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艺术的本质及审美特征
2023-06-27温小云
温小云
摘 要:音乐审美作为整体音乐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可以通过创造、表演和倾听三种交流形式来传递音乐之美,发掘音乐艺术中涵盖的情感与态度。音乐通过激发想象、形成共鸣,来引导人们敞开心扉,表达感情。而音乐中的审美,恰恰体现了音乐内容的完整性,当懂得欣赏和理解的听众给予认可和回馈,创造和表演音乐才得以被赋予意义。因此,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探讨了音乐艺术如何通过创作者、表演者和听眾三个审美主体的诠释,不断升华其艺术表现;还描绘了在乐器的加持和时间的沉淀作用下,音乐所传递出的更丰富的情感内涵;结合其包容性、唯美的韵律和穿透时间空间的强大力量,全方位地展现了音乐艺术之美。最后,分析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强化音乐审美和音乐对家国民族和人类文明传承起到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情感共鸣;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5-000-03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艺术门类中最纯粹的代表,被称为皇冠艺术。音乐诉诸听觉、却激活五感、直达心灵,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对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灵魂震撼。而丰富的音乐体验和较高的音乐素养,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高贵的品格、塑造仁厚的人格,对构建自由、和谐、包容的人类文明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具有听觉意向的连串音符。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连接创作者、表演者和听众内心的画面感和共鸣。不同的艺术形式,也会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例如,文学上以字、词、句来诠释意象;绘画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体现内心想法;而舞者则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感情和态度。人的声带和乐器都可以服务于音乐,创造出极具审美意境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打发时间,更是为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与音乐的交流,可以帮助人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审美,以更敏锐的洞察力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与其形态是分不开的。而音乐的表现形式,就是创作者、表演者和聆听者的共同创造和解读,赋予音乐生命和含义。同时,不同的乐器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一)音乐是创作者表达自己的工具
一个音乐作品,通常会反映出创作者的情绪和意境,又或者是作者对音乐的态度、对情感的记录。作者会借助人声、乐器声和歌词,表述内心细腻的情感,将那些不能平铺直叙的情感和画面,通过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具象化呈现。音乐的感染力可以向倾听者生动描绘出画面感,使作者的情感呼之欲出。与倾听者形成情感共鸣,启发倾听者联想,使音乐富有更活跃的表现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每每音乐响起,就会形成特定的符号、勾起听众心底的某些回忆。
(二)表演者赋予音乐二次生命
在2021年,凤凰传奇在某音乐综艺上翻唱了一首网络歌曲《海底》,歌曲在节目中大受争议,却在现实中广受好评。不久后歌曲的原唱也站出来为凤凰传奇发声,也让人们更加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这首歌原本是为抑郁症人群发声,悲怆的歌词和荒凉的语调,是为了向人们展现抑郁症患者内心世界的凌乱与无助。但经过填词者唐恬和编曲者柒玖的适度调整,配上凤凰传奇两位歌手的浑厚有力的嗓音,将歌曲重新定义。
如果原曲是苦苦挣扎中的倾诉和求救,改编后的《海底》则是一种回应和救赎,好像在告诉所有饱受痛苦折磨的人,我不想轻易评价你的痛苦,我认同你的全部感受,但请你相信我,这世界远没有那么糟糕[1]。“明天天气不错,把手给我,我们一起去看看”,巧妙的调整瞬间让歌曲充满力量和希望,甚至有很多网友评论,原唱让人听完想要大哭一场,感激那种被人懂的共鸣,而翻唱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让人大哭之后心中温暖,释放了压力。
这恰恰体现了表演者对音乐、对创作者和对听众的意义。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可以给音乐本身创造更多的可能,可以给创作者反馈一种新的解读,激发作者更多的创作灵感。同时还为听众带来了不同的听觉感受和情感表达,让听众感受到每一次演奏背后传递的情绪和指引。这也正是音乐表演的魅力和意义所在,表演者自身也会因为作品的呈现,发现更多的可能,找到坚持音乐的理由和动力。
