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现实艺术的视觉叙事性分析研究

2023-06-28李伟

美与时代·下 2023年5期

摘  要:通过对增强现实技术、交互叙事等理论进行梳理及总结,厘清增强现实艺术的视觉叙事特征,再对比分析几位艺术家的增强现实艺术作品,从视觉体验角度研究基于增强现实技术下的艺术创作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增强现实技术对艺术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与帮助:增强现实能给艺术品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使观看过程具有空间感、情境化和交互感。增强现实艺术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定位及其独特性,交互性与沉浸感的视觉叙事可以给艺术创作带来趣味性并具有故事情节。

关键词:增强现实艺术;视觉叙事;交互感;沉浸感

一、绪论

“增强现实(AR)已成为重要的数字技术之一,特别是考虑到它的实时性和移动性特征。”[1]从1966年发展至今,增强现实已经在医学界、工业装配与培训、机器人路径设计、影视娱乐、航空设计、军事、电视传媒业、游戏、展览、市政建设规划、考古、工业维修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由于它的空间感、情境化及交互感在艺术领域应用已久。

增强现实技术的特征是基于视觉感官体验,视觉主要包括形式要素和信息要素,而增强现实技术能将这两种要素转换为视觉体验,这是本次研究所关注的重点。由此,本文将着重讨论增强现实的视觉叙事性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由于增强现实在艺术领域应用范围广泛,所以本次研究仅选择近几年的增强现实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旨在从增强现实技术所呈现的视觉叙事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技术赋予艺术所呈现的特质能够影响大众的审美及意识,也希望为增强现实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帮助。

二、理论基础

(一)增强现实的特征

增强现实通过视觉进行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与传统交互形态一样,人眼的视觉能力在实际交互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除了立体音效的作用,文字、图片、视频、3D物体等视觉元素都是主要的增强现实元素,它们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形成了增强现实效果,并且具有鲜明的体验特点:空间感、情境化、交互感,而这些特征也是其它视觉叙事所没有的,“增强现实能够把用户通过其它方式无法感知的信息可视化,并提供给用户使用”[2]。

1.空间感。增强现实的基本环境是真实世界,无论增强方式是采用叠加或者替代,真实的空间感能营造出真假难辨的体验。在显示空间中,更多利用空间与情境营造视觉沉浸体验,从而引导观者像探索世界那样与增强现实空间进行交互。增强现实是对现实物理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叠加层以立体的、具有空间感的形式呈现,使视觉叙事不再局限于传统二维叙事形式进行的建构,视觉叙事的空间维度将获得多样性的延展。

2.情境化。增强现实的一个核心特性是增强现实设备会自动从现实世界中解释场景化的输入(空间地形、图片识别等),从而提供可观看的数字输出。在艺术展示过程中,在恰当时机出现具有与之存在关联性的增强体验,是增强现实优于传统艺术呈现的重要能力。增强现实的情境化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艺术主题内容中去,只有与所处的环境发生关联,才能给观众提供好的视觉美感和情感体验。

3.交互感。交互意味着人们能够在虚拟和现实世界自然交互,增强现实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上,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这种虚实交互基本都以“视觉交互”的形式呈现,也是艺术创作着重考虑的因素。增强现实的精髓是人在现实环境中与虚拟信息进行实时交互,合理地利用人类的手势、语音、眼部动作等自然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这些交互方式可以让增强现实艺术品获得更好的创意效果。

(二)增强现实的视觉叙事性

“叙事是一项古老的活动。早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通过肢体语言、口头交流的方式进行叙事。叙事的出现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3]通过叙事,人类的文化知识才得以代代相传。叙事是跨媒介的,它不局限在某种特定媒介中,但又受媒介本身的影响。在这样的定义下,叙事有两个重点:一是故事;二是故事被叙述的方式,也被称为叙事话语。

“视觉叙事是以视觉方式为媒介来讲故事。说书人以口头述说的方式讲故事,其媒介是声音,小说家以文字写作的方式讲故事,其媒介是文本,画家则以图像的方式讲故事,其媒介是视觉材料。”[4]而增强现实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新型媒介,它以动态数字形式为主要载体传递信息,进行视觉叙事。视觉叙事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忽视,视觉叙事媒介的更新改变直接影响视觉叙事的发展。伴随视觉叙事媒介的不断丰富,视觉叙事在形式、结构等方面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增强现实作为视觉叙事的媒介,打破了传统视觉信息传递的局限性,使用更为连续和丰富的动态图像和信息强化设计,使观者更容易关注、产生共鸣和记忆。有一项认知功能测试研究表明:增强现实提供的视觉注意力水平几乎都是非增强现实的两倍(1.9倍)。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5]。引导人去扫描物体、探查物体,寻找并探究它们的边界与质地。在艺术创作里,如何使人在观看时产生主动性,并且通过视觉的思维对艺术作品产生反馈或者情绪。增强现实是否具有视觉叙事性,以下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三、实证研究

(一)案例研究

艺术家阿什莉·比克顿的《Floating Ocean Chunk》(如图1)设计仿如一块漂浮的方形海洋块,衍生出一种谜语般的幽默,艺术家想象以“海水”本身为“运输工具”去运输一块海水。在评论“自然”被商品化的同时,艺术家对艺术、消费主义和商品文化进行了三角对立的思考。这种艺术形式将虚拟的漂浮物与真实的海水进行融合,从而进行视觉的叙事体现,充分地表达了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艺术价值。

日本“自然和技术狂热团队”制作了街头创作艺术《机器人核心》(如图2),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把藝术家从画布及具体的空间解放出来,直接在真实世界里进行创作,将各种3D雕塑与真实世界相结合。通过使用易于理解且生动的增强现实形式,观者会看到机器的生长、变异及与城市的融合,整个视觉过程犹如一部电影。

