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中的设计和应用

2023-06-27熊晓昙

东方收藏 2023年4期
关键词:陈列展览保护意识文化遗产

摘要:文章根据国内外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究如何基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设计应用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活动,以期激发不同年龄段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认同感。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

在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门提出“免费开放”优惠政策之后,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进行参观,提高了自身的公共文化职能,展现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理念提出后,各地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有效的展览形式和教育内容。其中,分龄段设计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的参观需求,进而结合人类的思维发展特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中的设计和应用。

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概述分析

(一)概述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汇聚了56个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明确认识到,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复杂严峻[1]。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建设步伐,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而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被看作是实施文物保护行为之前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始终秉持的一种观念和思想方式。

(二)范围

从本质上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2]。其中,前者是指具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比如壁画、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图书资料、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后者则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社会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或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比如民俗礼仪、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手工技能等。

二、国内外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设计分析

(一)欧美国家

由于欧美国家具有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所以在组织开展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时,他们十分关注分龄段设计表现出的教育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儿童早教问题,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教育机构,积极推广儿童教育活动,不仅能满足不同阶段儿童的成长学习需求,还可展现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

19世纪末,安娜·比林斯·盖洛普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其实际陈列展览活动主要以儿童活动为主。发展至今,美国已经拥有了上百家儿童博物馆。同时在欧洲,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布鲁塞尔儿童博物馆于1978年在比利时诞生,随后欧洲的儿童博物馆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设立儿童学习活动专区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根据儿童年龄设计不同的陈列展览内容,提供多种展览方式和体验活动,为儿童提供自我创作的有效场所。比如瑞典流动展览馆和瑞典国立历史博物馆在2011年共同策划了一场以时光穿梭之旅为主题的儿童展览活动,邀请7名8到11岁的儿童参与展览策划,工作人员听取并采纳了多项儿童建议,使展览内容和陈列方式更符合儿童的参观兴趣和学习需求,而参与此次策划的儿童们也加深了对于陈列展览的记忆[3]。在整体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育工作坊”,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儿童共同参与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后,主办方根据测试结果表现出的能力差异,将本次参观的儿童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6到8岁的儿童,另一组是9到12岁的儿童,而后设立两个不同的教育项目,全面落实预先制定的教育工作目标。这种陈列展览模式,既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能力差异,又针对差异制定了适宜的教育项目,因而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中国博物馆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设计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实施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目前只有十几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开设有少年儿童体验活动,几家博物馆设计推广了分龄段陈列展览体验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儿童博物馆[4]。上海儿童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儿童为主体的博物馆,其内部结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现了童真童趣的设计理念;外部在积木玩具概念的影响下,选择了多种几何形态构成,整体陈列展览设计分为主题展览区、科学展览区、儿童阅读区域、互动探索区域四个区域。此外,南越王博物馆为3到8岁的儿童创设了教育学习专区,比如南越滋味台、南越故事屋、瑰宝大考验等,既能让儿童和家长共同阅读文化书籍,又能根据提供的活动素材完成学习训练,使儿童在产生学习探索兴趣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开发水平[5]。

三、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的建议分析

(一)儿童群体

目前我国以儿童为主体的博物馆數量较少,但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提升,各大综合性博物馆纷纷建立未成年人展教专区,在学习借鉴国外儿童博物馆丰富经验的同时积极展现自身的发展特色。

未来我国儿童博物馆发展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将儿童教育项目转变为常规教育内容。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征进行分类,并制定长期规划目标。例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季度都会出版涉及儿童教育项目的宣传册,并直接提供给相应年龄段的儿童和家长,同时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创新项目内容,以此打造儿童教育精品项目活动。

其次,从传统意义上的模仿学习转变为自我创造。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学习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奇妙夜”项目后,通过积累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逐渐融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在技术创新和元素融合中,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最后,从长期固定展览转变为定期改造陈列。虽然长期固定的陈列展览活动比较稳定,但很难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博物馆除了要开展基础儿童教育项目之外,还要结合现场观众的调研结果,对部分陈列展览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分析,这种设计通常要考虑时间、能力、需求等多项因素。

(二)老年群体

教育作为博物馆建设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之后,不仅要重视文物收藏、资料研究、文化展示等基础任务,还要将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视为重要责任。通过逐步完善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服务方式,将改革创新的目标投入特殊群体和少数群体之中,设计应用更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活动,充分展现自身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而老年群体恰好是终身教育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由于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自我安全感的需求强烈,更渴望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陈列展览设计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基于服务型陈列展览活动。让老年群体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讲解、引导等服务,在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无私奉献的优秀精神。

其次,基于單向学习型活动。为老年群体提供学习听讲的机会,积极举办多种主题的讲座活动,注重传递丰富的博物馆文化知识。

再次,基于双向学习型活动。组织志同道合的老年群体学习交流,将博物馆融入他们的社交习惯中,以此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喜爱博物馆。

最后,基于回忆体验型活动。充分运用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资源关爱老年群体,与医疗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专业化的教育指导活动,触动老年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尊自爱,以此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全新思路。

四、基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应用分析

(一)根据语言能力划分

由于人类的大脑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会跟随年龄逐渐上升,所以在全面落实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设计开展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活动时,工作人员要根据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其看作是陈列展览活动设计划分的重要依据(见表1)。

(二)根据动作思维划分

不管是在哪一年龄段,人们都会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从生理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会越发完善,自身的动手意识和能力会越来越强。而博物馆分龄段陈列展览设计应用时,要结合人类的动作行为意识进行划分。以儿童的分龄段陈列展览为例,在选择基础设备时,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具体行为。针对这一动作思维的特征分析,工作人员要科学调整陈列展览柜的高度和桌椅板凳的高度,注重为他们创建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以此避免儿童抗拒参观博物馆(见表2)。

(三)根据心理特征划分

由于人类心理发展水平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不断完善,所以我国博物馆在分龄段陈列展览设计应用时,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心理发展特征。尤其是对儿童而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和自我学习探索意识存在较大差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根据这一特征进行全方位思考。其中,6到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以控制在20分钟左右,10到12岁儿童的注意力可以控制在25分钟左右,两者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处于被动状态,会在工作人员或教师的引导下不自觉观看研究,以具体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会根据直观感受推理分析具体事物。而12到15岁儿童的注意力可以控制在30到40分钟之间,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处于主动状态,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观察文物,具有抽象化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利用假设分析、总结归纳、对比研究等方式推理。如今博物馆在吸收各领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征,这样既可以分类归纳不同类型的文物资源,又可以设计适宜的陈列展览活动形式,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后,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挥博物馆的社教作用,真正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文博科普领域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博物馆作为学校之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场所,基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分龄段设计陈列展览活动,既能解决传统工作面临的问题,持续扩大博物馆的普及范围,又可以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馆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分龄段工作要求,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伟,韩知晓,孟宇潇.博物馆进校园——湖北省博物馆宣教互动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6):95-97.

[2]冯婉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的分层培训和管理——以广州起义纪念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32(13):70-73.

[3]张恺彬.面向学龄期儿童的博物馆体验性叙事设计[J].玩具世界,2022(5):109-111.

[4]卜琳.考古资源在中小学教育与博物馆学习间的转化和利用[J].终身教育研究,2022,33(3):41-49+64.

[5]于晖.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博物馆的职能拓展——日本学者相关研究及启示[J].东南文化,2021(2):184-190.

作者简介:

熊晓昙(1978—),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文化社会学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陈列展览保护意识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浅谈刘青霞故居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教育功能
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