(三)不同心境下对音乐艺术的解读不同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20世纪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神话动画电影《宝莲灯》,其中的片尾曲《爱就一个字》,也火遍了大街小巷。童年时期因为动画的缘故,我们将这首歌理解成母子分别的伤感和力排众难誓要骨肉团聚的坚定。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重新将这首歌拉回大众视野,成年后再听原唱,才明白原曲所表达的,是喧嚣都市里年轻人的孤单和爱而不得的失落。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听众在不同的年龄、境遇下,鉴赏音乐作品时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在很多音乐平台和软件的评论区中,都有很多听众的留言。不管是大众音乐、戏曲还是纯音乐,都能看到很多见解各异的评价,这些评价也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去反复品味同一个作品,挖掘全新的听觉体验。
(四)乐器和演奏技巧重塑了音乐的风格
不同的乐器呈现出的音色有明显的差异,加上其发声机制的不同,乐器与空气恰到好处的摩擦形成了乐器的韵。例如,听到笛声、箫声,就能想到武侠剧;听到琵琶、古筝,脑海中就有江南烟雨和苏州园林的画面;而听葫芦丝就想到云南的孔雀;听马头琴就想到草原。乐器的特色不仅决定了音乐的风格,还可以成为民族和地域的标志性符号,带动各类特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我国钢琴表演艺术家、中国音乐喜剧创始人侯乐天,曾经表演过经典的《音乐喜剧》对,比中日音乐的区别。通过将大调切换成小调小二度,将经典曲目《浏阳河》和儿歌《一分钱》改编成充满日式传统音乐的风格。这样的改编,使两段音乐呈现出音色尖锐、极具穿透性等特点,也就是中国听众口中的阴森、诡异感。可见,即便用同一种乐器,改变了演奏上的技法,也会使音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2]。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在整个艺术领域极富特色,虽然专业的艺术创造者、表演者和品鉴者都在音乐领域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但这并不影响没有任何特长和专业水准的人,也有权喜爱音乐,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情感。但如果能认清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也势必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新鲜体验。
(一)审美特征的内涵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中,有强烈的抒发感情的需求和体现。主要表现在通过叙事营造画面感抒发情感,以及二次创作传统民谣等表现形式。再現和表现都是音乐的专场,比如传统民乐唢呐、二胡,因为音调较高,可以模仿出各种鸟类的声音,呈现出《百鸟朝凤》的伟大作品。同时,无论是填词音乐还是纯音乐,都不只专注于音乐的变化和旋律,而希望通过这些技巧和表达,将内在的情感体验进行传达、再现。
其实在绘画、戏剧和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强烈的情感表达,甚至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的画面感和叙事性更加强烈。但音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虽然不能像绘画和戏剧等再现性艺术可以直接重现场景,甚至音乐自身在没有媒介的状态下,都不能产生和传播,但丝毫没有阻碍其特有的力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变化,传达人的情绪状态并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它表达情感的媒介不在形,而在意,意境的呈现可以直击人的心灵。
就像有人说,听到好的草原音乐,闭上眼睛,好像已经置身草原。我们可以听到风声,看见草上的露珠,闻到草原清新的气味。这种冲破五感的意境,远比单一的视觉冲突要更有力量,更容易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就是情感本身。情感和情绪,本来是不可触摸、不可名状的,却因为音乐的加持,让情感变得有形、具象化[3]。
画面和文字是具象的,但也是局限的。看一幅画、读一本书,人们的想象力是有限的,永远被框在绘画和文字艺术所设定的框架内。而无形的音乐激发出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同样的旋律能为人呈现不同的画面,有人看山,有人听水,有人探索星辰大海,也有人关注一餐一饭。即便是嵌入了文字的歌词,也带有包容性和发散性,不同的人听到,也能回味起各自的经历和体验。音乐艺术的审美重点,就是学会品味情感和故事,再传达出自己的故事。其包容性和引导性,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音乐领域追求的信、达、雅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音乐没有固定的形态,却可以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传递。似乎从胎教开始,人类就注重节奏和旋律上的互动。妈妈会关注宝宝的胎动和心跳节奏,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母亲与孩子之间最早的牵绊和互动。当宝宝出生后,也会为其购置拨浪鼓、摇铃等声音玩具,以此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乐感。人类对音乐的向往,似乎已经融进血液,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
音乐艺术的节奏,是由强弱有变、长短交替的音符经过组合和重复而组成的。如果说心跳代表着人的生命,那节奏就是音乐的心跳。强烈的节奏代表生命力的鲜活,舒缓的节奏展示着生命的柔软。节奏的贯穿形成乐音乐的韵律,就像鲜活的生命有着均匀起伏的生命线一样。
(三)音乐艺术具有过程性和流动性
音乐的生命是永恒的,同样也是时间的见证者。日前,有音乐领域的爱好者整理了多首日本古典音乐,如《故宫的记忆》《伽罗》等。音乐响起,人们脑海中就呈现出唯美的敦煌壁画和宏伟的万里长城。多国网友都曾评价:“这听起来很像中国的曲子”。而后也确实被多方学者证明,这些曲子确实改编自故宫中收藏的中国古代的曲谱。
