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里耶秦简中的“隶变”现象探微

2023-06-28韩玉洁张宇飞

美与时代·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笔法

韩玉洁 张宇飞

摘  要:里耶秦简在汉字演变中充当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秦隶的典型代表。重要意义在于,其逆锋起笔的用笔特征是“隶变”轨迹的清晰呈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里耶秦简笔法、笔画、结构相较篆书的变化等“隶变”现象为基础,探讨了里耶秦简对汉字结构的影响。从根本上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原因,探索书体风格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里耶秦简;隶变;笔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文化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识课程模块化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SJGLX15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里耶秦简与“隶变”概述

(一)里耶秦简中“隶变”的沿革

里耶秦简的出土掀起了一股“当代学术之显学”的昌盛之风,这不仅对于研究汉字演变、延续和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极大程度发展了简牍学。里耶古城是秦楚两地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位于酉水流域的东面。里耶秦简的文字主要是记录当地政府的文书、档案等内容。“隶变”源头是六国的楚系文字?还是秦系文字呢?我们知道,六国中遗留下来最多的就是楚系文字,尽管里耶秦简为秦朝纪年,可里耶长期归楚国的管辖,或多或少一定会受到楚文化的陶冶。由此可见里耶秦简并不单单是秦代产物,它基础其实是源于楚国。

(二)关于“隶变”

何谓“隶变”?顾名思义是篆书不断向隶书转变的过程。“隶变”一词最早是唐代文字学家玄度提出的,他在《新加九经字样》中用“隶变”说明古今字形之变,所谓“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后来“隶变”成为文字学的一个大概念,不着眼于个别字形的讹变,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字的古今之变[1]。由此可见,“隶变”已经被人们研究了上千年。“隶变”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具有表达情感的中国书法,书法也因此成为了一门文人艺术。“隶变”是我国书法史上汉字形体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隶变”在古体字到今体字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隶变”就没有今天的汉字。

然而,关于“隶变”始于何时、始于何种文字,不同学者之间一直争议不断。有学者认为,“隶变”在六国文字之中已见端倪,如黃惇先生的《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一文中,系统地研究倒薤(“蝌蚪”)笔法和圆势运动,以此证明战国墨迹文字中这些现象占据主导。文中通过分析战国秦汉墨迹文字,得出简牍、帛书、盟书等古体字的“倒薤”笔法与八分书的“波挑”笔法之间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结论[2]。还有学者则认为,六国文字不具有“隶变”普遍性,个别隶书用笔现象和“隶变”没有直接的关联。如徐舒桐先生在《从起笔方式再探战国文字与隶变的关系》一文通过对秦简的起笔方式与汉隶的起笔方式进行比较,就明确地将隶变最早开始时间限定为秦系文字时期。不过李家文在其硕士论文《里耶秦筒书法艺术及其隶变研究》中指出,无论是主张隶变是秦系文字特有的现象还是六国文字共同现象,“隶变”始于战国中期是目前学界普遍的看法。

二、里耶秦简“隶变”现象

文字创造之始,正体(官方)和俗体(民间)就相伴在一起,裘锡圭曾指出:“与正体的金文相对,甲骨文就是俗体,俗体是日常比较简洁的字体。”[3]由此可见,正体和俗体二者相互限制,反过来又相互影响,在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者始终形影不离。秦隶在汉字的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成熟的汉隶相比,由于篆书的制约,文字技法的变化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文字技法的变化却被忽视,而文字结构的变化则备受关注;而结构无疑只是表面研究。笔法才是文字演变的内在原因。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省简讹变促进了隶变。正如丛文俊先生所说:“草、隶二体分途,工整者日趋成熟的隶书式样,潦草者不断省并牵萦而近于章草,书体形象正与前期相反。”[4]里耶秦牍中存在的“隶变”现象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平直化”的点画挥运现象

西周时期,籀文的书写有许多曲线。显然,这个曲线不容易大量书写。因此,在不断的实践中,书者试图改变这种情況,把复杂的圆周曲线变成一条直线。直线比曲线更容易书写,书写时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少。例如,在里耶竹简中,“庭”字长曲线被右下方画的直线所取代。里耶秦简在书写过程中,将小篆婉转圆润的形体加以拆解,使得繁密的结构变得更加疏朗,同时书写笔画时也更符合自然发力方式。然后将小篆笔画中的曲线、半圆形线条、弧形线条改写成直线,这样的直线线条已具有“隶变”的特征,因此也成为“隶变”的坚实基础。里耶秦简的横画体现得更加清楚,大多数横画呈现出向右歪斜与水平能够存在十几度的夹角,这是里耶秦简中普遍现象,也成了里耶秦简横画的特征。例如“有”字的写法,横画“改曲为直”且同样具备秦简典型特点横画倾斜,跟“有”字在篆体的写法上有天壤之别(如图1)。另外,篆体垂引的曲线笔画在里耶秦简中已基本平直化,尤其转折处有极强的方折感,且这类方折型线条规律性明显,方折的笔势也基本相同。整体在规律匀称中均呈现向左包围的形态。“尉”“同”“何”“司”等字形具备这类典型的方折笔画,其中带有方折的部件有“宀”“月”“亻”“口”等(如图2)。

