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阅读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3-06-27欧阳易路
欧阳易路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设计阅读课程,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升思维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厚植深沉的家国情怀。
一、解读人物,发展辩证思维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要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榜样的言行习得其中隐藏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统编版高中课本中,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挖掘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既要看到正面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也要看到反面人物的可悲可叹之处,让他们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
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正面人物林冲时,学生先找出具体的词句证明林冲的高尚品德。如李小二得到林冲帮助才得以生存,这体现了林冲的侠义精神。此后,他们还要辩证思考,看看林冲有什么不足之处。“林冲为何一再忍让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直到被逼无奈才出手?”这让学生认识到,林冲的身上也有软弱、优柔寡断的一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是封建社会老百姓常有的处事心态,以林冲为窗口能看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分析陆谦等反面人物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仗势欺人、为虎作伥。但是如果结合特定时代辩证分析就可以看到,他们也不过是封建国家棋盘上运行的一枚棋子。通过上述辩证分析,学生搞清楚了两点:1.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物,才能更全面地解析人物行为;2.要结合社会时代的背景解析人物,看出作者对时代的批判。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反思自我,说说从林冲等人的身上得到什么启迪,该如何以史为鉴,端正自己的言行。
在解读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从正面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反思并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辩证思考反面人物可悲结局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将其作为当时国民的缩影,看到民族的劣根性,进而批判当时的社会。
二、群文比较,形成审美情趣
2020 年有关部门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美育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美育和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群文比较中辨识美丑,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生可以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这两篇名作结合在一起展开对比阅读,从“景之美”“情之深”“语之雅”这三个角度入手比较,感受作品中的情趣。在“景之美”方面,学生可以快速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共性,它们都描写了优美的景致。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故都的秋》大多直接描述景物,给人所读即所见的感觉,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等词句都体现了这一点。而《荷塘月色》则展现了幽暗光线下非常态的景物。在“情之深”方面,可以看到两篇作品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同點在于《故都的秋》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如“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等句子,显得直接明了。但是《荷塘月色》的情感更隐晦,更多变,作者展现了自己从心中郁闷到舒畅,又回归郁闷的过程。在“语之雅”方面,两篇作品的共性是都体现了语言美。但是《故都的秋》兼有文言的雅致和外国语言的生涩,而《荷塘月色》的语言口语化,显得更为平实。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上述三个角度入手解析,则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作品之美,并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
美育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关注的重点。教师要利用教材组织群文阅读,让学生在赏析对比中发挥想象力,体会作品的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主题活动,深化家国情怀
统编版高中课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故此,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寻找素材,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全方位赏读作品,了解作者并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
在“怀古诗中的家国情怀”主题活动中,教师安排学生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参与主题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该活动包含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怀古诗,并搜索更多的怀古诗。在阅读每首作品的时候,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及时代背景,试着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第二个任务为角色扮演。学生要结合此前收集到的信息,选择一个作者演绎其人生片段,突出呈现其爱国精神。在表演中,学生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者的评价融入其中。第三个任务则要求学生参与问题探究,思考古人为何喜欢写怀古诗,他们怀古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此活动,学生认识到古人借古讽今的创作目的,进一步理解他们担心国家安危存亡的家国情怀。第四个任务则是总结反思,学生要结合自身,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反思,说说从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作品和人生中能得到什么启迪,学生可以创作小论文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了搜索信息、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等一系列任务,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不仅如此,学生还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家国情怀,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联系生活,内化行为习惯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要将阅读感悟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迪,认识到各种行为的对与错。他们要结合自己的行为习惯找到改进的方向,进而端正品行。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惧怕变革,是一个性格呆板、不思进取的人。在自主解读环节,学生阅读课文后分析主人公有哪些举动证明他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思考其苟且偷生的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自我反思环节,学生要思考在社会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性格的人,他们具体表现为什么行为,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的人。学生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制订改进策略。在积极践行环节,学生要将计划付诸现实,通过实际行动完善自己的性格。如有学生发现,当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未来需要的是头脑灵活、有创新精神的人。但是自己也有不求上进的一面,在做作业、参与社会活动的时候,总是想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每次都蒙混过关。该生认为自己的这种思想要不得,需要与时俱进,敢想敢做。于是他就制订计划,从参与班级活动开始做起,给班干部提出建议,改进班规班纪。他还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实践中,果断地提出了“改良早自习制度”的计划。在合作讨论后,该计划得以完善并顺利实施。该学生也通过这次实际行动感受到了自己性格、思想上的变化。他认为自己也从“套子里”解脱了出来,敢于追求新思想,提出新观点。
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引下,高中语文课程要从文本中挖掘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GH202115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