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智融合”视角下谈古诗文教学
2023-06-27刘巧燕
刘巧燕
近年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都提出要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探索未来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更强调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于是笔者在参加完“教智融合”的研讨学习后,有感而发。
一、沉浸式体验学习,创设课堂情境
(一)依托多种图式导入创设审美情境
导读环节中,借助多媒体,将不同图式有机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文本解读得深入。如:部编版教材九上议论文篇目《谈创造性思维》通过四个图形导入,从四个选项中寻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就像上面提到的议论文《谈创造性思维》运用图式的方式一样,在古诗文教学中,合理适当地结合网络科技元素,同样可以让课堂更具有沉浸感、感知性、新颖性。古诗文与信息化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古诗文教学的被动和生硬。
(二)借助媒体音乐将课堂推向高潮
借助音乐,带领学生在关键时刻进入文本情境高潮,达到共生的效果。如星湾学校张寅玲老师在教授《小石潭记》第二段旅程时,用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下一段旅程,聆听这两首音乐,有没有哪一首接近这一天柳宗元的心情?”紧接着,又追问启发:“如果你为小石潭谱一支曲,你会选择什么风格?”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播放不同风格音乐之后,创设课堂情境,突破传统教育方式无法直接感知、体验的局限性。这种方式既提高课堂效率,又激发学习兴趣,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再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黄会岚老师在教授《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就巧妙地在层层递进的朗诵过程中加入配乐,在学习这首词接近尾声时,黄老师让全班同学起立,配以豪迈的音乐《故宫之神思》,师生共读,气势和情感都在课堂上彰显出异样的风采。紧接着在比较阅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教师配以哀婉的音乐范读,瞬间又让学生体会到苏轼柔情似水的另一面。
(三)依托易加平台,推进预读、共读、研读
易加平台资源库为日常学习提供很大便利。依托易加平台,可以通过制作微课实现预读,提高课堂效率。微课内容包括拓展的视频和资料共享研读。易加平台这一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让学生更有效地实现了课前预读,提高阅读效率。我们还依托易加平台“每周一读”功能,每周为学生推送专题研讨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及时阅读分享,教师能够掌握第一手的反馈,因而能更全面把握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时,笔者及团队计划利用易加平台,制作微课介绍主要古诗文作家及相关生平、代表作、词作风格等,知人论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从品一个人到了解一个朝代,从品这个人到读懂同时代的人们,从读这个朝代到知晓跨朝代的文人内心的变革和斗争。追溯到历史变迁,回归到文字品析,形成立体的古诗文解读体系。计划一周一个朝代几位代表诗人,比如唐朝,主讲李白、杜甫、李商隐、岑参等,还可以根据诗词的风格来进行专题学习。
制作成微课,依托易加平台,高效简便,资源共享。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更能实现有效阅读,把握阅读效果。
二、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提升思辨能力
(一)教师的智慧体现在思辨问题的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的问题设计很讲究。如星湾学校张寅玲老师教授《小石潭记》时,一生说:“有同游人却写寂寥无人,是真的孤独,有些凄凉。”授课老师紧接着追问:“是有些凄凉还是很凄凉?”另一生补充:“是有些,美景消解了痛苦本身。”再有一生补充:“凄凉程度很深,因为书中有文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令作者感到坐立不安,寒气透骨。”教师小结:“解读得非常好,柳宗元写有《永州八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提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当年年纪轻轻考上进士的他就遭遇贬谪至此,内心恐惧而战栗。”
由此,教师通过两个程度词“有些”和“很”将本文最核心“情”探寻出来,不落痕迹,看似随意,实则大智慧!
(二)教师的智慧还体现在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教师要转变思想,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引导者角色,帮助学生从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如《小石潭记》整堂课通过“如果你来画小石潭,你会画出怎样的风景,画出怎样的情态”“如果你为小石潭谱一支曲,你会选择什么风格”两个问题品词析句,学生在课堂上由景到情,碰撞生成。第一问题,学生在为画选景时,第一轮学生说出“溪水、竹林、石缝、树、阳光、鱼、翠蔓”等,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还有没有可以入我们画的呢”展开第二轮学生思维火花碰撞,有趣的是,课堂生成還是由显性到隐性,学生捕捉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景,如一生说“还有风,因为原本静态的青树翠蔓,如今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见有风”,又一生补充:“还有人,文中虽未提及,但是所见之景必然由人之目所及。”
由此,课堂上的火花不断绽放,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结合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思考,在课堂上生成,学习因而真实发生。
(三)教师的智慧更体现在融合不同学科元素
知识是相通的,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如西附初中王悦华老师授课《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借助数学坐标轴来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形象直观,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老师巧妙地将数学元素和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之时,用“33拍”打节拍的方式带领学生读出了节奏、气势。
谈及音乐元素与古诗文教学相结合,必然会想到《声律启蒙》,由于国学教学比较枯燥、呆板,大部分的国学教学只要求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很难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所以可以将声律和古诗词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若论及绘画元素与古诗文教学融合,诸多一线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在教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星湾学校张寅玲老师就利用色调、线条的比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此外,还可以通过现场手绘的方式,走进作品进行作画。
诸如此类,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可以融入绘画、音乐、数学元素,建设开放有活力的古诗文课堂。
三、总结反思,力求“教智融合”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文本解读是万源之本
无论信息化技术还是网络资源的丰富呈现,究其根本,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让课堂教学游刃有余。而一线教师往往在使用网络资源或者信息化手段时,容易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力求文本解读落地有声。
(二)资源选取切合文本
众多网络资源中,需要选取适合文本特征的素材,服务于教学目标,不可牵强附会。
总之,语文课堂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是将学生带入语言情境中,精神合一。笔者认为“教智融合”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沉浸式学习,深入情境,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再次是研读共探,借助人网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向语文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