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苏作研究一方天地
2023-06-28单存德
In the late 2022, Leng Jian was seriously ill, and after ineffective rescue, he finally said goodbye to us forever on January 5, 2023, at the age of 80. He devoted to arts and crafts all his life. Even in his later years, he still radiated his own light and heat.His voice and facial expression of the deceased are still vividly remembered, while his academic thoughts are everlasting.
2022年岁末,冷坚身染重病,经抢救无效于2023年元月5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他一生挚爱工艺美术,即使是人生的晚年依然焕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的音容笑貌宛在,他的治学思想长留。
冷坚早年在苏州市文化系统工作,1982年调入苏州刺绣厂档案室,负责技艺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直至2003年退休。此时正值苏州市工艺美术系统国有企业改制之时,他被聘至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又受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任副秘书长,后任秘书长,与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合署办公。此时,我也被聘至行业协会工作,与冷坚在同一个办公室面对面朝夕相处了十九个春秋。回顾冷坚的治学历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苏绣入手,奠定工艺美术史论研究基石
冷坚的工艺美術史论研究是从苏绣开始的。他所工作的苏州刺绣厂是一家专门从事苏绣艺术品和苏绣日用品生产的专业工厂,自1958年建厂以后,继承苏绣优秀传统,发展苏绣生产,绣品花式繁多、刺绣技艺精湛,产品驰名中外,且人才济济、名家辈出,著名的有苏绣艺术家朱凤、刺绣设计师柳炳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濂君等。
冷坚生性沉静,擅长案头工作。苏州刺绣厂的艺术实践气息和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他的个性恰相吻合,他一头钻进苏绣艺术的天地里,初试牛刀便出手不凡。突出的例子是编写《苏州刺绣厂志》和执笔整理朱凤所著《苏绣》一书。前者共十一卷约20万字,自1982年11月开始编写,至1984年4月完成。该厂志着重记述了苏州刺绣厂1958年7月建厂至1982年12月底的发展历史,包括历史沿革、组织建置及其主要活动、产品生产和销售、技艺创新发展和苏绣艺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企业重大事件等。为更好地反映苏绣的发展历程,该志书在历史沿革卷中较为系统地追述了苏绣与刺绣的源流以及近代苏绣业的兴衰,不啻一部简明的苏州刺绣志。后者由朱凤编撰,冷坚作文字整理,为大32开精装本,由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朱凤既是一位刺绣艺术大师,又是一位刺绣艺术教育家、刺绣艺术理论家,她继承顾绣、沈绣传统,一生从事刺绣艺术六十多年,对苏绣的继承发展发挥了承先启后的重大作用。该书较为详尽地记述了苏绣的发展历史、苏绣的工具与程序、苏绣的针法及其运用,以及刺绣的要领、苏绣的技艺等,并附有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精美苏绣插图,是刺绣从业者入门的重要参考书籍。
编写《苏州刺绣厂志》和执笔整理朱凤所著《苏绣》一书,培育了冷坚研究苏绣的浓厚兴趣,奠定了他在苏作史论研究方面的基石。
二、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苏作史论研究成果累累
从1982年涉足苏绣,到2004年全面介入苏作史论研究,冷坚在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两个层面有了一个飞跃,不仅能够系统地认识苏绣和苏作各门类的历史发展、表现方法技巧及风格特点,而且在为学术研究上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华。他先后撰写工艺美术史论、学术研究、鉴赏文章七十余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刊物及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近几年撰写的《吴中文库·百工呈奇》专著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他参与《中国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精品卷·历史卷·古代其它工艺美术篇》《江苏文化遗产志》《苏州丝绸志》等书籍的编写,对苏作传统手艺的本质及内涵的理解,以及手艺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认识得到升华,这使他成为了当今为数不多的苏作工艺史论专家之一。
《吴中文库·百工呈奇》倾注了冷坚的满腔热血,该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明式家具、书画装裱、仿古铜器和太湖木船等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制作技艺、风格特征、代表人物、经典作品及其文化内涵,是一本了解吴中工艺、了解吴中文化的专著。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缺少深入的田野调查、不了解手艺人的前世今生,不能不厌其烦地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研究考证,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书籍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冷坚严谨而缜密的治学态度。2008年,他撰写的论文《苏绣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误点——从乾隆吴县志的记载说起》(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东吴文化遗产》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2月出版) ,历数苏州地方志文献中有关苏绣记载三国时期“吴主赵夫人绣山川地形图”的误点,这些文献包括了明《洪武苏州府志》、明《正德姑苏志》、清《乾隆吴县志》等,其中《乾隆吴县志》九十一卷“杂记”所记:“吴主赵夫人善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宫中谓之‘机绝。