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2023-06-28胡珊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胡珊娜

[摘           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促进了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完善。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关键跃迁。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收获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效果,提升了立德树人成效。

[关    键   词]  财经类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举措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97-04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掀起课程思政的建设热潮。[1]2017年,教育部总结推广上海经验,召开了课程思政研讨会,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

一、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了学科体系中的价值体系是为了服务国家发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阶段,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又要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时间、内容安排上会出现冲突。普遍存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脱节、分离的现象,教师的思政宣讲有参差不齐、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去或者是感觉枯燥的现象,这个阶段的课程思政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们开始尝试随教学内容不同而选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处理得当,做到有机融合,会出现“思政”与“专业”相长的良好态势。教师们不再感觉是“两张皮”式的教学矛盾,专业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再是冲淡而是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内容,能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课堂教学就如同现场加工菜品一样,好的课程思政,就如同一把“盐”,只要加入得恰如其分,就可以使主要食材的鲜味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使一堂课如同一道鲜美的菜品,让学生记忆犹新,从而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课程思政要发挥作用,起到在专业课教学中育人的作用,就必须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我们并不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占比有多大,而是需要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使专业课教学既有滋有味,又不显得牵强附会。[2]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们通过集体讨论、相互借鉴,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案中教学设计等的再建设,利用课程思政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践证明,对专业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可以达成通过课程思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目标的。

(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有效提升高校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专业课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地结合,使课堂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四)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财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在财经类的课程教学中,不论是理论还是案例,受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如何在财经类课程中消除西方“话语权”是课程思政引领新财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践举措

(一)建章立制,课程思政建设逐步趋于规范化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课程思政的要求以及中央的精神,学校党委专门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全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及时出台《XJCJ大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旗帜鲜明地把思政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同步印发《XJCJ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统筹各领域、各环节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财大实际,形成财大实践。

各教学单位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狠抓落实,形成了融入课程思政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思政页、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融入课程思政的教案、课件等一系列教学材料;形成了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的集体备课制度等,为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中党组织主体责任的发挥,形成了校领导主抓,多部门协同,教务处具体落实的工作模式。各基层党组织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定期研究、党建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支撑,以实践类课程为辐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性构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开放性打造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专业教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把专业知识作为课程思政精准融入的主渠道,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明确建设目标。

(四)分级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实施校、院两级课程“解剖麻雀”工程。每个专业选择一门主干课程,通过课程“解剖麻雀”式深挖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元素解剖与示范,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案等进行修订。结合学科特点分类推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讲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实践中的优秀做法和典型案例,不断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五)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3]对标课程思政有关要求,修订完善教学及教师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特别是在名师评选、教学竞赛、职称评定等关系教师成长的重要制度文件进行了修订,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教授、专家来我校举办课程思政、师德师风等讲座,现场交流课程思政经验。坚持课程思政培训常态化。实施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计划、研发课程思政培训专题、开展课程思政示范精品课展示活动等多途径、多形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

(六)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

初步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4]把好课程思政源头,坚持校领导、学院领导、同行教师三级听课制度。开展集体备课、常规听课、说课等活动,做好做实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与教学反馈;控好课程思政过程,强化学校教学督导,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做好课程思政末端,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见,形成闭环课程思政质量保障。不断健全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其人才培养工作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提供保障。

(七)强化教学督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检查作用

学校教学督导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落实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并与任课教师交流,指导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通过教学检查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反馈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改进意见。

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专项检查的重点之一,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并与任课教师交流,指导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通过教学检查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反馈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改进意见。校级教学督导通过检查、交流、反馈意见等方式,一方面帮助了课程授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与做法带回所在学院,进一步促进了所在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三、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存在的不足

几年的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是距离《纲要》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课程思政引领新时代新财经课程教学改革,用教育部《纲要》的话讲“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引领作用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的路径、方式的创新还不足

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的路径还存在着规划不到位,特别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的研究不深入,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改革成果;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方式的创新还不够,主要还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获批进行建设的各级别一流课程的课程思政引领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5]

(三)教师在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中的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

教师是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的中坚,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四、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就为课程思政引领新时代新财经教学改革提供了原则与方向。

(一)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成为课程思政质量的先决条件。[6]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引领学生成长。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党情国情,[7]才能把握课程思政引领新时代新财经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在批判中接受西方经济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的成分,才能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素材,才能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体现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4]。

