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3-06-29冀泓宇丁国昌

四川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城市热岛廊道通风

冀泓宇 丁国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空气污染等城市气候与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合理建立城市通风廊道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通风廊道的研究历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运用Citespace对1980—2022年收录在知网、维普、万方关于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368篇文献进行梳理并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通风廊道; 风环境; Citespace

TU984 A

[定稿日期]2022-11-25

[基金项目]福建省水利厅项目(项目编号:KLh20015A)

[作者简介]冀泓宇(1998—),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信作者]丁国昌(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与设计。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张,城市中新建的高楼大厦、新区等层出不穷,一些不合理的建筑、分区规划使得城市内部通风环境受到影响[1],城市中堆积的大量热量、污染物难以排放,废热在城市内部形成迂回环流,不断加剧着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2]。在城市中设置合理的风道布局,可以带动城市内部空气流通,疏散废热和空气污染物,从而降低城市内空气温度、提升城市空气质量[3]。研究证明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空气流通效率、降低城市空气温度,是缓解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措施[4]。目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通风廊道构建作为协同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被纳入其中[5]。本文将通过回顾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统计与归纳总结,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概述

1.1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一种城区空气温度高于周边郊区空气温度的微气候特征[6]。最早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化学家Lake Howard[7],1818年他在《伦敦气候》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城市热岛”这一概念。1982年Oke[8]对城市热岛强度进行定义,即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为定量研究城市热岛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城市热岛效应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城市气候研究的热点。

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9]。内部因素主要指以土地覆蓋类型为主的自然表面的减少,不透水面的增加,以及人为热的排放等。外部因素主要指天气影响[10],如风速和云量等气象因素,对城市热岛发展和强度具有显著影响[11-1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际上也是对城市热环境进行改善。目前已有的减缓城市热岛的方法,大多都是基于热岛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的角度被提出的。这些方法主要分为4类,一是控制人为热的排放。通过合理管控城市内空调设备、机动车、建筑物内部的热量排放等,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缓城市热岛加剧速度[13]。二是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布局,通过管控城市内建筑开发用地等,最大化设置城市绿化面积来缓解城市热岛[14-15]。三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城市绿化可通过植被光合作用、蒸腾和蒸散作用等来改变地表显热和潜热的分配,是调控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16]。四是合理规划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是改善城市空气动力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合理的城市风道规划能够改善城市通风环境,加速城市热量疏散,提高城市空气质量[17-18]。

面对城市气候改善的规划策略,包括蓝绿空间布局、建设用地优化等方法,城市通风廊道构建与优化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提升方式。作为城市发展蓝图的规划,应在城市布局中安排合理通风廊道。就目前国内经济运行态势而言,在城市尺度下的调控策略中,合理规划城市风道、促进城市中心局地环流、改善城市空气循环效果、疏散城市内淤积的废热,打破城市环境中的恶性循环显得尤为重要[19]。

1.2 城市通风廊道

城市通风廊道也叫城市风道,其基本原理即在城市局部区域打开一个通风口,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增加空气的流动性[20]。实践证明构建城市通风廊道能提高城市内部局地环流效率,改善空气循环效果,减少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物、热量长时间堆积的状况,优化城市风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21]。

许多国内外有关学者对通风廊道的构建进行了研究[22]。德国是最先开始对城市风环境及城市通风廊道领域进行研究的国家,其研究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3]。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对城市气候环境保护的规划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利用城市通风技术改善城市热岛[24]。我国对城市通风与城市气候间关联研究时间稍迟于欧洲国家,1987年,周淑贞[25]提出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之间具有密切关联。2003年,吴恩融等[26]通过计算风速比对建筑物周边风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对高密度城市香港的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进行了研究。2006年,为全面把握香港市风环境的现状,香港中文大学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开展风洞试验、电脑风场模拟、现场实测及问卷调查,确定气候问题及敏感区域为香港未来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现在国内许多城市,如济南[27]、西安[28]、天津[29]、北京[30]、广州[31]等,都相继开展了大量有关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的相关研究。

