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拨尽四弦悲

2023-06-27马怡然汪岷

艺术大观 2023年13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情感表现音乐风格

马怡然 汪岷

摘要:琵琶协奏曲《祝福》创作于1980年,是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以文学家鲁迅的小说《祝福》为背景创作的一首具有陕西秦腔特色的乐曲。该乐曲以过年的喜庆氛围与祥林嫂的悲惨身世作对比,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于当时女性的压迫和不公。乐曲中大量运用琵琶的推、拉、吟、揉等演奏技法,情感表达细腻,整体呈现悲伤的基调,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琵琶协奏曲。

关键词:琵琶协奏曲;音乐风格;演奏技法;情感表现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3-00-03

琵琶协奏曲《祝福》以鲁迅的同名小说《祝福》为依托进行创作,将耳熟能详的文学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虽名为“祝福”,实际上描写的却是祥林嫂悲惨无常的身世,作者以过年喜庆的鞭炮声和祝福声与祥林嫂的雪夜惨死作对比,对封建礼教长期以来对人们的压迫进行了抨击。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根据这部文学作品创作了琵琶协奏曲《祝福》,用音乐的形式将小说内容以及个人感受充分展现出来,刻画出祥林嫂这一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在创作中,作曲家不仅忠实于小说原作,还在乐曲中注入了鲜明的个人思想,使得这首音乐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作曲家使用秦腔《祭灵》中的音乐素材作为乐曲的主题,呈现出浓郁的陕西音乐风格,渲染了乐曲愤懑、悲凉的情绪,使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更为生动立体。为了表现过年喜庆的“祝福”氛围和祥林嫂的悲惨身世,乐曲中使用了欢快和悲伤两种不同的音乐素材,用欢庆和热闹反衬出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

该乐曲的体裁为协奏曲,包括引子和三个乐章,是再现性复三部曲式,其结构庞大,能够揭示复杂深刻且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内容。作为一首协奏曲,《祝福》由琵琶和钢琴两种乐器协同演奏,二者在乐曲的演绎上平分秋色、互为衬托,共同叙述故事内容,展现乐曲情感。作曲家在依赖西方曲式结构、和声语言、配器技法的同时,将东方的文学形象与西方音乐体裁相结合,选用中国民族乐器来展现中国的故事,使得乐曲整体具有本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也凸显出中西音乐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该乐曲对于琵琶演奏技法的选用也十分讲究,大量运用琵琶的轮指、扫弦和揉弦技法,用琵琶特有的音色来表现祥林嫂这一女性形象,自然又贴切。琵琶协奏曲《祝福》情感表现丰富且细腻,喜悦、悲伤和愤怒等不同情绪贯穿在整首作品中,同时作曲家注重相同的技法在乐曲中的变化处理,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展现了作品中复杂且多变的情绪,塑造出不同性格的音乐形象,具有阴晴明暗的情感色彩[1]。

一、引子

乐曲的引子部分较为精练,音乐中充斥着紧张感,运用了弹挑、扫拂和滚奏等演奏技法,将雪夜的凄凉以及祥林嫂哀伤的情绪充分展现出来。这部分在音域上跨度大,音响极不和谐,情感的起伏十分强烈,音乐表现充满张力,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让听者仿佛置身于风雪漫天的寒冬,感受到空气中的凄冷与寂寥[2]。

音乐的第一小节由钢琴进入,以强力的颤音作为乐曲的开始,第二小节琵琶声部从后半拍进入,演奏三个强有力的单音,这三个音都处在高音区且采用臂拨的弹奏手法,声音坚实有力,表现出悲愤的音乐情绪。三个单弹之后又衔接了两拍半弱渐强的扫拂滚奏,与钢琴声部的颤音相配合,营造雷声滚滚的音响效果,同样的音型連续演奏了三次,拉开了乐曲的序幕。紧接着出现多组连续下行的十六分音符,使用扫弦和弹挑的演奏技法,着重强调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声音干脆响亮,同时演奏速度由慢渐快,用不和谐的音响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感,音乐情绪逐渐走向激烈,仿佛是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发出的呐喊。接着一个冗长的呼吸后演奏一组连续向上的十八连音,同时音乐在速度上做变化处理,演奏时第一个音先缓缓弹出,之后弹挑速度逐渐变快,力度也逐渐增强,音乐情绪由平静走向激烈。最后的和弦是琵琶的扫弦和钢琴同时奏出,力度达到最强,与此同时音的高度也从开始的低音“la”到达了高音“re”,将悲愤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此时乐曲悲伤的基调已经奠定,为后面音乐的发展做铺垫[3]。

