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课堂到课题: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路径

2023-06-28温国政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5期
关键词:孔繁森思政课思政

温国政

[摘           要]  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贯彻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必然,也是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赓续孔繁森精神的根本要求,主要从课程理论启化、课堂实践内化和课题联合深化三个方面分别对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    键   词]  孔繁森精神;高校思政课;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21-04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课堂研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时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收养孤儿、帮助孤老……”援藏干部孔繁森用鞠躬尽瘁的一生给我们上了一堂先锋党员的示范课,孔繁森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忠诚坚定、勇于担当的党性修养;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心忧百姓、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修身齐家、干净做事的清廉正气。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将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凝聚青年情怀,赓续红色基因。基于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课题从课程理论启化、课堂实践内化和课题联合深化三个方面探析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守正创新的作用。

一、理论启化:开发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新课程

(一)创设选修新课程

通识选修课是高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专业课和公共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聊城大学现有5个模块的138项通识选修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四史”思政课为50项,占比36.23%;创新创业教育为10项,占比7.25%;教师教育为6项,占比4.35%;人文科学48项,占比34.78%;自然科学为24项,占比为17.39%。在诸多课程中,思政课中的“四史”教育和“人文科學”模块占比较高,达到了71.01%,但是其中孔繁森事迹及其精神依然没有可以依托弘扬的通识选修课程(如表1)。孔繁森精神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艰苦奋斗的思想品格和塑造正确“三观”有重要作用。因此,完善孔繁森相关的多元化课程是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

创设新的通识选修课程需要具备完整全面、逻辑清晰的内容体系,高校可依托自身所拥有的地域资源、研究资源和师资力量等进行系统的筹备完善。以聊城大学为例,具体措施主要分为下列三点:一是发挥地域优势,将在孔繁森精神渲染下的本地优秀干部事迹生动地融入高校课程中,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孔繁森精神的距离,同时结合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为民服务的切身体会;二是发挥研究优势,依托聊城大学孔繁森精神与西部援建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将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的实际功效延伸到通识选修课程中,让学生在学术研讨中切身体悟孔繁森精神的与时俱进性,继而达到拓展思路、深化理解的效果;三是拓宽资源渠道,广纳师资力量,不仅可以由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学,还可以邀请对孔繁森精神具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研究员、对孔繁森精神有切身践行体悟的党政机关干部等进行深入联合教学,真正发挥通识选修课对学生的思维拓展价值和精神塑造功效。

(二)创新公共课新形式

思政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课中,思政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受限于公共课本身大班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理论概括性强等特点,思政理论课公共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如学生普遍反映部分内容枯燥无味、教学形式单调如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等,将孔繁森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还有待优化提升。因此,创新公共课新形式,具有传播弘扬孔繁森精神和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双重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孔繁森事迹系列谈”“五分钟繁森精神微课”“听青年学生讲孔繁森”等多样化的活动进行授课实践,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理论辅助的新形式。在史实、时政中将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生动丰富的实例讲解进行融会贯通,多角度、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内容和教育实现形式,进而发扬光大以孔繁森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三)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完备且及时的课程评价对完善课程规划质量和提升课程运作能力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在孔繁森精神走进通识选修课、思政理论公共课以及专业必修课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问题。因此,要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稳定性,就需要在开发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重视完善课程反馈性调控机制,及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收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反馈,并进行梳理和分析,立足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对相应课程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能够有效培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政观的一系列红色资源课程,同时为后期的“课堂实践内化”“课题联合深化”筑牢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实践内化:打造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社会实践的新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课堂作为知识获取、吸收、转化、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孔繁森精神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打造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社会实践的新课堂,需要筑好旗帜、抓好平台、用好资源。

(一)筑好旗帜:西部计划的引领与实践

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弘扬学习孔繁森精神,不仅要在思政小课堂中扎实理论基础,还要在援藏援疆的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实践领悟。自2003年团中央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施以来,聊城大学万余名毕业生踊跃报名,1270余名优秀毕业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弘扬繁森精神,西部建功立业”的青春誓言,他们的足迹遍及新疆、西藏、青海、宁夏、重庆等12个省(区、市)。他们中80%以上申请延长服务期,300余人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继续奉献,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广为人知的西部计划的“聊大现象”[3]。西部计划是一场与孔繁森精神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面引领更多青年践行孔繁森精神的旗帜。这面旗帜要立好、要筑牢,一方面,对于前往一线进行援助的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及时对接和收集反馈信息,不能只停留在空喊口号上,而是要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为民服务的实事,真正发扬青年学生的繁森精神;另一方面,积极报道宣传西部计划参与者的典型事迹,用他们的行动去感染人、号召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吸引符合条件的学生加入西部计划队伍中,鼓舞更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去践行忠于人民、牺牲奉献和开拓创新的孔繁森精神。

