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受住多重考验 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超预期成效

2023-06-29安然

中国食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安然

2023年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介绍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如何?

曾衍德: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全力以赴保供给,攻坚克难守底线,凝心聚力促振兴,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1.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供给安全基础持续稳固。一是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为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为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为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3万亩,是1958年以来最高的年份;产量为2028万吨,增加389万吨。油菜面积达到1.09亿亩,增加近400万亩。油料作物总产量为3653万吨,比上年增长1.1%。因供给增加和消费节约,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6个百分点。三是生猪生产稳定发展。2022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略高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全年猪肉产量为5541万吨,比上年增长4.6%。同时,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量足价稳。

2.产业就业带动力增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一是监测帮扶进一步优化。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超过65%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二是产业带农效果明显。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5%,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三是外出务工保持稳定。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为3278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9万人。

3.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一是种业振兴深入推进。基本完成农业种质资源面上普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采集制作畜禽种质资源33万份和水产种质资源7.8万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进,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进展顺利。二是耕地保护加力推进。全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如期实现10亿亩累计建设目标。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任务总体完成。三是农机装备创制实现突破。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短板机具成功量产,粮食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4.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利用率分别超过78%、88%、80%。二是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加快改善。长江十年禁渔推进有力,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持续向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成效初显,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治理。三是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占比达到1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7.6%。

5.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一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稳步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1.6万多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二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恢复性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增长10%左右。农村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就地就近就业率超过90%。三是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45,比2021年缩小0.05。

6.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二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加快建设,供水供电、网络通讯、农民住房等设施逐步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三是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99个、示范村1992个,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全面推广。

7.农村改革扩面深化,乡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一是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拓展到21个省份,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房专项整治两项试点有序展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390万家、22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18.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三是农产品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43.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3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出口额为98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

总的来看,过去的一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多重考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稳住了基本盘,夯实了压舱石。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力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记者:去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怎么样?有哪些经验?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今年的粮食产量?

潘文博:粮食是生存安全的基础,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去年我國粮食实现了逆势夺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去年的粮食生产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夏粮播种时,经历了罕见的秋雨秋汛,当时有1/3的冬小麦是晚播的,冬前的苗情也是历史上最差的。春播和“三夏”时,疫情多点散发,不误农时抢收抢种任务十分繁重。夏季南方局部遭遇了严重的高温干旱,病虫害也多发重发。粮食生产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上述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值得总结。

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时刻牵挂,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抓好粮食生产给予精准指导。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国常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

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重要保障是义利同抓,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义”就是压实责任,连续第三年向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部署安排,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全年粮食面积在前年增加的基础上,去年又增加了1052万亩,超额完成了下达的目标任务。“利”就是加强政策支持,2022年,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比如,继续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比2021年翻了一番;增加产粮大县奖励,扩大轮作资金规模;安排70亿元支持夏粮促壮稳产,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高温干旱,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有效的举措是上下协同,关键措施落得实、落得细。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戮力同心、协同作战、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超常超强的措施抓粮食生产。农业农村部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紧抓实,组织开展包省包片下沉一线联系指导,制定下发了30多个技术指导意见和方案。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组建应急服务队,帮助解决农资入户、农机上路、农民下田等堵点卡点。在关键农时把农业农村部系统力量全部压到了一线,组织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蹲点指导,推进小麦促弱转壮、“一喷三防”,秋粮的抗旱保苗、“一喷多促”、防病治虫等措施的落实。

上述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为今后抓好粮食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3年,我们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扩大大豆油料,主攻提高单产,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记者:近日,国家七部门印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为广泛地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提供了工作指引。可以说,乡村建设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请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如何在确保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

许健民: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今年,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统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推动更多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一是着力强化规划和标准引领。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研究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二是着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延伸、往户覆盖,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短板。三是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水平。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加强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协同处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四是着力强化乡村建设内生动力。推动落实乡村建设项目库、任务清单管理和农民参与等制度,研究建立乡村建设辅导制度、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公示制度,广泛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

为了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美好家园,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七部门印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这对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作了完善,对参与的程序和方法作出规范,从强化农民组织动员、引导农民参与规划、带动农民实施建设、支持农民参与管护、保障农民参与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引。我们相信,这个指南的出台,将有利于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广大农民用勤劳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形成农民愿参与、会参与、能参与乡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记者:近期生猪价格下降幅度较大,部分养殖场出现亏损,请问今后的市场行情和走势会是什么情况?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生猪价格和市场?