城市风道规划的研究与风环境评估密切相关。目前对于风环境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种:实地测试法、风洞试验法、数值模拟法[32]。在一定时期内受观测技术所限,风环境评估仅考虑风玫瑰图来确定城市盛行风向。随着气象学科本身的发展,对风环境的评估方法从基于有限气象观测站点、观测时段到时空高分辨率加密观测数据的插值统计,发展到三维数值模式仿真模拟的应用。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围绕研究方向,选取“通风廊道”“城市风道”“城市通风”“热岛效应”“气候调节”“城市气候”为检索主题词,在知网、维普、万方中进行模糊检索,剔除报道、消息及与主题不相关和重复的文献等,最终得到样本368篇。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Excel对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有关研究文献发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通过Citespace6.1.R2中的网络分析功能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关系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再根据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功能对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词及演化路径进行把握,最后通过对研究概况的系统性把握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3 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3.1 载文趋势分析

运用Excel按文献的发表年度,对纳入的368篇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由图可知。

热岛研究领域的发文量统计结果

(1)1980—2001年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比较少,总发表文献数量2篇,为研究初始阶段。在此期间198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将“大气”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2)2002—2013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年发文量7.5篇,总文献数量83篇,为缓慢发展阶段。同时2008年《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的提出,促进建设人居环境相关专业对城市气候建设与管控的重视。

(3)2014—2016年是该领域的快速增长时期,相关研究发文量大幅增长,平均年发文量57.5篇,总文献数量115篇。2016年由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加强相关领域的规划布局,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为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必要性提出要求。

(4)2017—2021年每年相关文献研究发文量大于20篇,平均年发文量42篇,总文献数量168篇。2019年5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及2020年9月出台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对城市通风廊道的布局及管控进行进一步要求与引导,未来城市通风廊道的气候效应将会继续作为城市规划布局方案指定中重要的一部分。

3.2 核心作者分析

运用普赖斯理论分析核心作者,其首要条件为发文量在N篇以上,N=0.749ηmax1/2(ηmax为最高产者的发文量)。统计发现1980—2021年,张弘驰发文量最多,为4篇,即ηmax=4,由此求得N≈1.50,取整后得到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为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由此可得,在本次统计中核心作者共44名。表1为发文量前10的作者排名,可以看出张弘驰位居第一,发文量4篇,之后的孟庆林、刘姝宇、李鹍等9名研究人员发文量均为3篇。根据洛卡特定律,若发文数量为1篇的作者数量与总人数之比小于60.79%,则形成稳定的研究网络[33]。通过图2可以看出,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占比高达87.25%,由此可知,现阶段该领域缺乏持续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还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研究网络。

对纳入研究的作者及其发文量进行统计,纳入共现图谱的作者共有345人,出现总频次400次,图谱中作者名字大小与其发文数量有关,发文量越多,作者名字字体越大。图3中显示名字的节点是发文量2篇以上的作者。其中张弘驰在该领域中发文数量最多,房小怡、孟庆林、刘姝宇、刘辉志等学者在该领域有较大贡献。图中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合作越紧密。由图3可知,房小怡、任超、杜吴鹏等作者之间合作较紧密,同时形成了如张弘驰、王哲、郭飛等,刘辉志、桑建国、刘和平等的合作网络。但从作者共线图谱中可以看出,在该领域,作者间合作密度值低于0.1,说明研究的科研力量较为分散,集中化程度低。

4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4.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纳入研究的文献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对该领域内研究热点趋势进行把握。本文分别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2个方面对国内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的主要关键词进行分析,并最终归纳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而为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奠定基础。图4为研究领域的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按照可视化信息,获得我国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分布表(表2)。

中心性高低可以反映关键词在共线网络中的重要性,中心性越高,其在知识网络中起到的纽带作用越强。其中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热岛效应(0.57)、数值模拟(0.21)、通风廊道(0.19)、城市热岛(0.19)起到的中介性作用突出。风景园林(0.1)、城市规划(0.1)、城市形态(0.09)等受到关注较多,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图5分析得到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中的热点关键词包含3个方面:

(1)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目前各尺度风道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中尺度模拟(WRF)大多应用在宏观尺度(10~500 km)上,进行城市背景气候特征的模拟及预测[34-35]。但该模拟方法无法体现出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不能准确地反应街道或地块具体风环境情况。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CFD)可以对研究区域风场进行精细化模拟,通过模拟风场分辨其中风速较大的区域分布,进而对风道进行识别[36-37]。但由于大尺度区域的模拟建模复杂,以及对计算机算力要求高,目前CFD模拟技术多应用于中、微尺度。同时WRF及CFD模拟技术在通风廊道识别与分析中也常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协同出现对风场进行量化研究并相互验证与分析[38-39]。

