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路径选择

2023-06-28欧融黄上峰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意义

欧融 黄上峰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是民族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层面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提出培育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品牌项目等相应路径,最终达到实现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能为民族地区做出卓绝贡献的民族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6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情,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华民族是团结的大家庭,在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是指导民族院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民族院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是民族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工作的意义

1.1 从国家层面

一直以来,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不受外敌侵略,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唐代开元盛世,无数历史证明,如果民族团结,上下一心,则国家兴盛,人民富裕安康。而如果民族处于分裂状态,则国家衰败,人民往往饱受战火,流离失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团结与共,在文化上交流与共,在命运中生死与共,荣辱与共,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宏伟目标,繁荣文化、团结景象和深切情感,并不断强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把民族和平与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创新性提出了适合于本土民族工作的理论,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共同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舍生忘死,頑强拼搏,团结奋进,把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四分五裂,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悲惨局面逐渐走向了国家独立自主、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生活的光明、美好的未来。2022年,国家踏上到了第二个百年计划的征程上,各民族儿女更要团结一致,努力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各民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努力奋斗,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昌盛,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

1.2 从社会层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安定、繁荣发展的政治基础。民族地区多是世居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居住,民族特征性强,由于地域、自然的条件,发展落后。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党中央的政令畅通,有利于保障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有利于巩固、推进民族地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同胞的经济之间、政治之间、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民族同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有汉、壮、苗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39%,各民族长期以来和平共处,民族关系和睦。2021年,广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发展建设的三个共同愿景之一。2022年5月,广西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把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实际和广西民族工作新的要求进行了全方面、全过程的结合,增进共同性、尊重包容差异性,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经济、政治、人文自治优势,地理位置的优势,丰富资源优势,和谐的民族团结优势,推动全区进一步合力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富裕、和平、边疆稳定家园。

1.3 从学校层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铸魂育人的指导思想。民族院校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对学校要求的重要工作指示,是新时代民族院校民族工作的中心思想,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更多优秀的民族干部,进一步促进民族师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感交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国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打压,他们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进行渗透、煽动、破坏、颠覆,对经济进行遏制,意图干涉我国内政、妄图分裂我国领土,企图侵蚀、瓦解人民的团结思想,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民族院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宗教观抵御和防范不良思潮、文化的渗透,监督、监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维护民族团结工作。

1.4 从个人层面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力军。众志成城,山海可平。只要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皆可攻坚克难。从1921年的五四运动,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2020年新冠疫情阻击战,无数次在国家、民族、人民处于危难之际,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勇敢的挺身而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战胜困难,充分展现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这些正是把休戚、荣辱、生死、命运绑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写照。

大学生是人民的生力军,是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引导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是政治、文化、命运共同体,树立正确的观念,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自身的理想目标相结合,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民族院校聚集多民族学生,在各民族平等关系的基础下,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大家在相交、相处、相融的过程中,进行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增进彼此之间感情,增强对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2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民族院校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1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需要专业的人群去研究和宣传。但是一些民族院校对于这一类的专业研究较为缺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掌握得还不够深入,所以导致宣传教育内容较为简单,形式较为大相径庭,不能深入。对于各民族的文化、渊源以及民族观的知识普及、宣讲较少,未能形成常态化的宣传制度。

2.2 工作方式和载体建设有待创新

当前地方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还存在简单的理解为民族团结建设的“升级版”,还是简单停留在开展一些重要节日的庆典主题活动等等,未能深入研究、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和价值导向,必须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底蕴、核心要义、主要内容,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发现、理解和践行其深刻内涵,通过总结长期的历史沉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持续有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民族团结建设品牌。

2.3 少数民族学生认识不够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对各民族之间缺乏了解、认识,对各民族的特色文化熟悉度不高,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认识较为模糊,自身主动深入学习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的宣传教育常以应付了事,不积极参与民族性的活动。这就需要各高校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更加鲜活的形式进入学生视野,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取向

3.1 基础源于民族理论学习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的形成发展、实践深化,至今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许多重大成就,各民族之间出现了“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理论内涵与实践途径需要我们继续去深入研究与探索,要挖掘素材,梳理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重要论述,背后历史渊源,民族团结故事,必须要从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融合研究,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铸牢内容和方向,形成相应指导文件,形成相应学术理论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应用于实践教育中。首先,建议在民族院校安排一些民族、民俗的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加深对党的民族理论的认识;其次在校内对民族政策、民俗文化、习俗、民族故事的宣传和教育,再次,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风俗的认知和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民族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经济、政治的发展。

3.2 核心在于培育主流意识形态

“在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各‘失范现象对大学生‘三观形成的深刻影响,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直接冲击”,给民族院校培育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巨大冲击,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好,核心在于把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好。首先是要在广大师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主流价值观。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来之不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加深各民族同胞的深厚感情;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厚植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怀,要引导民族学生有国才有家,家庭的幸福、安康建立在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的强盛之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维护祖国利益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通过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学生的团结友爱,要引导民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关系平等,增强学生对国家忠诚,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对党的信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矢志不渝。

3.3 关键在于创新品牌建设

与办学特色结合,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事业;与地方资源结合,充分利用地方的民俗、民情,形成地方、学校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民族医药资源结合,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通过凝练特色,沉淀品牌,产生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操作性强、具有一定创新、效果好的品牌项目,定位本土,服务周边,并进行推广应用,不断推动一片地区的民族团结事業的繁荣发展。

3.4 最终目的在于培育优秀民族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培养“四个特别”的民族干部,是民族院校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与重要使命。明确这一目标,民族院校应该在政治上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培养人才;在课程上统筹规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民族好干部;在实践上改革创新,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担当精神,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在宣传教育上开放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民族学生文化交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民族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打好理论建设的基础,培育好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好创新品牌项目,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民族地区培育更多的优秀民族干部人才。

参考文献

[1]焦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9192.

[2]杨胜才.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民族院校责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1012.

[3]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1,(08):47.

[4]郑筱珺,蔡叶蓓.民族院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4):129130.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意义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