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潭虎穴云川卫

2023-06-27刘媛

文史月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明长城右玉县卫城

刘媛

明长城云川卫城的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所辖的和林格尔县大红城村,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明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所辖。与云川卫同年设置的还有宣德卫(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玉林卫(遗址在和林格尔县)、镇虏卫(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这4个卫所的位置邻近,与今山西省境内的朔州卫(遗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洪武三年设置)同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所辖,是今晋蒙交界附近修筑较早的一批明长城设施。

关于明早期云川卫城址的具体所在位置,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学者张文平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云川”二字并非明代才有,早在金朝时就置过云川县,那时候的土默川(今河套平原)称云川,阴山古称黑山、天山,而金云川县的遗址在今小红城村,明云川卫的遗址在今大红城村。这两座古城遗址均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的浑河北岸,较大者位于浑河北岸边,当地老乡称大红城,稍小者位于大红城东北的丘陵台地之上,当地老乡称小红城,两村相距只有3公里。对于大红城古城和小红城古城,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考古工作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进行过实地调查,认为大红城古城为明代早期的云川卫治所,小红城古城为元代的红城屯田城。

云川卫城遗址所在的大红城村,如今是大红城乡的乡治所在,小红城村为其所辖。这里地势平衍、交通发达,铁路在此设有“大红城站”,高速公路的“和林南”出口近在咫尺,国道、省道、县道等更是畅通无阻。全乡的种植业、畜牧业较为发达,建材业也有一定规模,在晋蒙交界的长城带范围里,当地农民总体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的记载,按照修筑时间,今和林格尔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有两部分,一是最早在明朝初年就开始修筑的,称为“大边”,从凉城县二道边村西北进入和林格尔县后,“向西南蜿蜒于丘陵漫坡之上,经山保岱村、上红台村,一直攀沿至海拔1500多米的黑台山顶,而后翻越青草毛山,跨过驴圈沟,弯弯曲曲扎入好来沟。过好来沟后又环绕于黄土山丘中,经梁家十五号村、丈房塔村、黑台子村、油坊沟村、大西沟村,过盘山进入清水河县”。二是和林格尔县的明长城二边,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的界线,“起自苍头河西岸,向西南延伸,经和林格尔县二十三村、四十二村和右玉县二十五湾村,至转角台。随后折东南大约1000米后,又折向西南,沿途经和林格尔县前海洼子村、后海洼子村、十二沟村、磨扇凹村至桦林山”。翻过桦林山后,继续沿着晋蒙界前行。

之所以有“大边”“二边”之分,是因为明朝疆域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所致。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北部边疆设置了至少40个卫所,分布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从新疆哈密到甘肃张掖,从阴山到黑龙江上游外兴安岭,朱元璋时期明早期的北部边疆绵延万里以上。到明永乐时期,皇帝朱棣曾多次亲征鞑靼和瓦剌,战场主要是今东北地区的东蒙古本部,史称“五出三犁”之威。明廷继续在北部新获得的疆域增设卫所并驻扎军队,蒙元势力被驱赶到了漠北,高原震骇,蒙古远遁,“漠南无王庭”,疆域范围达到巅峰。

明早期这种势如破竹开疆拓土的状态保持了40余年,到永乐后期,“京师、山西、陕西的北边,洪武時为阴山潢河一线;永乐初内徙大宁都司于保定府,东胜卫于永平府及遵化县,宣德徙开平卫于独石堡,正统后鞑靼牧地渐次南展,嘉靖以后遂以长城一线与鞑靼及朵颜三卫为界,明朝在此一线上多次坚筑长城,至是已完成西起嘉峪关,东抵山海关的全线工程,称为‘边墙;又在宣化、大同二镇之南及北直、山西界上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谭其骧,明时期图二说,《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这“次边”,即是“二边”。这个范围中的一些地方更有“三边”存在,就是在其他位置又修了一道局部的长城,其来历也都因为防卫变动的需要。

到明中期,随着蒙元部落的“渐次南展”,云川卫也内迁到了今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早在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今左云县城已经设置了左卫,到正统年间云川卫也内徙到了这里,两个卫都驻扎在今左云县城。到清顺治七年(1650年)两卫合并,从两卫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左”来自左卫,“云”来自云川卫,凑成了新的“左云卫”。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至今依然沿用此名,今左云县的明城墙遗址依然完好。

和林格尔县的古城遗址除了云川卫城,还有“盛乐城”。《大辞海》(陈至立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12月)中“盛乐城”词条有如下内容:“盛”亦作“成”。古城名。故址有多处:(1)亦称“石卢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西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所。东汉废。公元3世纪中叶,北魏祖先拓跋力微迁居“定襄之盛乐”,即此。 313年,代公猗卢筑城,以为北都。(2)北魏盛乐城有二:一为337年北魏祖先拓跋翳槐所筑,在盛乐故城东南十里;一为341年什翼犍所筑,《魏书·序纪》但说在故城南八里,故城不知所指,或以为即汉成乐县故地。

上述内容涉及到3处古城遗址,涉及到不同年代。今和林格尔县的“土城子”遗址,即唐代的东受降城。唐王朝建立后,为了抗击后突厥的南侵,于景龙二年(708年)在黄河北岸的阴山以南地带兴筑了三座受降城,其军事功能相当于明代的卫所,其中东受降城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城内的“大皇城”。宝历元年(825年),根据振武节度使张帷清的建议,将东受降城迁至北魏时期的盛乐城,位置在土城子遗址的北面。

土城子作为单于大都护府、云中郡、定襄郡等汉至唐代的故城遗址,城门、瓮城、角楼以及建筑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城内街道依稀可辨。城址平面分三区,南区现存东墙南段和南墙,北区现存东墙、西墙、北墙和西南墙,中区现存东墙和北墙,可能是辽金元时期的城址遗存。城外发现了数十座从汉到唐的墓葬,曾出土北魏镶嵌宝石金猪佩饰、唐三彩鹦鹉提壶等丰富文物,还有北魏和唐代壁画墓等。附近还有长城的墩台遗迹。土城子遗址旁有盛乐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这一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土城子遗址附近有蒙牛工业园区,“蒙牛”作为知名企业,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盛乐城往南偏西60公里有云川卫城遗址,南偏东南60公里处有明玉林卫城遗址,基本完好。云川卫和玉林卫之间相距40公里,三个城址形成一个正三角分布。玉林卫遗址在今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榆林城村,山西、陕西、内蒙古的明长城沿线有好几个用“榆林”命名的地方,各种明长城相关文献中也常见。玉林卫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永乐元年(1403年)内迁到北直隶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宣德元年(1426年)复还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年)迁治旧定边卫城(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右卫城),与大同右卫同治。清顺治七年(1650年)并入大同右衛,取其名中的“玉”字,改称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右玉县,这也是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县名的来历。右卫城遗址在今右玉县的右卫镇,城墙、城门等皆保存完好。

“和林格尔”是蒙语,意思是“二十家驿站”,从秦汉时期的云中郡、定襄郡,到北魏公元386年建都盛乐,到唐代置单于大都护府,其后历代都在今和林格尔境内设县置郡,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东、西方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曾有长达1500年的繁华建城时期,明代早期依然是军事重镇,后随着大明疆域南缩,这里地位逐渐低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此置二十家驿站,遂有“和林格尔”一名,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明长城右玉县卫城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放眼明长城
庚子战疫歌
山西省右玉县:右玉生态羊成功入选为“山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山西朔州右玉县将再造林6277.9公顷
右玉县:开展化解涉纪重复信访举报“百日攻坚”活动
卫城之光
卫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