曾衍德:生猪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重要的民生产品。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猪肉是餐桌必需的,也可以说是反映小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去年生猪出栏6.99亿头,平均两人一头猪,供应有保证。但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与往年有所不同,生猪供应呈现了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出栏增多。据农村农村部监测,2022年12月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18.3%,同比增长7.3%。二是消费偏弱。受新冠疫情影响,餐饮和集团消费尚未完全恢复,猪肉消费出现“旺季不旺”的现象。三是价格下降。今年1月第2周,全国生猪均价为16.3元/公斤,连续11周回落,已低于16.7元的养殖成本,部分养殖场出现了亏损。

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生猪行情走势,价格波动是必然的,我们的目标是降低波动的频次和幅度。从趋势上来说,关键是看三个因素: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2022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4400万头,为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的107%,也就是说比正常保有量多了一点,略高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二是中大猪存栏量。2022年11月份和12月份,全国规模猪场5月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分别增长10.9%和5.6%,这些猪在春节前后陆续出欄。三是新生仔猪数量。前期新生仔猪数量增加较多,大约6个月左右就要出栏,后期上市将增加。综合判断,春节前后,生猪出栏不会比去年同期少,加上节后猪肉消费进入淡季,猪价走低的趋势明显,生猪养殖可能进入阶段性亏损。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顺时顺势出栏肥猪,避免过多压栏造成损失。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于合理水平,希望广大养殖场稳住优质能繁母猪数量,提早采取措施应对猪价下行。二是加强产能调控。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产能调控,稳定环保、贷款、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持生猪产能稳定在合理区间,避免生产大起大落。三是加强疫病防控。指导各地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统筹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等病防治,不断提高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确保疫情形势平稳不反弹。四是加强市场调节。在春节前、春节间、春节后猪价低迷时期,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启动政府猪肉储备,与产能调控衔接联动,着力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和稳价工作。

记者: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受了多重考验,农业农村领域也经受了多重考验。请问,去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重点任务上进展如何?下一步在巩固成果方面有哪些举措?

许健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这一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标志性成果。一是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全年超过65%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经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的均落实了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可以消除风险。二是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这一年,我们有效地克服了疫情影响,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8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了133万人,超过了年度目标任务259万人。三是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据估算,2022年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均继续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

今年是全面貫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我们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一是落实好一个机制,即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我们将加大排查力度,做到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将返贫致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抓牢两个重点区域。这两个区域分别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全国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我们将加大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倾斜支持力度,促进这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三是抓细两个关键措施,即就业帮扶和产业帮扶,支持和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勤劳致富,确保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人口人均经营净收入稳步提升。四是用好四支帮扶力量,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形成专项帮扶、行业帮扶和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大帮扶格局,凝聚各方合力,巩固好、拓展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记者:近年来,科技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22年,在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中,科技方面有哪些新亮点和新成效?

曾衍德: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力。总体判断,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可以说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的一步,农业科技创新亮点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重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我们启动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底盘技术、丘陵农机等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部分原创科技成果领跑世界,其中,自主培育的“华西牛”通过国家审定,白羽肉鸡自主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15%,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

2.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速。一是人才队伍更加强大。培育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布局,打造了一支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同时,从国家到省市县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体系队伍。二是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在高效育种、耕地保育、智能装备等领域建成了34个学科群、469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农业农村部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立了6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了解决专业性、产业性、区域性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模式。

3.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加强。一是聚焦重点任务发力。围绕稳粮保供,开展了“科技壮苗”行动、大豆科技自强行动和油菜绿色革命科技行动,近百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精准服务,为重要农产品减损失、提单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发力。去年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了1557名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团,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系统集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扩种大豆和油料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2022年启动实施了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请问一年来实施的情况如何?

潘文博: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是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挖掘国内大豆和油料增产潜力,见到可考核的成效。202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农业农村部把扩种大豆和油料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必须完成的大事要事,采取了工程性措施,下达了工程性任务,重点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多策并施扩大豆;二是多油并举扩油料。

在扩大豆上,构建合理轮作制度。主要是在东北大豆传统产区,发展玉米大豆轮作;在西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选择适宜区域,2022年首次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共有16个省1047个县的4万多个经营主体来承担。在扩油料上,主要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冬油菜,在西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春油菜,在黄淮海、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积极发展花生,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特色油料,包括胡麻、芝麻、油葵等。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22年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取得了“开门红”。一是大豆产量迈上新台阶。据统计,大豆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这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1957年面积是1.91亿亩,那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产量首次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大豆自给率去年一年就提高了3个百分点。二是油料生产稳步扩大。油菜籽面积达到1.09亿亩,比上年增加近400万亩,连续第4年恢复性增加;产量达到1553萬吨,增产81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为了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要年年见到可考核的成效,2023年我们将继续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每年都见到新成效,牢牢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记者: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农民增收压力非常大,请问去年农民的收入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曾衍德: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前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一招就是拉动内需,拉动农村内需是最有潜力的。我们都知道,农村消费普遍不足,相应的潜力最大,而拉动农村内需主要看农民收入。去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同时,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主要是兴产业、稳就业、促创业,多措并举拓宽渠道,全力以赴促进农民增收。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33元,首次迈上2万元这个新台阶,实际增长4.2%,城乡收入倍差为2.45,又缩小了一点点,确实不容易,这为畅通城乡经济大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也应该看到,农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农民就业压力较大,增收形势不容乐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功夫。

1.巩固提升产能增产增收。一要增产增收,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产生更多的效益。二要经营增收,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三要推动政策保本,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

2.推进产业融合提效增收。要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农村电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健全完善农业产业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3.促进就业创业拓岗增收。一是就近就业增岗。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投资兴业,加强项目建设,多途径吸纳在乡农民就近就业。二是外出就业稳岗。开展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

4.深化改革创新赋能增收。一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引导农村承包地流转,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二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发展模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共享收益。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