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3-06-27王舒阳贾传宇
王舒阳,贾传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引发的大脑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脑组织血流减慢、供血不足而诱发功能障碍,最终出现以眩晕、视觉缺损、复视及平衡障碍等为典型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任何可诱发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的因素如栓塞、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小动脉疾病和动脉夹层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2]。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常用药物,其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供而缓解眩晕症状,但部分病人因不良反应明显、依从性下降而影响治疗效果[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中医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风眩”“眩晕”范畴,古书记载“上气不足,脑不满,耳鸣,头为之若倾,目为之眩也”,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风、痰、瘀、虚,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4]。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两味活血化瘀通经良药精制而成,活血化瘀功效显著[5-6]。本研究主要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102049),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②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7]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明确椎-基底动脉狭窄或痉挛;③伴有明显的眩晕、视觉缺损、复视、肢体麻木及平衡障碍等症状;④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辨证为瘀血阻窍证,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皮力乏为主症,失眠多梦易惊醒、口干舌燥为次症。排除标准:①脑部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者;②颅内占位者;③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者;④恶性肿瘤者;⑤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⑥凝血功能障碍者;⑦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⑧肝、肾功能不全者等。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病人均需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和高血糖,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生产,国药准字H10920064,规格:每片5 mg),口服,每次5 mg,睡前服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866,规格:每支10 mL)20 mL加入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眩晕症状评分 按照无眩晕、轻度、中度、重度眩晕依次计0分、1分、2分、3分。
1.4.2 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采用TCD(购于Compumedics Germany GmbH,型号:DB 1107)检测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探查左、右椎动脉时分别向左、右两侧略偏,探查基底动脉时置于中线位置。
1.4.3 血液流变学指标 采集血样后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购于济南童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outh990)检测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4.4 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临床疗效 结合临床症状和TCD评估结果[8]判断临床疗效。痊愈:眩晕、视觉缺损、复视及平衡障碍等症状完全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有效: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轻微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比较(±s) 单位:cm/s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单位:mPa·s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主要是为小脑及脑干等脑组织供血的动脉,任何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或粥样硬化均可降低脑部血流速度,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临床可表现为眩晕、视觉缺损、复视、肢体麻木及平衡障碍等症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及颈椎病变压迫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9]。氟桂利嗪属于选择性钙拮抗剂,其可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阻断Ca2+进入细胞,避免钙超载对细胞引起的损伤,进而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血供[10],然而有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眩晕可更有效地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11]。
中医认为“风、痰、虚、瘀”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机受阻,痰瘀互结,引发眩晕,故而应以祛痰息风、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精制而成,二者均是活血化瘀的良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主要成分丹参酮有明显的扩血管作用,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还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机体微循环,加快机体血液循环,改善缺血组织血供[12-13]。红花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长期服用可降低病人机体血液黏稠度,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其还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脑组织的作用。由二者组成的丹红注射液可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激活,减少血小板聚集而增加机体局部血流,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作用[14]。Lyu 等[15]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索发现丹红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改善内皮血管炎症。Feng等[16]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增加,眩晕症状评分降低,治疗总有效率升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更有效地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改善病人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张祖康等[17]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显示,血液黏稠度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血液黏度不仅可增加血流灌注量,还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增加,眩晕症状也可随之改善[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血液黏度,这与周陕侠等[19]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主要为:①丹参主要成分丹参酮、丹参酚及红花主要成分红花黄色素均可降低血液黏度;②红花可降低血脂,血脂下降则血液黏度也随之下降[20-21]。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有效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眩晕症状,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