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民间外交,开启善意之门
2023-06-27庞海尘
庞海尘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向全球治理贡献的又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主张通过对话与交流打破隔阂,跨越冲突,为如何在文明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在某些西方国家鼓吹大国战略竞争的当下,中国将视野转向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对拓宽国际交往空间、增进国家间合作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为中国对外交往拓展民意基础。
如今,全球治理的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科技发展彻底颠覆了人类传统交往方式,中国与世界在各领域的联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加深。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民间外交有必要创新对外交流方式,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为全球文明倡议注入活力。
治理赤字下的突破点
全球治理需要国家间的合作,也需要参与国国内的政治支持。如今,这两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挑战,全球治理赤字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
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疫情及其后续影响加速了国际格局的演变速度,彻底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与人类治理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地缘政治回归加速,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不匹配”的问题更加凸显。
俄乌冲突及相关事态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国际战略态势的认知。在某些国家的操弄下,国际关系“阵营化”趋势加剧,甚至出现集团对抗取代合作对话的倾向。当外部风险上升时,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会不同程度地摇摆不定。
与此同时,诸多西方国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问题。贫富分化加剧,民族认同危机以及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仍在干扰欧洲治理进程,政治极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国内治理的显著因素。西方国内政治变化的溢出效应,正越来越显性地成为国际问题。
大变局时代更需要大国担当,这也是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历史背景。除了积极有为的官方外交,“润物细无声”的民间外交也不可或缺。民间外交主要是指区别于官方外交的民间国际交往,含义丰富运作模式多样,“软实力”是个不错的认知切入点。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在题为《中美关系进入“竞合”阶段,应增强彼此吸引,破除冷战思维》的文章中指出,当前的中美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在两国体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双方不会愚蠢到选择与对方开战,也需要共同携手解决跨国挑战。“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政府更应努力增强自身软实力,改善合作前景。”
无论如何评价“软实力”,都不得不承认它在国际政治领域相对较高的能见度。相比于硬實力,软实力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旨在通过难以察觉的方式营造认可度和吸引力。这样的特点,也使得软实力与民间外交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约瑟夫·奈本人非常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作用,他认为软实力很多产生于不同主体所表达的不同价值观。根据他的逻辑,软实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并不来自直接的宣传和推广,更多地出于一种“无意识”。
在这一层面,中国的民间外交作为推进人文交流和社会融合的重要方式,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民间外交可以说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能开展“官方外交”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团结抗战而创造性地与外界交往的努力。历经演化后的中国民间外交,主体既包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妇联等半官方机构,也涵盖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民间组织等新兴的非官方行为体。
民间外交可以说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能开展“官方外交”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团结抗战而创造性地与外界交往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系统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如何开展外交关系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民间外交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民间外交如何配合外交转型需要、为国家总体外交目标服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李子柒现象”之后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彻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民间力量开始进入对外交流的“前端”。
在这一点上,“李子柒现象”为跨文化传播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李子柒是一位以中国田园生活为创造灵感的美食短视频博主,她拍摄制作的视频不仅俘获了中国网友,还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大批忠实的海外粉丝。2021年2月2日,凭借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李子柒创下“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将李子柒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典范。
作为一个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围绕李子柒展开的研究层出不穷。不少学者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主要是诉诸生动的影像画面以及宛转悠扬的轻音乐,因此得以规避语言壁垒带来的共情障碍。