二、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在乐曲的第一乐章出现,是对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刻画,主要使用琵琶的轮指、揉弦和推拉弦来展现这位勤劳能干却被悲惨命运围绕的女性,整体音乐情绪柔和中又掺杂着淡淡的忧伤,讲述了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祥林嫂在受到封建压迫和不公待遇后逐渐变为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第一乐章以行板开始,速度适中,像叙事一般娓娓道来。主题旋律借鉴了秦腔《祭灵》的音乐素材,使用秦腔音乐“苦音”的音阶调式,展现悲伤、哀怨而又愤懑的音乐情绪。主题一开始是一个用分弦演奏的附点音符,之后紧跟的轮指颗粒感清晰,音色明亮润泽,音乐具有推动感。接着第24小节第二拍左手手指向外拉弦到“fa”音后又滑回到“mi”,这里的fa音演奏时采用比fa音稍高又比升fa音稍低的↑fa音,此处特性音的使用有着独具特色的陕西音乐风格,而琵琶的推、拉、吟、揉等技巧的运用正是琵琶实现行腔作韵的重要手段,能够表现陕西音乐独有的韵味。特性音的呈现需要演奏者对音高精确把握,迅速将弦拉到准确的位置,将乐曲如泣如诉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为陕西音乐风格的展现增加了律动感和声腔化,使得音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更能够丰富音乐的情感表现。之后紧接的长音“do”处理成中音“la”到高音“do”的三度滑音,两拍的轮指力度由弱到强,同时左手食指揉弦,展现内心的忧愁。揉弦的演奏波幅均衡,节奏舒缓,与右手的轮指相配合具有歌唱性,使得乐曲韵律十足,演奏出色调暗淡、音律婉转同时又掺杂着凄苦哀怨的曲调。这组音型接连用了三次后才引出之后的音乐主题,表现一种想说却无从开口的感觉,如此委婉、有倾诉感的旋律为我们展现出一位柔美的女性形象。在这一乐段里多使用长轮,速度为中速,右手轮指颗粒感清晰,好似祥林嫂在慢慢叙述她的悲伤往事,引人叹息。主人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随着乐曲主题的出现开始鲜明起来[4]。

乐曲从第61小节开始进入自由的节奏,情绪转换,乐曲速度变快。琵琶声部由后半拍强奏进入,连续的四组三连音双弹快速均匀,右手指甲触弦有阻力感,同时也充满弹性,将两根弦合为一音,声音干脆有力,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之后衔接四根弦的扫拂滚使得音响更加厚重,在琵琶扫弦的同时钢琴进入,力度达到最强,音乐情绪更加激动。作曲家在此处运用了密集的音符和大量的重音,制造出戛玉鸣金的音响效果,激烈的情感再次迸发出来。后面的85小节到92小节琵琶声部是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此刻钢琴声部作为陪衬,用极少的单音衬托出琵琶声部。第一个和弦由钢琴和琵琶同时演奏,琵琶扫弦力度强且声音干脆,奏完第一个和弦之后,后面连续的多个“mi”音都使用二弦空弦且弱奏,和开头的强音和弦有着极大的反差,注重强与弱的对比。弱奏时右手弹挑将颗粒感弱化,用滚奏的技法演奏,使空弦“mi”具有朦胧感,更好衬托出一弦的强音。这一段主要展现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悲惨故事,婆婆逼她改嫁,唯一的儿子被狼叼走,自己也被雇主家视为不祥之人,面对生活的不堪祥林嫂表现出的是不甘和抗争。音乐高亢激烈给人以紧迫感,使听者好似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祥林嫂所遭受的所有苦难[5]。

三、第二乐章

乐曲在第二乐章进入了快板,这一段主要描绘的是过春节时热闹的气氛,展现劳动人民欢欢喜喜准备年货、互道祝福的场景。音乐欢快明亮,与先前悲伤的主部主题形成反差,然而周围人喜悦的氛围越浓厚越能反衬出祥林嫂的处境凄凉。一开始是钢琴的独奏部分,先由钢琴声部把欢快的音乐动机展示出来,之后琵琶加入,与钢琴声部交替演奏。乐谱中多次使用了大跳音程和八度音程,音乐具有起伏感,旋律线呈波浪形,像是庆祝春节时跳的秧歌舞蹈,欢脱活跃。该乐段乐思陈述清晰,节奏欢快而又灵动,旋律质朴无华、洒脱大方,摭分夹扫的演奏技法使得乐曲轻松愉悦,为音乐的表现增添色彩。作曲家以音乐的内容和演奏效果作为出发点,在演奏技法上精心安排、巧妙设计,丰富乐曲本身的同时又能够体现出作品所表达的情绪。之后的179小节到188小节是钢琴声部的独奏,旋律优美流畅,在高音区轻快流动,这是乐曲中少有的柔美旋律,展现主人公祥林嫂内心的温暖细腻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2小节音乐情绪急转直下,与先前的喜悦与柔美作对比。这里的音符比较密集,全都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音符的走向呈波浪状,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两个连续的八分音符扫弦后接两组十六分音符的弹挑,扫弦坚毅有力,达到四弦如一声的效果,与钢琴重音的配合更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之后连续四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弹挑在往高音区走的过程中做渐强处理,让听者感受到情绪的激烈,接着三个连着的扫弦像是祥林嫂在思想上的反抗,将乐曲情绪推向高潮,表现出祥林嫂面对生活一次次的打击无计可施的急切心情。最后四拍的长轮又使音乐渐渐回归平静,面对周围人的嘲讽纵有万般委屈,也难以改变现实,她终归冲不出这封建的牢笼。紧接着缓慢的滑弦使情绪平静下来,推拉弦所产生的滑音对音乐曲调起到润色的作用,配合轮指使乐曲婉转动人,仿佛拉起了祥林嫂的回忆。音乐情绪舒展柔和,以两小节一个乐汇推动着情绪的发展,祥林嫂透过朦胧的泪雾似乎看到了她死去的儿子和丈夫,在委婉的旋律中展现出祥林嫂曾经幸福快乐的画面。