(二)課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规范性

《纲要》中明确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这就是规范化建设的原则。

一是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专业培养方案需要明确“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以及能力要求,并以这个要求来衡量课程设置的原则。这就需要对原有课程结合新文科、新理科要求的变化,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再鉴别、再选取。二是体现在课程目标设计中。课程目标的思政要求必须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相一致,并能起到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课程目标的思政要求应该予以明确。三是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中。除了课程目标的思政育人要求外,要将这个课程目标的总要求具体体现到教学内容之中。简单地说,就是大纲的分章节教学目的中要有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思政元素要求,或者是课程思政元素与具体内容結合的要求。四是体现在教案的教学设计中。要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分章节内容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要求,有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思考。五是体现在课件的修订中。课件中要体现教学设计中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的呈现。六是体现在教材的选用或案例的编制中。优先选用“马工程”教材,如果没有,则要考虑与课程目标中课程思政要求相一致的教材。案例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元素以及课程思政在案例分析中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内涵

《纲要》中要求:“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这就是内涵式建设的原则。

一是体现在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有机地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这就需要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二是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需要有主线。每门课程不可能将课程思政的方方面面都融入其中,需要结合课程的育人思政目标确定一个主线。在选定的主线基础上,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案之中、课件之中。[8]三是课程思政内容呈现的教学方式探索。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以当代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方式创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四是课程思政需要分类呈现内涵。《纲要》中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应达成的课程思政目标有明确的要求,需要对标进行内涵式建设。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中也有原则性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对此要求非常清楚,并反映到课程建设之中。

(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可检验的成果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学生在校期间,可检验反映在学生作业、考试、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育人效果之中。因此,需要从现在开始有目的地对可检验的成果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进而检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改进与提升。

一是课程思政的要求需要体现在作业之中。作业题的表述与作业评价要反映出课程思政的要求。特别是在我校经济、管理类、文学类学科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在对作业或案例分析等的评价时,教师要有提前的课程思政目标设定。

二是课程思政的要求需要在考核环节中加以呈现。学生的考核答案需要反映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看待党情、国情的呈现。特别是在主观题的考核中,需要考核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

三是实践环节或社会调查的成果中要呈现出课程思政的效果。实践环节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或前提下进行的实践,这是实践预设的前提。也就是说即使模拟实践也不可能脱离实际社会环境来进行,因此实践成果——如实践报告就需要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社会实践也同样如此,那种把实践环节脱离实际社会环境而抽象化的做法会产生育人目标的偏离。

四是竞赛作品可以集中反映课程思政的效果。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其作品不可能脱离社会实际,因此也就可以呈现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五是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作品要呈现课程思政的效果。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应能反映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学会在分析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众多因素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正确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实践成果与理论创新。

(五)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制度保障

一是需要各教学单位的基础党组织切实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当作必须研究、布置、检查的工作来抓,从而具体体现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需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紧紧抓住集体备课环节,形成课程思政的共识。这个共识包括理念意识的共识、课程目标的思政共识、思政元素选取的共识、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呈现方式的共识、作业布置中课程思政体现的共识等等。只有形成这些共识,才能推动上述规范化、内涵式、可检验的目标达成。三是需要团学活动的支撑以及学科竞赛指导过程中的支撑。学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学组织安排进行,辅导员跟进;学科竞赛往往由专业教师指导评价。在这些活动中,体现课程思政的成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

五、结语

2019年以来,XJCJ大学始终围绕课程思政进行课程建设,学校组织每年多场次教师培训、教学单位定期交流讨论,通过组织校级教学督导开展“解剖麻雀”专项检查,逐步形成了“专业课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了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希望本文所介绍的一些方法,能够对其他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孟范伟,石鹏,何朕,等.基于“以思促改,盐溶于汤”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3):149-153.

[3]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4]汪开明,程建华.高校法学专业商法课课程思政教育探析[J].高教学刊,2022(6):184-187.

[5]李莹.从脱嵌走向融合: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6):131-137.

[6]黄木,国盼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任务和标准[J].江苏高教,2023(3):89-92.

[7]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13):4-6.

[8]涂海军,李勇军,丰光.高校教师样板党支部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4):165-168.

[9]汪利,周达勇.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2(5):24-27.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