能刺绣,作列国于方帛之上,有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时人谓‘针绝。棘刺木猴,云梯飞鸟,无过比丽也。”冷坚在文中指出:近现代的苏州史志文献或一些研究苏绣历史的专家也大都运用此类文字内容,以致以讹传讹。其实,许多史志所记均出自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第八卷。然而,王嘉《拾遗记》并非史书,其记述内容“十无一真”,“只能看作故事,而不能信其为史实”。况且《拾遗记》记载的“吴主赵夫人,丞相达之妹”更与史实不符,吴主孙权既无赵夫人,更无赵夫人绣“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冷坚以科学的考证、纠正了刺绣历史研究中的误点,为苏作史论研究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三、编辑《姑苏工艺美术》,构筑苏作研究一方天地
《姑苏工艺美术》是一本专业性、学术性、地域性较强的内部资料出版物,自1980年创办至今已编印64期,深受广大工艺美术从业者喜爱,被苏州市科协评为优秀内部资料出版物。
冷坚从事《姑苏工艺美术》编辑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2004年以来担任责任编辑,2005年初至2022年底共编印26期(第39期至第64期),每期文字量10万左右,图片150余张,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于一炉,图文并茂、通俗简明、生动活泼,全景式地记录了苏作工艺转换为市场经济后的一段发展历史。
一是既有宏观视野下前瞻性思考的论文,又有联系本地实际的软科学课题研究或调研报告。前者通过揭示工艺美术本质内涵特征的理性思考,指引广大从业者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谋求自身的创新发展。如第39期诸葛凯《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第44期诸葛凯、单存德、冷坚《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变迁》,第61期张夫也《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与发展趋势》,第62期邱春林《手工艺如何才有未来》,第63期陈岸瑛《艺术学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等。后者通过分析本市传统工艺生存状况以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传统工艺企业的关注与重视,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发展。如第52期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学会《苏州舟山核雕发展对策研究》,第55期苏州工艺美术学会《苏州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之路》,第57期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学会《关于苏州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建议》等。
二是既有教授、专家关于苏作艺术史论研究成果,又有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的交流。前者通过挖掘史料、深入考证,填补了苏作艺术史论研究的空白,或通过溯源,理清了历史发展脉络,增强了苏作文化自信。如第39期冷坚《苏州旗袍史谈》和李明《清盛期苏州版画与江户时代浮世绘之比较》,第40期张朋川《“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研究》,第43期諸葛凯、马建庭《苏州治玉三十年》,第44期李荣森《戏衣绘画工艺的演变》,第50期古方《苏州玉雕在中国玉雕史上的地位》,第54期李宗贤《苏州竹刻的源流》,第60期张朋川《苏州平江窑是南宋第一处官窑》和郑丽虹《“乾隆工”之面面谈》,第62期尚刚《元代的江南工艺美术》和单存德《苏作玉雕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等;后者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之路,如第58期登载的《传统工艺日常化之路—苏州市传统工艺振兴(国际)论坛》上的演讲,包括日本原研哉《国际化和本土化》、日本梶谷宣子《关于保存传统工艺的思考》和苏州杨曦《玉雕创新之我见》、姚建萍《传统苏绣在现代的生活化回归》等。除此之外还有院校关于非遗文化论坛的交流研讨,如第41期、第42期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委员会年会评述》和《交流与对话:大文化视野下的多学科交融与汇通—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评述》,第45期李明、郑丽虹《加强研究、开拓思路、科学指导—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暨中国高校第二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等。
三是既有当今工艺大师创新成果的心得体会又有当代工艺史料的研究整理。前者对工艺从业者的创作创新具有启迪作用。如第40期许建平《长春伪满皇宫家具复原》,第45期马洪伟《从青铜艺术和古玉雕刻中汲取营养》,第48期李海龙《“纱罗”工艺的继承与发展》,第49期顾金珍《“免光T形针法”的产生及其应用》,第50期姚建萍《苏绣巨作“春早江南”的创作》,第55期汪丽秋《复原“万眼罗灯”诠释苏灯之美》,第58期柳金燕《柳炳元苏绣图案的艺术特点—写在新版〈苏绣图案〉发行之后》,第61期府向红《浅谈苏绣试用品刺绣“万物生”系列的创作》,第62期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大型苏绣“初心绽放”的创作》和冷坚、邢伟中《苏州制扇史略》等。后者通过座谈或研讨,厘清了传统工艺发展中的有关史料。如第52期围绕《纪念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成立60周年》,组织当时参与筹建刺绣小组的老同志如吴梦奇、黄云鹏、贺野、李娥瑛、姚凯、戴树珊、朱世英,以及任嘒閒(遗作)、张允凯(任嘒閒之子)等撰写的文章,通过回顾老一辈苏绣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艰苦创业的历程,激励苏绣艺术工作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敬业精神,推进现代苏绣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