(2)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对于局地气候环境具有调节作用[40]。城市通风系统分为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即通风廊道)3部分,其中蓝绿空间作为城市中重要冷源及开敞区域,是形成通风网络中补偿空间及通风廊道的重要载体[41]。风道规划结合城市蓝绿空间布局,引导风道经过水系及绿地系统,可以高效地疏导空气流通,加速城市内部的空气交换,同时绿地系统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积极作用[42]。还有研究表明,地形、水体、植物群落和建筑布局等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对城市小气候有着重要影响[43]。许多学者在量化各要素与气候间的关系等方面也展开了大量研究[44-45]。

(3)城市形态:城市风道的规划与城市空间形态息息相关,三维城市研究更贴近真实城市空间特征,大量学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进行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多指标、多维度分析并对空间形态参数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为城市规划提出切实依据。

4.2 研究趋势分析

图5是设置聚类最大值(The largest K clusters)为7时得到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表明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46]。由图5分析出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划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6—2001年):该阶段关键词呈现较少,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在1996年已有研究对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吉林省气象局以长春市为例,提出合理规划建筑,为城市留出风口,并且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有利于城市气候问题的缓解[47]。

(2)第二阶段(2002—2013年):该阶段为缓慢发展阶段,此时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是城市通风研究的探索时期,关键词数量与前一阶段相比有明显的增加,出现“数值模拟”“遥感”“城市规划”“风景园林”“风环境”“热环境”“城市气候”“城市通风”等关键词。自2002年起出现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城市气候现状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的研究,2010年之前数值模拟研究以城市大气数值模式下大尺度气候背景分析为主[48-49],2010年之后出现耦合数值模式的研究,如小尺度城市建筑物与街谷大气数值模式与Fluent耦合的研究[50],WRF-UCM耦合模式[51]等。其中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为参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学科。

(3)第三阶段(2014—2016年):该阶段为快速发展期,关键词分布相对更加密集,出现“大气循环”“城市道路”“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空间形态”“CFD”“WRF”“多尺度”等关键词。该阶段出现以CFD技术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中微尺度风场研究,对近地面风环境展开模拟及评估分析[52-53]。之后研究从多尺度、多方法耦合进行了相关探索。从关键词上看,该阶段的研究内容较逐渐细化,从上阶段上的“城市设计”、“城市通风”转向这一阶段的“城市道路”“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空间形态”等,表明该阶段通风廊道缓解热岛的研究特点逐步向定量、多指标、多维度进行转变。

(4)第四阶段(2017年至今):发文数量与快速发展期相比相对偏少,关键词以“城市森林”“地理设计”“气候类型”“滨海城市”“寒地城市”“气象模拟”“定量分析”等为主,表明目前对于通风廊道调节城市气候的研究着重从不同气候类型城市进行研究,更加因地制宜,“定量分析”研究的增加为往后城市具体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生态城市”“健康城市”等关键词表明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可持续性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

图6为设置γ值为0.4时生成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图中每节短线代表一个年度,黑色部分表示关键词在当年突现。其中,“热负荷”“城市设计”“地表温度”“城市热岛”是近年的热门关键词,在未来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的研究中会出现较多。结合图5、图6将未来我国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研究领域的趋势梳理为4个方面:

(1)城市气候问题加剧下城市应对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气候逐渐恶化,城市热岛加剧、空气污染加强。对城市气候进行长时间的观测与分析,对城市气候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并基于城市尺度下通风廊道的研究有利于应对不断恶化的城市气候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

(2)基于不同气候背景的城市多尺度研究:对于我国城市通风廊道的研究上,不同的研究区域有着不同的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等,面向复杂的城市建成环境,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尺度也对应着不同的影响机制,对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多尺度研究有助于对不同城市基础背景、不同尺度下的城市规划决策制定。

(3)基于人体舒适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随着未来“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人体健康作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要考量部分,提升人体舒适度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之一。目前在通风缓解城市热岛领域的研究中对城市近地面层的风热环境的模拟分析的研究较多,基于人体舒适度下风热环境的相关定量分析将是未来研究中的热岛。

(4)城市空间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定量分析:为积极应对城市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研究不同城市空间形态下的气候响应对于未来城市形态设计与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集中于各尺度区域的气候模拟与参数分析以及对不同性质的空间与形态变化进行模拟与评价。通过对城市多尺度下形态参数与风热环境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城市形态规划以及相关区域设计提供策略。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通过对以往城市热岛和通风廊道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回顾。城市通风廊道是利用自然通风道或人工建立的绿地、水体、城市道路等,引導城市空气流通,促进城市内部局地环流,提高空气循环的效率,将中心城区与外围连接起来,把郊区新鲜冷空气引入城市内部,降低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与热量积聚情况,改善城市内部风热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种有效方式[54]。同时通过从知网、维普、万方收集368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结论:

