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空间视域下德昂族象脚鼓舞的功能价值

2023-06-29杨清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

杨清舒

内容摘要:象脚鼓舞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作为多族同舞的符号象征和文化代表,既能体现共舞中“大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又饱含各民族民俗记忆与历史流变。本文从文化空间理论视域下,以整体性的角度探析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概况及形成条件,探求其在“本土”文化空间中变与不变的功能,在“他者”空间建构中实现德昂族象脚鼓舞现代价值的拓展,以期促进该区域民族社会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空间 德昂族象脚鼓舞 功能价值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德昂族是我国世居人口较少的跨境民族,具有丰富的舞蹈文化,其中象脚鼓舞对该民族甚至整个民族居住区都有着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文化空间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空间环境,在文化空间视角下对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探求象脚鼓舞在新时代的功能转变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空间,既能够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增强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多元舞蹈文化的时代要求。

一.文化空间理论概述

文化空间这一理念由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生产》一书中被首次提出,后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提出“文化表现”和“文化场所”两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补充项目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文化空间”这一分类。

文化空间这一概念在国内学界中频繁使用,对其研究视角和界限也逐渐扩大,人类学、文化地理学、文化学等各领域皆有涉猎,但至今未对其定义达成共识。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定位于人类学的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艺术界对其的借鉴与吸收最初受到人类学“文化空间”概念的影响,将‘文化空间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或是集中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二是将其放置于更宽阔的范畴,看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实际上无论哪种研究路径都是从整体、统一的视野中去探求某一文化事项生成和发展的完整性,或隐或现体现“文化空间”具有的时间与空间二重性,人、行为、场所三要素,以及整体性、独特性、历史性、文化性和本土性等特点。以文化空间理论视角探究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丰富了研究新视域,能够全面的看待艺术事项的发展,从总体性中把握民族文化表征,而不是将其分裂开来去碎片化探索,因此研究和保护德昂族象脚鼓舞艺术必然绕不开其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文化空间”。

二.德昂族象脚鼓舞及其文化空间

德昂族象脚鼓舞是德昂人民在长期劳作生产中创造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德昂人民的生活印记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带有着德宏地区人文自然所致的共性因素。因此象脚鼓舞的发展演变离不开它生存繁衍的文化空间,集中展示了象脚鼓舞文化活动和其他文化元素的场所及时间。

象脚鼓舞是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中的核心,在此空间中体现着象脚鼓舞文化事项生发的时间与空间形态,其生存根基是当地民众生活的“空间”。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是由行为主体——德昂人民,行为客体——象脚鼓舞文化活动,以及活动场域——象脚鼓舞发生的实际场所,三要素组成的综合性空间。

(一)文化主体——象脚鼓舞舞体

“‘人是文化空间中最活跃的因子,人类学语境下的文化空间是‘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中文化主体即跳动象脚鼓舞的人民群众,随着其文化空间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定位。

文化主体是象脚鼓舞这一文化事项发生的实行者,作用于文化活动,如果离开了人的创造活动,任何空间只能是物理意义的自然场所,不能成为具有时空二重性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发展,德昂象脚鼓舞逐渐从祭祀娱乐范畴向外扩展,朝着娱乐表演领域迈进,“民间艺人”“二老艺人”等类型添加于文化主体身份当中。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中的文化主体类型随社会演进不断丰富,正是由于其多元主体的存在,文化空间才得以具备人文情怀的特质。

(二)文化活动——象脚鼓舞舞动过程

“文化活动作为文化空间中主体的实践行为,空间内的文化活动在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它是连接空间内人与环境的纽带。”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中的文化活动是在節日仪式或娱乐演出中由文化主体跳象脚鼓舞的整个活动过程。

德昂族象脚鼓舞具有本民族特性,呈现出“外露粗犷,内蓄温和”的风格特征。传统德昂族象脚鼓舞有三种跳法,或一男子身挎象脚鼓与持钹男子对跳,或男子边敲象脚鼓舞边领舞,又或男女舞者分为两圈,女内男外共舞。当今德昂族象脚鼓舞已逐渐丰富形成具有典型的八种舞蹈套路,使得德昂族象脚鼓舞在时代的演进中更加强化了民族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建设。

