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三重维度

2023-06-28陈志伟

职教通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职

摘 要:在价值维度,从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践论”的三个核心取向阐释了德育共同体的实质内涵,端正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维度,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崇德强技”人才观发展、打造“匠心文化”德育特色品牌的三个时代课题对高职德育发展蓝图进行全新擘画,明确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逻辑;在实践维度,从消融德育主体利益壁垒、建立校企德育导师制体系、技术赋能德育模式创新发展的三个实践路径提供了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方案,为建设校企协同德育工作体系、推动高职德育创新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关键词: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价值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德育共同体‘五四四三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C1559);2021年度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协同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C2104)

作者简介:陈志伟,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政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4-0061-06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随后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也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高职院校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价值、现实、实践三个维度提出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为科学理解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内涵提供价值指南,为精准回应为什么要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提供现实依据,为科学探索怎样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提供实践指导。

一、以马克思主义铸牢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维度

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是对我国职业院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探索和科学化认识。正确理解德育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价值立场、价值导向,科学端正德育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把握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为科学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提供价值指南。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与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贯穿于唯物史观创立和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存在的“虚幻的共同体”形式,提出建立把人从被统配、被奴役和被忽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真正的共同体”[1]。他以劳动异化为视角,提出消除劳动异化实现理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确立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曾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在他看来“真正的共同体”本质上属于社会当中的人所体现出的人之为人的全部类本质。

校企德育共同体,是学校德育教师、管理者、企业德育导师、技术骨干等德育主体基于一致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为了达成共同的德育目标,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多维场域联动、多种媒介濡染的一种新型生命共同体。德育共同体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确了德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追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德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找到了德育思想引领发展的价值归宿。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立场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人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个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向繁发展的过程。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具有类、群体、个体等三种存在形式,相应地,人的发展也具有三个层次,即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群体的人的发展以及类的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844年,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论”的思想,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

德育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促进人的发展由被动转向主动,使人的发展成为一种自主、自由、自觉的发展,从而人的主体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一,从现实性的角度来看,德育共同体的发展推动了人的主动沟通与有效交往,人与社会的关系范围不断扩大。人的社会关系强调开放、合作、共赢,各德育主体、交往对象之间摆脱了社会地位、文化差异的狭隘局限性,形成了各领域、各层次的共融共生的社会关系。其二,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内核,始终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始终做到以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回归培养人的“大德”为归宿点。德育共同体正是在这一契合的价值自觉下强调彰显“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价值导向

在马克思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其他传统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更加重视实践过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他批判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指出很多哲学家对世界只是采取差异化方式进行解释,但对于世界并没有作出真正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重视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正是尝试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重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强调对于世界的改变。新时代,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实践论来指导德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用它来探寻一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德育共同体的构建,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实践观为指导,打破“强理论教学、轻实际体验”“有课堂、无实践”的传统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发展模式,让企业的德育资源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落地落实,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德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凸显德育实践在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改革创新发展中的实践伟力。

二、以“立德树人”引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实维度

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了应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高职德育需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崇德强技”人才观发展、打造“匠心文化”德育特色品牌三个时代课题中明确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逻辑,为精准回应为什么要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提供现实依据。

(一)时代之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鼓励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这为新时代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的时代特征要求职业德育更新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构建校企德育共同体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诉求。

高职院校从传统“重技轻德”的育人理念向“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转变,德育工作模式由传统“学校主导、一人为师”向“校企主导、人人为师”转变,校企通过共建德育人才培养模式、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师资队伍、德育实践平台,推动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的构建,郑重回应了在高职院校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时代命题。首先,是校企共建德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为满足企业对德技并修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就要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挖校企文化价值内核,共享企业德育资源,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企德育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德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德育目标与企业职业道德要求的精准对接。其次,是校企共建德育课程体系的需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校企德育共同体建设与发展中,应通过深挖校企“匠心文化”价值内涵、传承校企德育导师职业精神,校企联手共同开发德育课程,不断满足职业院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再次,是校企共建德育师资队伍的需要。师资队伍是德育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为适应新时代德育的发展要求,在校企德育共同体中,应通过校企双方交流、派遣、互访等方式,将教师送入企业、将企业德育导师送入学校,实现双方互学互长,打破教师与企业两张皮,推进实施校企德育师资“互访互认互评”机制,促进双方师资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最后,是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平台的需要。在校企德育共同体中,应通过在企业中以“溯源匠心——移动课堂”“大国工匠讲微课”“工匠先锋故事案例展播”等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平台,使德育实践教学更好地满足企业“德技并修”人才质量的要求。