从第332小节开始是整首乐曲的华彩段落,采用了长篇幅的琵琶独奏,整段的节奏由演奏者自由把握。乐段的一开始就用很强的力度演奏,四根弦的轮指后紧接了一个有力的拂弦,仿佛是一声惊雷,愤斥世间的不公,之后轮指逐渐加快转变成急速的扫拂最终停留在一个轮拂上,出音明亮坚实,“四弦一声如裂帛”,使闻者震惊。乐段中的连续扫弦也展现出乐曲的强大气势,这几个扫弦在力度和速度上不完全统一,而是充满了变化。随着音符的下行,扫弦的力度逐渐减弱,上行时则增强,扫弦的速度也随之由慢渐快,最后干脆利落地结束到急速的双弦轮上。华彩乐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一种悲伤而又愤怒的情绪,自由的节奏和强有力的连续扫弦像是祥林嫂对身世不公的呐喊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奠定了祥林嫂最终惨死的结局,同时也表达出作曲家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

四、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再现部分,将前两乐章的音乐材料进行了融合。開头乐句再现了引子部分的旋律,将激烈的情绪重新展现,之后琵琶声部休止,钢琴声部独自演奏散板。此处连续出现三次突强后弱的颤音,速度较为自由,波浪式推动,表现祥林嫂内心的暗波涌动,为主人公愁和恨的迸发埋下伏笔[6]。

第380小节到第387小节是一串以四小节为一组的模进,在演奏中重点强调每组的第一个音,随着向高音的不断模进,音乐情绪也不断上涨,之后连接的六个扫轮音高逐渐攀升,声音坚实有力,将音乐推向高潮。突然演奏速度变慢,停在了高音区的升“do”音,音乐产生戛然而止的效果,紧接一个十五度的大跳音程,使乐曲呈现出一种紧张感,随着两组六连音的不断上行渐强,戏剧冲突出现,祥林嫂的气息随之消散。随后八小节的连续扫拂像是悲痛的呐喊,增加了音响的厚重感,在力度的处理上也不断转换,音符上行时右手扫拂力度加强,音符下行时力度逐渐减弱,音乐充满张力,祥林嫂最终带着“人死后是否会下地狱”的疑问离开了人世。

乐曲的最后一段回归主部主题,但音区比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低了一个八度,音乐更为低沉。右手用了摇指技法代替轮指演奏长音,其音色较为特殊,相比于轮指更为深沉敦厚,均匀的摇指由点连成线,将故事娓娓道来,追忆祥林嫂所历经的所有苦难。乐曲渐慢渐弱结束在长音上,让听者的思绪慢慢飘远,引起听众无限的遐想。作曲家用音乐告诉世人,小说作品中被嘲讽被嫌弃的祥林嫂并没有做错,错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周围人的冷漠,这是时代的悲哀[7]。

琵琶协奏曲《祝福》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刻画,力图描绘封建社会劳苦人民的生活情景,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力量。作曲家通过节奏、旋律和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乐曲丰富的情感,并根据不同演奏技法所产生的不同音色进行创作,用很大篇章的长轮来表现如泣如诉的音乐情绪;用强有力的扫弦表达对封建旧社会愤懑不公的情感;用轻快的分弦展现轻松愉快的心境。同时也注重左手吟揉技法的运用,缓慢均衡的揉弦可以起到润色音乐的作用,而快速不平衡的吟弦则能够表现不安、局促的心情。乐曲的旋律时而优美柔和,时而高亢激烈,作曲家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抒发,将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描绘得淋漓尽致,整体呈现出一种悲愤的基调,着力表现出“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的凄苦情景。该乐曲借鉴中国化的素材和中国式的审美标准,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鲜明的艺术魅力。作曲家在弘扬传统文化、保留我们原有音乐风格特色的同时,又体现出音乐的广博性和包容度,为我国民族风格琵琶协奏曲的出现开创先河,发掘出现代琵琶演奏艺术的丰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棣华.陕西风格音乐琵琶演奏技法的浅析[J].音乐天地,1996(06):27.

[2]赵一瑾.翰墨点点诉不尽,琵琶声声泣断肠——简析琵琶协奏曲《祝福》的音乐表现[J].黄河之声,2011(11):22-23.

[3]张惠熙.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琵琶协奏曲美学探微[J].内蒙古艺术,2013(01):14-16.

[4]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谱(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6]蒋傲霜.论琵琶协奏曲《祝福》的创作与演奏技巧[D].陕西师范大学,2017.

[7]杨婷婷.琵琶演奏艺术中的音色[J].艺术教育,2012(12):85+94.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情感表现音乐风格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