钟讲一讲思政,算是“完成任务”,应付考核。

2.4 缺乏有效评价手段

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学生是否通过专业课学习提升了思维层次,提高了政治觉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等思政类教学目标,现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更没有形成客观、有效、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

3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优化

3.1 做好顶层设计,提高政治站位

要做好顶层设计,就必须加强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就必须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4]。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负责专业课课程建设的二级学院、各专业教研室充分做好专业建设规划,统筹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设计,明确专业建设的思政教学目标,再将专业建设思政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作为新时代的全体高职院校教师,在知识传递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价值塑造,全面落实专业课的思政教学目标。

3.2 加强师资培训,形成合力

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讲好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本身。强化所有课程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全体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敏锐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

一是要引导专业课教师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对四史的学习,站在中华民族5 000年的文明史中加深对专业发展的深入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只有我们教师自身在思想深处理解认同了“课程思政”,才有可能在专业教学中自发的融入思政教学元素;二是要加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任课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精准把握专业课程教学中素质与知识、能力融合的交汇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嵌入相应的专业核心素养和劳动精神,将“课程思政”育人落实、落小、落细;三是要旗帜鲜明的纠正教师的错误认识,帮助教师辩证认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好的“课程思政”不仅不会削减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反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只有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教师内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会“乐教”“善教”,才会像挖掘专业教学资源一样自觉地挖掘思政教学资源,才会像讲授专业知识一样自然地穿插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过程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感到难以驾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在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的基本方法,无法把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学进行有机统一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多维度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就成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广义的育人元素,不仅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教学内容都应当是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应该结合自身所属行业及专业特点,一是要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史、本专业的发展史、著名科学家、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主动挖掘课程所涉及的胸怀祖国、热爱人民、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严谨务实、埋头苦干、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光明磊落、宽厚待人、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二是要结合党和政府、全体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基建狂魔”、高铁技术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等当代重大热点问题,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思想上保持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对党忠诚,充分体现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结合专业特点挖掘的思政元素就形成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教学点,再由多个思政教学点串成一条思政教学线,再由多条思政线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面,通过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自然而然的融入教学过程。

3.4 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课堂

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课堂,不仅仅是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增加思政元素,更是对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的再造。千百次强行的灌输不如一次有效的唤醒,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上更加需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真正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好的课程思政课程应当是在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内涵与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的课程再造。所有的课程都不能只进行知识的传授,一定要与授课的专业背景联系起来。“课程思政”贵在自然融入,就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直接体现或隐性渗透在各門课程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以着力打造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金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进而实现所有专业课“课程思政”水平的全面提高。

3.5 着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应是对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努力构建既能反映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又能客观反映学生家国情怀、 制度认同、理想信念、文化传承认知水平的全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还应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评价、“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 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

4 结束语

立足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是所有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而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仅仅靠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学不能“缺席”。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普遍对专业课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更高,与专业老师也更亲近。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 2020(10): 16-22.

[5]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 思想教育研究,2020(2): 93-98.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