(二)抓好平台:第二课堂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是传统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4]目前,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到梦空间”App开展。通过对2019年至2022年期间“到梦空间”App第二课堂中聊城大学关于孔繁森的活动统计分析发现(如文末表2):一是在活动举办时间及次数上分析,2019年4次、2020年3次、2021年13次、2022年1次,4年时间共举办活动21次。其中,2021年活动次数最高,占四年活动总数的61.90%,而2022年活動次数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仅占四年活动总数的4.76%,较2021年下降了57.14%,活动数量和质量均处于下滑状态。二是对活动地点进行统计分析,线上活动2次,聊城大学校内线下活动10次,校外线下活动9次,其中1次为中华水上古城、8次为聊城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活动地点覆盖面较窄,活动存在明显局限性。三是通过对活动举办单位进行分析,聊城大学包括学院、研究院所共计34个,相关活动主办单位仅有9个,活动单位占比仅为26.47%,活动盲区高达73.53%;其中,在举办活动的9个单位中,新时代“繁森精神”践行者协会和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承办活动12个,占到了活动总数的57.14%,活动形式单一、活动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因此,抓好第二课堂相关平台的建设及利用,实现孔繁森精神融入第二课堂的创新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校内各学院应拓宽思路,不断深化学科融合,创新课堂育人模式,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开展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思政第二课堂,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可进行孔繁森精神思政课录制,传媒技术学院可进行弘扬孔繁森精神短视频制作比赛,外国语学院可通过英语进行孔繁森事迹宣讲会等,通过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在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思政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规范“到梦空间”App的使用和创新,加强关于弘扬孔繁森精神系列活动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开展活动擂台赛、表彰先进等鼓励措施,促进学生在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第二课堂中践行和内化孔繁森精神,以期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懂真信真用”[5]。

(三)用好资源: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再利用

用好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本土红色资源让孔繁森精神入脑入心。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观学习,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引导教育对象对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进行云参观,辅助搜集各类资料,线上聆听讲解;另一方面,组织教育对象对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通过已有的融唱专题歌曲、演情景剧、朗诵诗词为一体的沉浸式教学体系,组织开展观看特色情景朗诵剧——《跨时空对话:亲爱的孔书记》、集体学习专题课程等活动,切身感受孔繁森精神的内涵所在,提升作为孔繁森精神学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专业素养。

三、联合深化:开展孔繁森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共进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6]。孔繁森精神同高校思政课融合发展还需要在课题研究中进行联合深化。因此,可以通过校内外专家学者座谈研讨等方式,结合“课程整合、课堂创新、课题引领”的目标,用“三课联动”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以期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践行孔繁森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积蓄力量,为弘扬孔繁森精神播撒红色火种,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

(一)提升政治高度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在课题研究中探索如何结合本土红色资源切实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淬炼社会发展所需的真才实学,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终达到在传承与发扬孔繁森精神的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二)深挖理论深度

借助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孔繁森精神的实质,丰富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通过挖掘红色精神的理论根源,把握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建设融合的规律,进一步丰富二者相促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运用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中,从根本上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以推进成果转化与创新深化。

(三)增强沟通效度

在课题联合深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主体沟通来达到有效开展。一是针对校外专家学者。通过高校学生访问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研究中心专家参与高校思政课堂等联合方式,进一步明晰孔繁森精神学习现状和高校学生对于相关思想教育的诉求,以促进课题有效展开,推动教育改革,促进融合模式的不断创新。二是针对校内师生。通过师生参观感悟和基地专家学者座谈交流等形式,整合红色资源,提升教师教研能力,进行更具学术性的红色资源课题。同时,在不断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理论内化的自觉性,增进师生互动,继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实施上述两条路径,促进孔繁森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融合得更加科学、有效,实现师生思想层面的交流沟通及有效连接,从根本上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习教育,使课题研究真正为在高校思政课中弘扬孔繁森精神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48.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弘扬繁森精神西部建功立业:聊城大学扎实推进西部计划工作[J].中国共青团,2020,451(9):28-29.

[4]杨先梅.“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4(1):57-60.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J].求是,2021(8):4-20.

[6]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92.

猜你喜欢

孔繁森思政课思政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