(二)合理之道:推动“崇德强技”人才观发展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从近期利益出发,实施就业第一、技能优先的办学机制,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为了创造企业效益,企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岗位能力,“轻德重技”的人才观依然存在。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主要以专业理论课、技能实训课为主,道德素质课为辅。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天津市职业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双一流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研,发现在专业人才培養方案的课程数据中,德育课程的开课量不到专业课程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专业课程的占比高,而德育课、素养课的占比低。虽然全国双一流高职院校都在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稳步推进,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短期内在专业技能与德育素养的培养上很难找到平衡点,在利用德育反哺技能教育、德育融入专业课程等方面尚显不足。传统守旧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学生德育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需求的道德自觉,使得短期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不明显。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职业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强调“做中学”,具有落实立德树人的先天优势。打造校企德育共同体,有助于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推动校企共建德育人才培养模式、共设德育课程体系、共建德育师资队伍、共创德育实践平台、优化校企德育育人机制,由传统的“重技轻德”人才发展观向新型的“崇德强技”人才发展观转变,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模式发展创新,最终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三)有力之举:打造“匠心文化”德育特色品牌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以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回应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需呢?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打造“匠心文化”德育特色品牌,精准解答了这一时代命题。通过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探寻校企“匠心文化”价值内核,以“匠心文化”为主线共建校企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为高职院校德育特色发展之路提供新做法、新亮点。“匠心文化”是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工匠创物、工匠手作的统一体。通过深挖校企“匠心文化”价值内核,借助学校与企业“匠心文化”资源能推动学校德育的特色化发展。“匠心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基因”。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价值创造,尚巧求新、执着专注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和尽美至善、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3],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高度契合。以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为契机,借助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可以深挖校企“匠心文化”中“匠心”“匠道”“匠技”的特色价值和时代意蕴。其中,“怀匠心”是校企共建德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铸匠魂”是校企共建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抓手,“守匠情”是校企共建德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环节,“践匠行”是校企共建德育教育基地的实践平台。以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建设为引领,通过“匠心文化”浸润,以“匠心文化”为主线,把“匠心文化”融入高职德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校企德育共同体的构建中打造以“匠心文化”为特色的新时代高职校企德育人才培养融通机制,能够铸就高职德育特色品牌,绘制立德树人新的发展蓝图。

三、“协同德育”植根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指出,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认识的最终归宿。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德育实践创新,本文从消融德育主体利益壁垒、建立校企德育导师制体系、技术赋能德育模式创新发展三个层面提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为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提供实践指导。

(一)德育主体利益壁垒消融: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基石

马克思1844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一切社会活动,“个人利益”的满足要以整个社会作为价值基础,既要保证“社会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利益”,也要保证在“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共同体的利益而忽视个人的利益。如何充分调动个人在德育共同体构建中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多元德育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消除主体间的利益壁垒,在和谐、互利、共赢的关系中形成德育共同体的合力,就成为了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根本问题。

首先,要有“共同善”的道德信仰。托马斯·希尔·格林认为,道德理想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至善不是某个人独享的,它是人们共同享有的,其在本质上就是“共同善”[4]。为了拯救游离于单一德育主体之外的多元德育主体,引导校企多元德育主体间的共同价值追求,激发德育主体间的协同联动力,必须在校企多元德育主体间树立“共同善”的道德信仰。然而,当今社会价值多元,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换和契约,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淡漠了人们主动参与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各德育主体“利己性”价值观与德育共同体追求的“利他性”价值观之间存在价值矛盾与利益冲突。托马斯·希尔·格林指出,功利主义阻碍了人的道德发展,它“会排斥企望个人的高洁和努力寻求自己本身的美德的可能性”[4]。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双方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职业发展的德技双能人才,且学校要率先走在前列,做到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德育主体要以超越自我利益的方式更关心德育人才培育的提质创优,关注职业院校德育人才发展的模式创新;要超越个体价值追求对“利他性”的道德扩张,更多地有对校企德育发展的“利他性”公共性事务中公共价值的认同与诉求;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德育建设和管理中来,催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要有“共同善”为导向的道德信仰,形成价值认同的道德情感共同体。

