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初解读
2023-06-27王梦娇于海洋
王梦娇 于海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核心素养。如果将这一判断放到近些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长河当中,就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在立德树人的宏观视角之下,所形成的更具概括性的教学理念。对于这一相对新颖的事物,初中语文一线教师要想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突破已有的教学认识,以让核心素养真正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来,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解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要素。如果是一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新课标在阐述这四个要素的时候,“和”字是放在了“文化自信”之后,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要素有所区别。从直观的角度来看,后面的三个要素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更加直接,而文化自信则显得更加宏观。一线教师通常都是“害怕”宏观的,因为越宏观的事物操作性就越弱,而一线教师所需要的正是操作性强的教学理论。因此解读文化自信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首要研究点。基于这样的思考,这里笔者以初中语文五四学制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
一、从文化走向自信
语文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自信理解,首先可以基于新课标来进行。新课标当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心。”从这样的阐述来看,文化自信的主体显然是指学生,而其中的文化则是指中华文化,所谓自信则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信心之上。进一步解析这样的阐述,还可以发现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文化”与“自信”两个核心关键词的组合,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对此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其一,文化是自信的基础。
综观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发现其就是一个文化不断形成与积淀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文化作为自信的底气的。强调文化是自信的基础,实际上是强调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是真正的灵魂。对此认识实际上不是抽象的,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从每一个汉字开始就是文化的载体,用汉字或其他形式延续下来的文化载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生认识汉字的过程,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
其二,自信是文化的旨归。
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形成文化,继承文化的必要条件又是什么……类似于此的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作出回答。在笔者看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国家,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深信不疑。当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变化,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下,曾经有人对中华文化产生过质疑,而这实际上就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文化不够自信的认识,那么风险是极大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坚定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坚信中华文化是中华国脉得以传承的坚强保证。
通过上述两点分析可以发现,文化自信是文化与自信的复合体,同时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宏观引导,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思考其可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如果这样的目标能够达成,那初中语文教学也就打开了核心素养的大门。
二、文化自信的落地
新课标在阐述文化自信的时候,还强调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阐述当中,清晰地表达了面向初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进行怎样的文化渗透,要遵循怎样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要达到怎样的文化自信体现效果。由这样的阐述进一步演绎,笔者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要让文化自信素养顺利落地,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文本解读。在文本解读设计的时候,要思考应当如何将文化自信渗透其中;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要思考学生是否在文化领略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向学生介绍我国最具文化气息的建筑的课文。故宫对于每一个初中学生而言都不陌生,不少到北京游玩过的学生都去过故宫,因此绝大多数初中学生都具有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关经验。既然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那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就应当迅速引导学生超越简单的建筑形制认识,进而走向文化层面。
在笔者看来,利用《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解读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有这样两个抓手:一是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形制的深入研究,来引导学生关注傳统的中华文化;二是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又或者是AR(增强现实)技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来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形成直接的体验,这样就可以丰富学生关于故宫博物院建筑形制的认识。如此,学生就可以在了解故宫建筑位置、布局及其功能的过程中形成宏观理解;在对太和殿被毁以及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奇迹解读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的文化既包括建筑文化,也包括历史文化,还包括生活起居文化等,这需要教师在课本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拓展,需要通过故宫中的一些具体事物来激活学生的兴趣,而事实上初中学生也确实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故宫博物院进行深入的探究。
当学生探究有所得之后,教学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将故宫博物院放到整个世界文化当中去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历史建筑,其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有其必然性,而这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化的高度凝聚……当学生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就会形成文化自豪感,而这也就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
三、文化自信的畅想
初中阶段可以说是文化自信培养的最佳阶段,初中生相对容易接纳新的观念,而且在接纳的时候往往是接受与探究并存。当接受与探究成为学生获取文化的两条主要通道时,教师就应当充分借助于文本的解读,来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尽管文化自信是在新课标当中被提出的,但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教学传统。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有基础的,所要努力的就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存在的场所,然后去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文化当中来。当学生接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时,他们自然会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伟大,从而也就会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于是文化自信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就会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