(1)现阶段领域内缺乏持续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还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研究网络。从作者共线图谱中可以看出,在领域内科研力量较为分散,集中化程度低。

(2)通过关键词共线图谱及高频词分析得出,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个是运用数值模拟法对风道进行模拟与识别,通过模拟进行量化分析。第二个是基于风景园林视角下的通风廊道构建与气候问题缓解,在多尺度下对风景园林各要素与气候效应之间的量化关系展开研究。第三个是城市形态的定量研究,对形态参数与风热环境指标进行提取,并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3)未來研究热点会聚焦在针对城市气候问题加剧情况下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对不同气候背景的研究对象进行多尺度研究,基于人体舒适度提升的城市微气候研究及城市空间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定量关系4个方面。

5.2 展望

针对目前我国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跨领域、跨机构之间合作。通风廊道缓解城市气候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跨学科合作有利于丰富研究方法的同时,高效制定出更合理、科学的应对策略。

(2)进一步对各尺度下城市形态对气候调节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关联性具有尺度敏感性,目前大多针对中微尺度进行空间形态的调节机制定量分析,对于大尺度下的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较少,未来需要对城市尺度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探索为宏观尺度下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3)缺少对于城市通风廊道识别及构建规范的制定。目前在城市通风廊道的识别与规划上大多是采用CFD技术的可视化提取,以及GIS技术下多参数叠加分析提取,无论是对可视化提取还是参数的选取上都缺少标准化的相关制定规范。

参考文献

[1] 刘勇洪, 徐永明, 张方敏, 等. 城市地表通风潜力研究技术方法与应用——以北京和广州中心城为例[J]. 规划师, 2019,35(10):32-40.

[2] 陈燕, 蒋维楣, 郭文利, 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对局地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5):700-710.

[3] 徐洪, 杨世莉. 城市热岛效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及减缓措施[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54(6):790-798.

[4] 郑祚芳, 雷小燕, 高华. 北京城市通风廊道研究I:环境效应模拟[J]. 地理科学, 2022:1-9.

[5] 房小怡, 李磊, 刘宛, 等. 我国城市通风廊道研究与实践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21,40(12):4088-4098.

[6] 程雨婷, 刘昭华, 鹿琳琳, 等. 一带一路沿海超大城市热岛时空特征遥感分析[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0,35(5):1197-1205.

[7] Howard L. The climate of London: deduced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8] OKE T R. The energetic basis of the urban heat-island[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82,108(455):1-24.

[9] 吴健生, 何海珊, 胡甜. 地表温度“源—汇”景观贡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22,77(1):51-65.

[10] 肖荣波, 欧阳志云, 李伟峰, 等. 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气象科学, 2007(2):230-236.

[11] Kidder S Q, Essenwanger O M. The effect of clouds and wind on the difference in nocturnal cooling rat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area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5,34(11):2440-2448.

[12] 王伟民, 周祖刚, 李海民. 大气对NOAA通道辐射透过率的影响研究[J]. 气象科学, 2004(3):285-293.

[13] 徐洪伟. 济南城市热岛动态变化遥感定量监测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39(10):80-85.

[14] Cao K, Huang B, Wang S, et al. Sustainable land use optimization using Boundary-based Fast Genetic Algorithm[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2,36(3):257-269.

[15] Zhang W T, Huang B. Land Use Optimization for a Rapidly Urbanizing City with Regard to Local Climate Change: Shenzhen as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15, 141(1).

[16] 王刚, 张秋平, 肖荣波, 等. 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研究——以广州为例[J]. 生态科学, 2017,36(1):170-176.

[17] 张宇轩, 翟晓强.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策略及其研究进展[J]. 建筑科学, 2017,33(12):142-151.

[18] 聂敬娣, 张俊华, 黄波.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J]. 生态科学, 2021,40(1):200-208.

[19] 陈宏, 周雪帆, 戴菲, 等. 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的城市通风道规划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4(7):24-30.

[20] 罗丹霞, 龚晗, 夏天虹. 城市通风廊道缓解盆地城市热岛效应实例研究——以绵阳富乐山至三江码头带为例[J]. 四川建材, 2019,45(11):40-41.