在叙事内容方面,李子柒以一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怡然自得地在田园风光中展示自己制作美食的劳作过程与日常生活。在让外国网友感受到一种异域文化吸引力的同时,又通过将视频内容扎根于人类文明共通的主题—食物与生活,成功与他们建立起一种情感连接。在她的视频里,李子柒真正做到了在“讲故事”,也为观者提供了开放的阐释空间与充分的互动可能性。
这一别具匠心的内容设计,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效应。
社交媒体并非“静态”的公共平台。在不断升级的算法的运作下,社交媒体会突出展示更具市场效益的作品。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观看者并非被动的受众,他们通过点赞、留言等参与机制,成为视频内容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就客观效果而言,这些互动事实上已是跨越国境、文化界线的民间交流。
但是,跨文化传播并不会天然地因为社交媒体而焕发活力,李子柒之所以能在国外“出圈”,是因为她的创作本身就是符合市场偏好的优秀产品。只是,这一创作以李子柒本人“无意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基础,从而实现了优秀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完美融合。
对于自己的走红,李子柒曾表示感到意外。她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这样回应道:“我挺意外的,会有这么多其他国家的人喜欢,想不到会有这么广泛的共鸣……拍摄视频本来是一件我很热爱的事情……文化传播是需要无数人努力的一件大事,而我只是做了我热爱的一件小事。”由此可见,在李子柒被赋予较高的民族文化身份之前,她选择制作美食视频可以被视为一种出于热爱的自我行为。
“复制”李子柒比较难,但如何通过解析她的成功,为民间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人类文明共同理念与人类公共议题的交往,往往更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因此,民间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不过,有学者指出,这一优势的实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民间外交主体能否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承担外交职责。
目前,非政府组织作为民间外交中能动性较强的主体,在对外交往中作用日益突出。有学者表示,民间外交总体上需要配合官方外交,但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官方外交的附屬物。“某些非政府组织有着自己的宗旨,以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愿景。”不难想象,当这类非政府组织成功走出去,与他国相关组织以及人民在海量的、真实的相互交往中携手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一行为本身就会构成“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与非政府组织相比,多数企业与个人在对外交往中更为直接的诉求是经济利益,其实这些交往也可以成为民间外交的一股力量。正如某些学者所言,从逻辑上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唯有具备竞争力的行为体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而从客观效果看,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行为体,往往更能以“去政治化”的方式,在对外交往中产生配合官方外交的外溢效果。
民间外交的主体是民间力量,外交所带有的官方色彩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对外交往的宏观背景。正如有关学者表示,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民间外交需要更多元的主体参与其中,它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性,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创新的可能性,以及用专业态度做事的空间。
文明对话何以可能
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新保守主义在美西方国家抬头,导致“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论调,受世界局势东升西降的刺激而甚嚣尘上。由此造成的外溢效应,催生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看似陷入停滞的“乱象”。
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契合了人类普遍的价值需求,还体现了一种主动跨越隔阂的能动性。
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始终承担着加强沟通,增信释疑的大国职责,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真挚呼吁。
全球文明倡议,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与其他文明有着相通之处。在保持对话,接纳他者方面,中国文明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其他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着共通的思想源头的。
早在古希腊时期,对话就是智者们用来澄清疑惑,探究真理的重要方式。苏格拉底作为典型代表,给予对话者以平等身份展开对话的机会。这种对话的精神,在19世纪初因西方哲学领域的人文精神兴起而开始复苏。其中,基于交往理论的哈贝马斯,基于对话理论的巴赫金,以及基于关系本体论的马丁·布伯和米德等人,都是在这一复苏潮流下发展起来的代表性人物。
通过对话,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出超越二元对立的理念,即通过凸显关系中的“他者”,衍生出对差异性的尊重。尽管在现实国际政治中屡现“偏差”,但不能掩盖这一点:尊重差异性曾是西方文明的进化。
而在中国,和合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转化的对立统一观,在根本上超越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强调求同存异,主张在注重事物个性的前提下,寻找事物间的共性以实现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
此外,和合思想还是一种包含“泛爱众”精神的思想。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在所有的观念维度之下,是“爱”为底色。这是与他者对话,达成理解、互信、共赢的价值基础。在保持对话与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和合代表一种终极关怀。
因此,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契合了人类普遍的价值需求,还体现了一种主动跨越隔阂的能动性。在这一倡议下,这种能动性将因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对外交往之中,主动释放善意,主动开启对话而焕发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民间外交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