德昂族具有多种民俗传统节日,如祭寨神、浇花节、祭谷神、赶摆等节日当中都有象脚鼓这一乐器、舞蹈道具的存在,或是为了供奉活佛,或是为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传统民俗节日为象脚鼓舞提供了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象脚鼓舞又是这些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二者相互渗透同时赋予了象脚鼓礼佛、祭祀、教化的角色功能。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因祭祀和节庆活动而聚集起来,德昂人民在村寨或特定表演场地展开敲象脚鼓、跳象脚鼓舞这一系列文化活动。

(三)文化场域——象脚鼓舞活动发生的实际场域

文化空间建立于一定的区域场所和空间范围之上,是文化活动的现实空间,将文化主体与文化活动限定于该范围内,同时也是文化与地域相结合的复合场域。德昂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怒江山脉蜿蜒伸展于德宏、临沧等地区,孕育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德昂人民自古至今的栖息之地,也是孕育象脚鼓舞文化空间诞生与传衍的自然空间。与此同时,自古至今的大山居住生活使德昂族传统舞蹈形态或多或少呈现出大山意识,带有质朴柔和之风,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德昂族象脚鼓舞朴实柔和的风格特征。

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德昂族象脚鼓舞表演形态和表演场所皆有相应变化,形成自娱娱人表演形式的象脚鼓舞,由村寨节日祭祀场域向表演比赛领域转化,象脚鼓舞祭祀性减弱向着世俗化娱乐性转变。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形式的转变是文化空间在历时与共时的动态发展中产生的必然,但不论是其宗教性、世俗化还是娱乐性的发展,象脚鼓舞都作为核心事项在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文化空间视野下德昂族象脚鼓舞的功能价值

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是从整体性角度将象脚鼓舞与它生存发展的自然、人文因素相联系起来,植根于德昂人民的生活空间,反映德昂人民生存活动的面貌。从历时与共时相参照的原则来分析,缕清德昂族象脚鼓舞在“本土”文化空间内功能的变迁,并观照当下社会发展与德昂族象脚鼓舞的关系,探析象脚鼓舞在共时性视野中所蕴含的审美、文化、经济等价值,以谋求其在“他者”空间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本土”文化空间中的功能变迁

德昂族象脚鼓舞“本土”文化空间未脱离其生成发展的环境,是与长久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取向相伴的空间范围,该空间中的文化主体依然是德昂族人民。随社会时代演进象脚鼓舞表演形态逐渐发生改变,其功能也从祭祀、礼佛向着娱人和审美欣赏转变,但依旧未离开德昂人民生存的文化区域,功能的变迁符合风俗信仰与时代发展的规律。

1.本土文化空间中凝聚认同功能的体现

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为文化凝聚认同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德昂族与傣族等民族长期居住,不仅许多宗教节日相同,象脚鼓舞的舞具、参演场合等皆有一定相似性,与此同时,在政府干预下将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融合一起打造“德宏国际泼水节”,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德昂族民族文化的展示及发展空间,但它并没有被“同化”,反而在当下发展中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独特舞蹈风格特点,从舞步中体现着民族迁徙的历史文化,突显出德昂族人民立足于“本土”文化空间,通过强化象脚鼓舞中本民族风格进一步确立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追求民族平等,呈现出以象脚鼓舞增强民族认同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功能意义。

2.本土文化空间中娱乐欣赏功能的体现

德昂族象脚鼓舞在未脱离本土空间以及文化主体的情况下向着娱人、欣赏功能发展。2021年德昂族志愿者们在芒市“文艺进边境迎春送福三下乡”活动中以公路为舞台上演“德昂风”歌舞,表演《德昂族象脚鼓舞》。可以看出德昂族象脚鼓舞的演绎方式及表演场域与先前节日祭祀仪式中作为祈祷、礼佛组成部分的表演形式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其本土文化空间中的功能得到了跨越式转变,淡化祭祀祈祷功能,向着使人愉悦身心的娱人化、世俗化迈进。