[21] 何倩婷. 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 2019.

[22] 方云皓. 基于气候适宜性的城市通风廊道构建与管控研究[D]. 合肥:安徽建筑大学, 2021.

[23] Kress R. Regionale Luftaustauschprozess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rumliche Planung[M]. Bundesminister für Raumordnung, Bauwesen und Stdtebau, 1979.

[24] 任超, 袁超, 何正军, 等. 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3):52-60.

[25] 周淑贞. 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规划[J]. 科技通报, 1987(3):5-8.

[26] 吴恩融, 任超, 何正军, 等. 香港都市气候图及风环境评估标准-可行性研究[S]. 2013.

[27] 刘勇洪, 张硕, 程鹏飞, 等. 面向城市规划的热环境与风环境评估研究与应用——以济南中心城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26(11):1892-1903.

[28] 王文军, 吕城儒, 李琪, 等. 城市通风廊道治霾形成条件及其效益评估——以西安“地裂缝+通风廊道”建设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46(3):110-116.

[29] 邹哲, 康健, 周志宇, 等. 特大城市主城区通风廊道规划控制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建筑科学, 2019,35(6):91-97.

[30] 黄焕春, 马原, 杨海林, 等. 特大城市通风廊道的地理设计方法探索[J]. 规划师, 2021,37(13):66-71.

[31] 陈翔, 孙武, 沈子桐, 等. 广州市主城区风道特征与通风效能评估[J]. 地理学报, 2021,76(3):694-712.

[32] 邢佩, 房小怡, 张宁, 等. 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构建与应用[J]. 气象, 2019,45(7):978-988.

[33] 王声培云雅娟. 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和我国数学科学文献[J]. 图书情报工作, 1994(3):21-24.

[34] 巫溢涵, 詹庆明. 丘陵地区城市的风道规划方法研究——以广州城市设计重点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22,46(7):24-34.

[35] 俞布. 杭州地区近地面风场特征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36] 曹靖, 黄闯, 魏宗财, 等.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对策研究——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6,40(8):53-58.

[37] 刘鹏飞, 邹芳, 欧阳慧婷, 等. 基于风环境模拟的旧城区局部更新方式研究——以长沙市太平老街为例[J]. 南方建筑, 2020(1):47-52.

[38] 武雨亭, 吴昌广. 武汉市滨江街区风环境特征与其影响因子研究[C]//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中国四川成都, 2021.

[39] 郭飞, 祝培生, 王时原.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风环境的关联性:大连案例研究[J]. 建筑学报, 2017(S1):14-17.

[40] 姚圩琴.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杭州主城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策略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 2017.

[41] 张云路, 李雄. 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以晋中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24(5):35-41.

[42] 成雅田, 吴昌广. 基于局地气候優化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途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31(11):3935-3945.

[43] 庄晓林, 段玉侠, 金荷仙.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研究进展[J]. 中国园林, 2017,33(4):23-28.

[44] 刘滨谊, 张德顺, 张琳, 等. 上海城市开敞空间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基础调查研究[J]. 中国园林, 2014,30(12):17-22.

[45] 梁胜, 陈存友, 胡希军, 等. 高密度建成区湖滨建筑空间形态对湖泊热缓释效应的影响情景模拟[J]. 生态学报, 2022,42(9):3759-3770.

[46]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33(2):242-253.

[47] 高锋, 董冰. 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影响的初步探讨[J]. 经济视角, 1996(12):24-25.

[48] 杨玉华. 城市周边地形和热岛影响效应的模拟研究[D]. 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2.

[49] 张小丽, 李磊, 杜雁, 等. 规划建设对深圳夏季城市热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0,26(5):7.

[50] 张昕. 小尺度气象模式模拟城市绿地效应研究[J].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51] 霍飞, 陈海山. 大尺度环境风场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16(6):11.

[52] 黄艳. 某住宅小区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18):251-252.

[53] 周媛, 初亚奇, 石铁矛, 等. 基于CFD对沈阳不同绿地景观格局大气环境效应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9.

[54] 雷先鹏, 何列波, 吴春玲. 城市通风研究方法及改善措施研究进展[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1,30(1):11-17.

猜你喜欢

城市热岛廊道通风
烧炉取暖要注意通风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分析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死海不“死”等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浅圆仓智能通风系统在冬季通风中的应用分析
立筒仓通风效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