其次,构建价值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在校企协同过程中,要寻求各德育主体的利益共生点,弥合各德育主体间的独立状态,加大行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多向对话。结合德育主体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应实施针对性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调动个人利益的积极性,寻求各德育主体间的利益平衡点和价值共同点。要让德育主体参与进来,找到个人利益与德育共同体利益的契合点,实现利益的调试性改变、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打通个人与德育共同体间的利益通道,从而打破利益壁垒,推动德育共同体利益的实现,互利共享、互通共赢,形成校企德育利益共同体,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校企德育导师制体系构建: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内核

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内核,要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理论灌输为主渠道、以学校德育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发展。在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中,校企双方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只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挖掘、整合校企德育资源,建立以企业德育导师牵头的校企德育导师制育人体系,才能进一步推动高职德育实践创新发展。在校企德育共同体建设中,应聘用劳动模范、“德艺双馨”骨干等担任校企德育导师,建立涵盖校企德育导师制教学目标、德育导师制师资队伍、德育导師制实践基地的校企德育导师制育人体系[5]。首先,校企共建德育导师制教学目标。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迫切需求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员工,实现校企“协同德育”,凸显校企德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优势。基于校企德育目标的共融性,学校应把培养过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遴选数名校企德育导师,根据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共同商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优化利用校企德育资源,让高职德育在校企德育导师制教学目标的牵引下实现新时代高职德育的理性回归。其次,校企共建德育导师制移动课堂。要以企业德育导师为牵引,深挖“匠心文化”价值内核,突出校企“匠心文化”在高职德育课程中的“特色”定位,探寻“匠心文化”在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特色”功效,实现高职德育课程与“匠心文化”价值内核的完美契合。要把德育课堂搬到企业、车间,打造校企德育导师制移动课堂,做到课堂内容生动、特色鲜明、亲和力强。要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分众式教学,构建校企协同特色化“移动”德育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发展,突出德育成效。最后,校企共建德育导师制实践基地。应凭借构建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实践平台,由企业德育导师牵头,遴选德育资源丰富的企业,挖掘企业德育基地的育人价值,建立校企德育实践基地,对企业德育实践基地进行定期评估检核,使企业德育实践基地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6]。

(三)技术赋能德育模式创新发展: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良器

新时代,技术赋能作为德育模式发展创新的新引擎,能使传统分散的德育主体通过网络实现组织化、集体化,为推动校企德育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优势。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运用破除了德育主体边界,使校企德育主体交流更加快捷、实践更加高效。通过创新网络技术平台推进“智辅德育”,可以进一步推进校企德育创新发展,深化校企“协同德育”,推动校企“协同德育”成效。基于德育客体的过程维度,可运用数字化智能技术获取信息,对德育客体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较为精准的群体画像,让校企德育主体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德育议题。要全面推进德育创新发展的信息公开、数据公开,打破信息“寡头定律”,提高德育客体对德育创新发展的知晓率和信息的使用效度,通过技术赋能助推校企德育共同体良性运行。如2021 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成功上线“校企智辅德育发展”平台,开设校企“线上德育”微课堂、互动答疑、数据调研等13个模块,成为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校企德育平台建设,借助校企线上“移动德育”课堂,因地制宜拓展校企德育创新形式,可以优化校企德育实践模式,助力其寻求到符合校企德育主体意愿的“最大公约数”[7]。基于此,技术赋能将有效推进“数字化德育”,使校企“协同德育”工作更加开放便捷、智能高效,为推动校企德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200.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曹胜强.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4):34-40.

[4]徐大同.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26-127.

[5]王忠昌,李晓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体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41):68-73.

[6]吕成祯,任少波.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41-46.

[7]张蕴.高校德育生态共同体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5):150-155.

[责任编辑    曹   稳]

Research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nterprise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CHEN Zhiwei

Abstract: In the value dimens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from three core orientations of inheriting Marxist's "Community" thought,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ory and "On Practice", and corr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structing school-enterprise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reality dimension, it draws a brand-new 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ree issues of the times, such as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concept of "upholding morality and improving skills", and c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brand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ingenuity culture", and clarifies the realistic logic of constructing school-enterprise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e, it provides a practical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from three practical paths: removing the interest barriers of moral education subjects, establishing the tutorial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mor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ng the technical empowerment of moral education mode, which provides a guide for construc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value dimension; realisty dimension; practice dimension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高职英语发展史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