艺术家Scarlett Raven推出了一组油画增强现实作品《The Danger Tree》(如图3)。这一系列油画作品将增强现实技术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科技美学式的艺术体验。在不使用增强现实形式观看的情况下,就是普通油画作品展。观者需要通过文字介绍或其它解说才能获得创作意图,了解艺术家的创意初衷。

使用增强现实观看时,通过增强现实效果,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灵魂直观地展现给观者,观者不仅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更能理解艺术创作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这也是增强现实的最具视觉叙事形式的呈现方式。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流明矩阵”艺术展上,Nicole Ruggiero、 Molly Soda、Refrakt《待发掘的影像》(如图4)是一个增强现实艺术作品。进入房间,观者起初认为这只是一个观念作品,典型的私人空间,展现静态的物质生活。

但是当你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空间中的物体,在房间中寻找私人物件所蕴含的数码意识。从而通过视觉向观者呈现一系列的情节,作品探索数字化亲昵关系、隐私、线上生与死的概念,并探寻设备如何辅助、构成、重塑观者对这些经历的感知。

美国摄影师卢卡斯·布拉洛克(Lucas Blalock)在惠特尼双年展上呈现的新作《穿越沙漠的驴》(如图5),横跨纽约高线公园的广告牌看起来十分传统,观者或许对其没有太多的关注。

通过手机使用增强现实观看时,卡通驴变成了沙漠中行走的驴群,当手指向右滑动时,画面里出现了橘色的泡泡,在天空中疯狂地摇晃。再刷一次时,驴子们繁殖了。在短时间内,观者就能了解这头驴子的一生。这种视觉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增强现实艺术独有的形式。

艺术家Nancy Baker Cahill与 Drive工作室合作推出了协作式的增强现实公共艺术展《Coordinates》。其中艺术家Beatriz Cortez的雕塑《Tzolkin》可在墨西哥新拉雷多的格兰德河中以增强现实形式呈现。作品是为了纪念Claudia Gómez González,他在2022年年5月在越过格兰德河时被射杀。没有增强现实的使用,格兰德河就只是一条河,艺术家正是利用了增强现实的视觉叙事性给雕塑作品赋予了新的意味。

(二)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上面几个艺术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种艺术类型,有增强现实的加持就会有不同的视觉体验。增强现实赋予艺术作品以故事情节,不再是将计算机特效简单地赋予艺术品,而是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使艺术品有了内涵,有了故事,有了表达的能力,创造一种新的艺术过程方式,使其成为一个事件。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让观者对艺术品不再是匆匆浏览而过,而是能够长驻艺术品前,透过增强现实的呈现,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四、增强现实视觉叙事特征表现

(一)沉浸式叙事

沉浸式的叙事体验能极大地增强观者对于叙事的认知和理解,有效强化视觉叙事效果。增强现实所呈现的三维立体与真实物理世界的叠加,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与沉浸感,使观者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叙事体验。

增强现实是在真实的物理空间情景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增强真实世界的叙事情境。沉浸感是对现场环境的感知,即观者的身体以及意识自然直接置身于情境中。观者的直接参与更加接近于叙事内容,观者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叙事获得认知。增强现实沉浸式的现场体验能吸引观者注意力,提升参与度,让观者主动地融入叙事中,建立对叙事内容和意义更深刻的认知和记忆。增强现实视觉叙事是对传统视觉叙事的延伸和创新,它在观者和叙事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沉浸式现场叙事体验,增加观者的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度,拉近观者与叙事的距离,赋予视觉叙事新的活力,传递更深刻、更难忘的叙事内涵。”[6]

(二)交互式叙事

增强现实交互叙事为视觉叙事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多维度的叙事语境,是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多元化交互中建构的叙事。在交互叙事中的观者被称为参与者或交互者,通过参与和交互影响,甚至改变叙事内容和结构。

交互式叙事可以促进观者对创作内容及创作者的理解,由于人的知识体系、社会经验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对于同一艺术作品,观者接收到的与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交互叙事则可以缩小这一差异。“交互式使得用户得以对艺术品的叙事进行选择,故事世界对此进行‘倾听并思考,再做出反应。”[6]因此,最终的艺术作品呈现效果也有观者的功劳,观者因此更能理解故事世界,也更能理解创作者。

在增强现实艺术作品中,观者会通过技术手段参与到艺术品中,从而做出选择,或者经历、了解创作者的思想理念。这种交互叙事极大地加深了观者的代入感,也加深了对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感情与理解,以及艺术作品内涵。

五、结语

增强现实艺术品的视觉叙事性,主要体现在交互性和沉浸性两种视觉叙事体验。通过对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作品都具有增强现实的空间感、情境化和交互感的视觉特征,同时由于对增强现实技术的使用,每个作品都有了相应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增强现实藝术的视觉叙事性特征。增强现实技术对艺术的加持及视觉叙事探索,目前虽然尚不成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作者的创新理念,未来增强现实艺术品会更加新颖、更加多元化,观者将从中获得更加自然的交互体验和情感体验。但是由于分析比对的案例不够全面,结论或许不够客观,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实践分析对此课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i-Hye Lee.Augmented Reality and Art[J].Asia-pacific Journal of Multimedia Services Convergent with Art,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2018.

[2]基珀,兰博拉.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郑毅,译.郭培芝,审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3]李欣.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叙事研究——以AR图书为例[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9.

[4]段炼.凡·东根的视觉叙事——见证欧洲早期现代主义绘画史[J].美术观察,2009(4):121-127.

[5]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黄泽垚.基于全息影像的沉浸式视觉叙事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12):18-19.

作者简介:李伟,博士,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