里耶秦简中平直化和方折化的笔画大量出现,以致原本篆书的结字被解散、重构,这一时期的文字处于强烈演化阶段,所以秦简上形体呈现多样化的势态。里耶秦简中“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隶变”情景,使得里耶秦简从单调的曲线中挣脱了出来,收笔直接提笔掠笔,用笔兼具方折质感,已有“蚕头燕尾”之意,这与隶书的用笔非常接近[5]。因而,里耶秦简的书写更偏实用,但在书写过程中书家也具有修饰与美化的意识。里耶秦简刚毅简洁的节奏美多体现在其奇巧变幻、灵活多变的特点上。由此可以看出可出里耶秦简实用与艺术的统一。

(二)“逆笔藏锋”的厚实敦朴现象

“藏锋”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九势》,其言:“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6]所谓藏锋,是指笔画起笔处和结尾处锋尖藏而不露的运笔方法,即在落笔时取逆势和出笔时将笔锋收在线条中间,笔锋不外露在笔画的起收出。逆笔藏锋是中国书法笔法中重中之重。

里耶秦简的横画起笔逆入,裹毫铺笔,行笔初具提按变化、一波三折,收笔有两种形态:一种尖收,另一种回锋圆收,敦朴自然。横画稳定保持逆锋的起笔方式,是秦系文字书写者在处理线条时的习惯性起笔方法。然后看竖画,其竖画的起笔同样稳定地保持在逆入书写的状态。横画和竖画是汉字中最多的两种笔画,其笔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这两种起笔方式最具有典型性。通过以上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里耶秦简奉行的逆锋笔法即是隶书“蚕头”形态的雏形,其回锋收笔是“逆入平出”“燕尾”的根源。“逆入法”起笔方法,与隶书起笔方式一致,也是隶书线条厚重的主要因素。这种“重左轻右”笔势不仅直接催生了后世翻折、提按、绞转等具有变革意义的书写技法, 也使笔画形态变得丰富多样。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里耶秦简是“隶变”过程的杰出成果。其提按顿挫转折的用笔习惯出现,使得书写速度、力度、轻重缓急上显现出韵律感。不仅如此,其线条追求挥运的自如,且颇具动态感,不被含蓄严谨的中锋而拘束,起笔、行笔、收笔依势而出,对“隶变”形成点、横、竖、撇、捺等多种笔划打下了基础。在空间的处理上亦突破对称、等距的限制,书写意味浓厚。可以说,“隶变”的进程在这种敦厚朴实的风格的影响下,被大大的促进了。更加简洁的秦隶字体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人们对这种字体的青睐也说明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文字变革及其文化发展。

(三)“缩短笔画”的书写便捷现象

在里耶秦简中,纵向笔画的缩短是非常多见的。笔画缩短是指在“隶变”进程中,颀长的篆书笔画被逐渐缩短的情形。隶变过程中,笔画从复杂盘叠线条中脱颖而出,简省与缩短之后的笔画运用在隶书中更为自由,书写较之篆书也变得更为简易。横画的拉长和撇捺的开展共同造就了隶书的扁平之势,雄稳而又舒展同时又严整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形体的变化和字势趋于平稳就成为“隶变”中关键的一环。纵览隶变的发展脉络,隶书最大的改变就是的跳脱篆书的纵势,而发展成横势,由于简牍有限的宽度限制,书写者为了在简牍上书写更多的文字,不得不适应横势而尽可能的将字形横展,将字体的长度尽可能的压缩,那么隶书的结字呈现横展之势就是顺其自然的事。缩短笔画,在隶变过程中起到了以下三个作用:1.使文字的结构更加适合平时书写,增强节奏感;2.逐步确立了横向笔画在隶书中的“主笔”地位;3.篆书纵向字势的改变,逐步确定隶书横展之的结字特点。