即便那个时代的人已经不复存在,而我们这代人从未有机会翻阅古代的乐谱。但只要音乐响起,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因此也有不少人表示,听到这几首音乐,就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音乐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作为历史的穿梭者,以己之身充当媒介,让当代中国人与素未谋面的祖先实现了跨越千百年的沟通和交流。
(四)提高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首先,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是鉴赏音乐艺术的第一步。其次,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感受表象背后的情感与画面。在我国古代,就有曲高和寡的说法。表象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曲调高深,就鲜少有人能跟你一样完成演唱。深层含义是,审美如果缺乏了大众化,就会因为无人回应而感到孤单。
当今社会鼓励音乐艺术追求差异性和小众性,但曲高和寡依然可以侧面体现审美和鉴赏能力之间的关系。大众音乐追求的是更多人的共鸣,而小众音乐则是为了找到一小部分同频的“同道中人”[4]。无论是哪一种音乐艺术,都应该被认可和尊重,但只有不断提升品鉴能力,才能领略更多的音乐之美。同样,音乐创作者也可以考虑不断拓宽自身的技能边界,掌握多种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在追求自我和探索自身更多可能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一般来说,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分为时感性层面、理性技术层面和集二者之所长,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型审美。想要提升自身的鉴赏水平,应该从两个层面齐头并进地提升。逐个接触各个类型的音乐,古典的、现代的、活泼的、悠扬的;了解不同风格所用的乐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等;了解经典曲目的创作过程、优秀作者的生平和其音乐风格的关系;尝试学习一种乐器,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艺,都可以帮助音乐艺术爱好者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鉴赏能力。当具备了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时,再回顾最初关注音乐的初衷,重新品味曾经喜欢的音乐作品,还能再次获得新的感悟和更高级的感官体验。
音乐艺术是人生命灵魂的花朵,是文明更迭的历史见证,更是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在战争年代,音乐艺术可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在和平年代,音乐会关注人内心隐秘的小角落,给人以慰藉和幸福感。艺术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伟大民族的歌颂,是人类求真、向善、乐美的精神体现。
《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的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意在指引其学生注重个人修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全面广泛的技能,以诗歌礼乐陶冶情操,从而启迪心智、约束行为、树立人格。这样才能俯仰天地,无愧于心[5]。这也符合当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未成年人教育中,教孩子们学唱《中华孝道》和一系列引导孩子正直善良观念的儿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除了给人们带来内心世界的富足,还起到教育引导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音乐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美的理解,这种美学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精神和情感体验。音乐可以让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通过赏析和品鉴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艺术中体会到精神愉悦,然后融入和渗透现实生活,不断提高全人类的审美能力,使音乐艺术的创作者、演奏者和聆听者之间产生更强的情感连接,为所有艺术参与者提供更多的灵感,使全人类提升幸福感,形成实现美好生活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玲.浅析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的挖掘与传承[J].音乐时空,2020(15):183-185.
[2]张立秀,崔玮.浅谈现代音乐的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2021(04):65-66.
[3]刘纪敏.浅析音乐艺术特殊审美视域的理论与实践[J].音乐生活,2022(03):89-91.
[4]黄山.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在音乐剧作品中的解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2(04):83-85.
[5]李晓菲.论情感元素在音乐艺术表演中的有效运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2,20(0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