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教育史话] 新中国地质探矿开拓者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新中国勘探工程奠基人功勋卓著业绩辉煌
2023-06-28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1923.3.11—2014.11.19)出生在北京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刘恩铎任教于著名的华文学校,母亲张琏是贤妻良母。1931 年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满腔悲愤的刘恩铎对他的五个子女说:“勿忘国耻,精忠报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家积贫积弱,必然要受外人欺负,而国家富强,唯有走科学救国之路,因此你们一定要学些实用的知识,用功再用功!”
父亲的话对当时年幼的刘广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成为其终身恪守的准则。他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12 岁考入孔德学校读初中,后又考入著名的北京四中读高中。高中毕业,他即与同学结伴,逃离日军占领的北平,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读书,時年19 岁。
大学生活开始后不久,刘广志因参加学潮被捕。被营救后为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迫害,转学到地处陕西汉中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就读。他的理想是做一名飞行员,但因贫困,无法续读航空系,被迫转入矿冶系。“不能上天就入地”,自此他立下了探寻地下宝藏的志向。
抗战胜利后,刘广志跟随学校迁返天津,于1947 年6 月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他联络7 位同学“重走张骞路,直奔玉门关”,到玉门油田做了近3 年的工程实习员,埋头于第一线苦练基本功,为他后来的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刘广志赴甘肃玉门参加钻探和采油工作,任实习工程师,后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玉门油矿钻井工程师。
1949 年1 月,刘广志因业绩优秀,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批准,获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进修资格。在办理出国手续时,为迎接北平和平解放,他放弃了出国研修深造的机会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同年4 月29 日,受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指令,刘广志被派到地质调查所负责筹备新中国的地质钻探事业,并担任中国地质计划委员会勘探局钻探工程师。他带领钻探队伍,在北京门头沟区耿王坟工地竖起了中国地质部门解放后的第一座钻塔,于10 月1 日前完成了钻孔500 米的计划工作目标,以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献礼。
1954 年,刘广志任教于长春地质学院。1958 年,任职于地质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俗话说“入地难,难于上青天”。进入20 世纪60 年代,钻探工程施工出现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的局面,刘广志大胆提出开展金刚石钻探是扭转钻探事业被动局面的有效方法。
1962 年8 月,作为地质矿产部探矿司主任工程师的刘广志,带领全体攻关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63年11 月合成了第1 颗人造金刚石,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做出第1 颗人造金刚石只相差8 年,而且钻进效率和质量都明显超过了日本制造的金刚石钻头。
人造金刚石钻头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探矿事业如虎添翼,发展迅速,先后探明全国有储量的矿种达103 种,完全推翻了国外地质学家关于“中国贫铁、缺铜、少油”的结论,为发展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成就,刘广志也被誉为中国探矿工程界的一面旗帜。
1969 年4 月,刘广志被下放到黑龙江“五七干校”劳动。
1972 年6 月,刘广志任地质矿产部探矿司、探矿工程装备工业公司总工程师,他是最早倡导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的人。
1979 年11 月,刘广志在北戴河探矿工程学术会上说:“我国古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深部地质学,这‘器,就是钻井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就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随后,他把注意力转到了大陆科学钻探上,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为之奔走呼号,摇旗呐喊。
1983—1984 年,他先后发表了《超深井钻探与深部地质学》《超深井钻探的意义、作用与现状综述》等文章,详细介绍深孔钻探对于研究深部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我国亟待筹备超深井钻探工作。
1986 年6 月,刘广志任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高资中心、咨询研究中心顾问。
1988 年,刘广志开始组织一项介绍国内外科学深钻技术资料的系统工程,计划用5 年时间,有计划地收集、翻译、编辑、出版《深部陆壳勘察系列丛书》,共8 卷250 万字,至1993 年8 月全部出版问世。一石激起千层浪,科学深钻开始成为地学界的热门话题。让地下深层的岩石自己开口说话,是刘广志和一代代地质学家共同的梦想。
1989 年,中国的超深钻探由刘广志的个人倡议演化为地学家的集体努力。这一年,中国超深钻探的设想由民间走入官方,成为政府确定的目标。
1995 年,刘广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他提出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在地矿部立项,1997年被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列为“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2001 年8 月4 日,号称伸入地球望远镜的5 000 米深钻孔终于在江苏省东海县正式开工。开工仪式上,年近8旬的刘广志噙着泪水,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从我提出这个倡议到今天,已历时8 412 天,我终于看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打自己的科钻深井,我太高兴了!”
在科钻一井施工现场的入口处,端庄地贴有一副对联“上天神舟五号,下地科钻一井”,十分形象地高度概括了科钻一井的历史地位。
2005 年3 月9 日,科钻一井的钻井终孔深度达到5 158 米,超额完成了既定的钻井目标。
21 世纪10 年代,年过九旬的刘广志直至逝世前仍孜孜不倦收集国际探矿信息技术,为祖国探矿事业填补空白。
被尊称为“中国钻探之父”的刘广志院士的高尚品德和卓著功绩激励勘探工程的工作者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过程中奋发向上,求实创新,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
谨以此文纪念刘广志院士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