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后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发展思考

2023-06-28刘淑芳

银行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客户

刘淑芳

一场突如其来且持续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文化产业以重创。疫情防控期间,商业银行坚持为文化产业提供支撑,与文化产业共克时艰。目前,各地的文化产业逐渐步入复苏期,并在今年“五一”期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未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机遇,值得商业银行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业务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信用风险整体可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仍以贷款为主,因此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其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3%。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2)》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文旅产业不良贷款率为1.57%,低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16个百分点,文旅产业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文化产业信贷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调研情况,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作为,优化文化产业信贷支持,文化、体育及娱乐业贷款较上年增长8.34%,在疫情影响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文化产业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末,被调研的30家银行中,有18家银行发行了文旅产业信贷专属产品;在42款文旅产业信贷产品中,29款为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文化产业信贷创新产品贷款余额为898.67亿元,其中,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贷款余额为748.83亿元,占比83.33%。

从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现状看,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文化产业金融业务在疫情以来保持稳定发展。主要的原因包括,一是疫情以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疫情纾困政策,配套以财政、税收、降成本、降费用等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企业的复工复产,维护了文化产业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文化产业信用风险可控奠定了基础。二是商业银行普遍给予文化企业延期还款、减免息、再融资等支持政策,为文化产业的重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三是文化企业积极自救,做好产品服務升级以及市场开发,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与产品服务创新,强化自身的“活血”功能。目前,文化产业正全面复苏重振,社会各界普遍对疫后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乐观预期,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文化产业的复苏和升级,仍是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

聚焦重点区域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应聚焦七大重点区域,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长沙、武汉、南京等文化聚集区域。这些区域的文化产业市场相对成熟,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市场潜力大。上述七大文化聚集区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的占比约七成,不仅在文化体量上遥遥领先,而且发展各具特色。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上海聚焦上海文化产业“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的六个重点,以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广州致力于发展数字内容产业,重点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杭州数字内容产业占文化产业总规模的比重超过60%;长沙以广播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产业链发展十分迅速;武汉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南京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综合交通体系发达等优势,致力于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上述各地出台多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相关金融机构拓展重点区域文化市场提供了政策保障,有较好的文化产业客户基础和业务基础。

做好客群分层

文化产业金融服务要针对细分行业的客户特点及其需求制定综合服务方案。

为文化产业战略客户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形成战略客户合作的标杆示范效应。狠抓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精准发力,参与若干个引领性强、影响力大的亮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对于市场潜力大、综合贡献高、社会效益好的战略客户,综合运用高层营销、总分支三级联动以及外部联动等手段,深入分析客户需求,指导和协助相关分行共同制定“商行+投行”“表内+表外”“本币+外币”“公司+个金”“基础账务服务+资金保值增值”等综合化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并将服务延伸至其上下游全产业链,积极探索融资新模式,创新产品新组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为文化产业核心客户制定综合服务方案,形成核心客户合作的品牌扩大效应。整合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普惠金融、个人业务、账户服务、现金结算服务、资金保值增值、撮合业务和顾问业务等“投融顾信”综合服务,针对细分行业和客群特点,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组合,为核心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方案,并在核心客户中推广运用,打造品牌竞争力。

为文化产业基础客户制定套餐服务方案,形成基础客户合作的批量推广效应。基础客户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分支行层面,把文化金融服务延伸到产业链末端的广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重点推动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批量开发客群。与担保公司合作,推广运用“见保即贷”;与租赁公司合作,联合开展“融资租赁+债权”业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探讨在文化产业客户中开展保险保证贷款业务;与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合作,寻找市场认可度较高、变现能力较强的知识产权种类,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推广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同时,研究适合文化产业客户的线上业务模式,做大文化产业客户数量。

实行“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战略意义打好“决心战”,提高认识,激发营销活力。一方面,发挥先进经营机构的带头引领作用,组织有意愿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召开文化产业金融业务交流会,交流分享文化产业政策、行内外经典案例和创新产品,沟通解决文化金融业务营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业务的快速落地形成示范效应,增强经营机构办理文化产业金融业务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组织产品经理、客户经理和审批人员进行文化产业金融业务培训,统一思想,找准文化产业的业务方向,提高文化产业金融业务风险防控能力,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动文化金融业务发展。

第二步,集中优势兵力打好“突击战”,挖掘亮点,提升服务能力。确定融资金额较大或有特色、有亮点的重点目标客户或项目名单。集中总分行优势力量,联合相关专业部门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共同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匹配资源,满足客户全方位、多样化金融需求。并形成2—3套专属服务方案及典型案例,进行复制推广。

第三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打好“攻坚战”,做出特色,提升市场影响力。聚焦2—3个文化产业优势子行业及当地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优选30—50个与经营机构能级对等的客户和项目,联合相关专业部门,借助现有产品的组合搭配,打造重点子行业特色金融服务方案,提高市场影响力。

第四步,形成比较优势打好“阵地战”,做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以优质文化企业为阵地,延伸文化金融服务,服务全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优选100—200个风险可控、经济可行的客户和项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并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标准化产品,进行复制推广。

(作者系华夏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杨生恒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客户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23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