(二)“他者”文化空间建构中的价值呈现

“他者”文化空间的建构是立足于“本土”的“他者”,是建构一种“现代性的本土文化空间”,依旧基于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范畴,变的是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心理等方面出发,对象脚鼓舞这一文化形态以及表演地域的发展创新。使其“脱域”于传统节庆仪式以及在广场娱乐的演绎场所,转而“嵌入”到现代审美新形式、教育、经济产业等更大的价值空间当中。德昂族象脚鼓舞单一向多元的价值递嬗符合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规律,给德昂人民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1.构建剧场空间实现审美艺术价值

德昂族象脚鼓舞在其文化空间中受到自然人文等各因素影响逐渐形成自我的审美体系,情感、服饰、动作韵律之美等构成德昂族象脚鼓舞传统的审美观念,体现对自身民族文化审美自信与认同,因此有必要建构德昂族象脚鼓舞剧场空间从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审美艺术价值。

“属于内在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是文化空间的构成因子,他们通过舞台动作来完成民族精神塑造与文化输出。”构建德昂族象脚鼓舞剧场舞台空间,在具体舞蹈作品中强化民族典型审美特质、展现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实现传统文化真实性与当代艺术性的结合、实现其审美艺术价值。使其在远离生长场域的他者空间里通过剧场空间的建构来实现舞蹈文化延续,进而使得民俗化审美向现代性审美迈进,受众面得到扩大、认知度得以提高,实现其审美价值的多面向发展,在精神层面上提高德昂族文化自信、促进其精神文明的建设。

2.构建教学空间实现教育价值

民族歌舞是最能体现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特定的教学以使大众了解民族、认识民族,因此构建教学空间能够实现以学校教育传承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的价值要求。

德昂族与相邻民族通过象脚鼓舞文化的传递实现其教化,进而增强共同体意识,还可以作为专业舞蹈教学的素材发展面向高校舞蹈专业的课堂空间。德昂族象脚鼓舞中隐含浓厚的族群文化与民族情感,将其进行教学组合的编创纳入高校舞蹈专业课程当中使得学生以身体动作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满足象脚鼓舞现代创编的多元化,丰富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体系,进而实现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的价值多元面向。

3构建文旅空间实现经济价值

近年来德昂人民受现代化意识和思想的影响,多数年轻人离开村寨外出务工,以前在干朵和干摆节等传统节日中,敲象脚鼓跳舞的是年轻人现在都成了中年人,不利于德昂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从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中找寻并构建出具有经济价值内涵的“现代性的本土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和民俗歌舞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有许多,旅游产业的介入能够给德昂族村寨带来经济收入,并给予德昂族民间艺人一定的发展的空间,“农民在乡村不仅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者,还可以是民族风情文化的演绎者、传播者,多种角色的融合必然可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因此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充实乡村旅游产业,向游客展示德昂风情,既能留住德昂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在歌舞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空间中实现经济价值。

综上,德昂族象脚鼓舞本土空間节日仪式中的舞蹈形式是综合性形态,保护和发掘并非局限于舞蹈动作的提取,而是在整体性视角中进行完整把握。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空间提供了蕴含象脚鼓舞历史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以及舞蹈本体等多重因子的空间环境,给当下对德昂族象脚鼓舞功能价值的保护与挖掘提供了新的视角。

建构德昂族象脚鼓舞“他者”空间拓展其在当下的价值功能是保护和传承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的必然要求,但在建构中需要把握文化第一原则和适度原则,坚定本民族文化的“在场”,不脱离于德昂族象脚鼓舞文化根基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现代化发展,构建并非是嫁接与拼贴的结果,要“平衡次生群体的‘过度参与与原生群体的‘不在场”,在其特有的文化基因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审美及心理需求的空间架构。由此实现以整体和立足于本我为基础的文化空间再生产,使德昂族象脚鼓舞走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实现以文艺强化文化自信的表征。

参考文献

[1]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81-88.

[2]肖继元.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文化空间的建构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3):86-90.

[3]马晓飞.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舞蹈的价值功能研究[J].艺术百家,2022(03):110-117.

[4]毛慧琳,刘一洋.他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逻辑与困境[J].四川戏剧,2022(09):114-117.

[5]赵家祥.德昂族历史文化研究[M].德宏人民出版社,2008:27.

[6]李坚.民族区域原生态舞蹈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117.

[7]杨晖.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其学术视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20(02):36-4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滇缅跨境民族民间舞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BE07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视角下全国武运会发展审思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
蒙古草原的傩文化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