(四)“方圆兼备”的奇巧变化现象

单一的篆书笔法不仅且不利于快速书写,在审美上也逐渐脱离那个时代。因此出实用和审美自觉的需求。秦隶与篆书最大的区别在于隶书发展出了方折,在用笔上方圆兼备,此后“方圆并济”的笔法特点出现在汉隶当中。“方圆兼备”表现在书写过程中方笔和圆笔的并用,方笔的运用是在篆书笔法上的一大创新。圆笔圆转含蓄缺点是过多则显得轻薄流滑;方笔沉稳凝重,但如果有过多的方笔,则显古板呆滞,缺乏动态的缺点又会显现出来。里耶秦简多呈现方圆兼备的现象,笔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变化中又不失稳健,凝重中又有几分婉转多姿。这种“方圆兼备”的笔法形式在后来的行草书、楷书中都有继承,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隶书圆笔和方笔相得益彰,既灵动又沉稳。“方圆兼备”又表现在折笔的表现形式上,有圆折和方折,还有连笔和断笔两种折笔方式。隶变进程中,折笔的雏形便由此而来。其中的“阳”“司”“空”“有”“弗”等字都为连笔转折,而“郡”“智”“彖”“页”等字是两个笔画断开之后相衔接而产生折笔之意,自然天成,毫无痕迹(如图3)。

三、里耶秦简艺术启发

发生隶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笔的自由化和随机化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里耶秦简正处于打破篆书规则最激烈的阶段。纵观两年多来我国书法的书写模式,抒情贯穿于隶变之后的所有书体风格之中。而竹简的特殊材料是竹简与碑文的主要区别,也是书法抒情生命力的来源。可以说,自隶变以来,汉字书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情感生命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书家的情感特征,因此才有书法的美。里耶秦简的艺术水平很高,这得益于自由书写的心理,这些竹简原本是实用的,但却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里耶秦简中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篇文章书写完之后,经常写出某某的“手”一组字样,这个“手”就是今天“书”的意思,正如当今书法作品的末尾落款某某“书”这种格式,这显然是从秦简的署名格式中衍生而来。后世的书法创作通常都从临摹古人中来,抛弃了书法的实用性,过度追求书法的艺术表达,不能做到艺术与实用相结合。但在里耶秦简中,没有这种书写区别。里耶秦简历史悠久,书法家纯真自然的书写状态往往表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因为在书写时融入了情感。我们就是要学习和吸收其中好的因素,学会通过书写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流于表面,要从艺术的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创新。总而言之,里耶秦简中的艺术语言还远不止这些,通过吸收之后要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所用[7]。

秦朝的历史被记录在里耶出土的大规模秦简中。同时,处在独特的“隶变”书法风格时期的里耶秦简,也成了当代人们追求古法的参考。当然,我们融会贯通、总结学习,不能简单地模仿,要用现代风格的创新艺术形式的书风来表达。秦简书法藝术正处于“隶变”的重要阶段,继承了春秋时期的解散篆构,开创了西汉书法和东汉碑刻的先河。里耶秦简的“方折”及“逆锋”的独特风格,让我们感受到“隶变”的独特精神,也让书法史充满了时代感。

四、结语

隶书的变化是一个不易察觉的过程,它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首先是以草篆为基础,通过草化、简化解散篆体,形成古隶;在汉代规范化、正确化的基础上,采用波挑笔法进行粉饰,形成汉隶,之后形成官方文字。“隶变”本义是隶书的演变,但“隶变”又不局限于早期的隶书,包括正楷的演变、草书的演化。由隶书演变出的楷书、草书、行书皆属于“隶变”的广义范畴,但楷化和草化的发展导致全新书体的发展,这对我国书法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析里耶秦简隶变现象的类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同一阶段的文字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书体的演变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而是呈多角度向前发展的。当我们把笔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时,我们需要一些象征性的对象,我们应该把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笔触看作是高级发展的状态。相反,如果一种新的书写风格出现在许多简的作品中,它可以分解成下一个阶段的改革,这需要一定的划分标准,只有少数偶然事件不能决定书体发展的总体趋势。(二)隶变时期书法风格的划分和分类,应以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作为判断依据,并结合书法家的审美标准作为依据。(三)本文的观点只是针对已发表的版本进行研究,还不够全面,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锡兴.“隶变”问题讨论(下)——隶变是一个文字发展阶段[J].历史教学,1992(9):52.

[2]黄惇.戰國竹簡墨迹的筆法問題[J].书法研究,2016(1):136-151.

[3]戴倩.从里耶秦简用笔方式看文字结体的变化[J].大众文艺,2021(3):222-224.

[4]从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18.

[5]宋寒晓.秦汉简牍隶变的书法形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7.

[6]徐舒桐.从起笔方式再探战国文字与隶变的关系[J].中国书法,2018(12):72-77.

[7]彭育龙.浅论里耶秦简对书法创作的启示[J].美术观察,2017(9):92-93.

作者简介:

韩玉洁,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批评、美学及文化研究。

张宇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无生笔”循序渐进运笔法的运用——吴彦锋书法教学要点解析
笔法至上 以线传神——论我国古代白描人物画的用笔与线质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
硬笔书法“笔法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