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3-06-27黄火键徐震张继昌田英杨荣芳王鼎
黄火键 徐震 张继昌 田英 杨荣芳 王鼎
摘要:贵州省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导致该省洪涝灾害频发、洪灾损失严重,亟需系统谋划全省防洪减灾体系,强化洪水调度和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在深入分析贵州省洪涝灾害特征、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对标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推进全局系统治理的思路,给出了“畅泄、增蓄、扩排、联调、控险”多元化防洪举措,明确了流域防洪布局、防洪保护对象和防洪治涝标准,并指出了贵州省未来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重点。建议从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推进江河防洪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达标提标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涝区排涝达标建设、强化洪水调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構建贵州省防洪减灾体系。研究成果可为贵州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思路、系统推进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防洪减灾; 防洪标准; 防洪保护对象; 洪水风险; 贵州省
中图法分类号: TV87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3.04.003
0 引 言
防洪安全是水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谋划防洪减灾工作时,需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人水和谐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建立标准适度的防洪工程体系,强化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进而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2]。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突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境内山高、谷深、坡陡,碳酸盐岩广布,加之省内暴雨多发、频发,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损失。“十三五”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开展了防洪水利枢纽建设、水库除险加固、江河防洪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除涝等工作,全省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水网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对贵州省防洪保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4]。
贵州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之洪水发生的机理复杂且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带来的灾害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洪涝灾害防御一直以来都是水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学者围绕贵州省防洪减灾展开了研究。姚越等[5]利用降水发生率和贡献率,研究了贵州省降水时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为全省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基础;陈爱平等[6]研究了生态环境破坏与洪涝灾害的关系,阐述了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贵州省防洪减灾能力的根本;王玉萍等[7]通过对照贵州省与全国水旱灾害和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指出贵州省防灾减灾工作方向与重点;裘峰等[8]通过分析流域降雨、洪水、灾情及水库调度,提出了乌江流域防洪调度意见;严亚等[9]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洪涝灾害损失和区域分布;谭绪丰[10]、余玉亮[11]、罗永前[12]、刘志雄[13]等分别研究了湄潭县、望谟县、平塘县洪涝灾害成因及应对策略。综上,已有研究集中讨论了贵州省、洪灾易发县洪涝灾害特点及防洪减灾对策,但从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的角度,全方位系统梳理贵州省防洪减灾短板、思路、布局、标准、对策的研究较少。同时,国内外洪涝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分析表明,突破传统单一的、局部的、分散的治理思路是提高洪水管理能力的重要前提[14-16]。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贵州省洪涝灾害特征、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的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明确了防洪布局与标准,给出了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重点,为贵州省从顶层设计、全局谋划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1 洪涝灾害特征与防洪薄弱环节
1.1 洪涝灾害特征
贵州省地处副热带东亚大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暴雨地区分布受季风环流影响,与地形、地势变化密切相关,多暴雨区一般出现于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在天气系统过境时,因受到大山脉阻挡,促进其辐合作用,出现暴雨的机会多,故暴雨区的主轴方向多和山脉走向一致[17]。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较强,在地面相对高差较大的雷公山、梵净山等附近,暴雨出现次数多,量级亦较高。西南部的南、北盘江分水岭一带,虽无完整的大山体,但携带大量水汽的暖湿气流流向与山脉走向垂直,暖湿气流抬升作用增强,也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贵州省洪涝频发,受害面广、损失严重。夏季湿热多雨,下垫面常处于湿润状态,遇暴雨易产生洪水,且洪水来势凶猛、破坏性强,在山岭地区易形成插花性的山洪、泥石流,在河谷坝子地区易造成两岸农田、城镇被淹。此外,人口和经济社会布局在河谷两岸及山间平坝段,洪水威胁大,也是洪灾严重的原因之一。山间平坝区地下水埋深较浅,当中上游遭遇较大洪水时,径流易通过地下暗河于下游排水不畅区溢出而形成内涝。山洪灾害发生频率高,多发性、瞬时性、易变性、非均匀性强,多发生在强降雨和地质地貌复杂的山区溪沟和人为活动强烈的地带,常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涝灾一般是由暴雨洪水消泄不及、长时间淹没而引起,多发生在局部范围,但分布十分广泛,与洪灾相比,涝灾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据统计,2010~2018年间,贵州省因洪涝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为51.14亿元,年均农作物成灾面积103 000 hm2,年均死亡人数42人。
1.2 防洪减灾薄弱环节
经过多年建设,贵州省基本建成了由防洪任务水库、防洪堤、防洪闸、排涝泵站等工程联合运用抵御洪涝灾害的框架体系,并结合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极大提升了洪涝灾害综合防护能力,洪涝灾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对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保障贵州省防洪安全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省尚未形成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有防洪任务河流治理比例不高、山洪灾害易发多发、涝区点多面广难以根治、非工程措施现代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手段不足等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洪保护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洪水风险日益加剧,有效防御洪涝灾害仍存在薄弱环节[18]:① 水库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茶园、团结2座中型水库及225座小型水库存在病险;② 贵州省江河治理缓慢,截至2020年流域面积3 000 km2以上重要支流、200~3 000 km2中小河流有防洪任务的河长治理比例分别为27%,36%;③ 山区地形造成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部分城市防洪体系不完善,汛期面临河道洪水威胁,2020年有防洪任务的72个城市中有30个未达到规划防洪标准;④ 山洪灾害防治亟待加强,全省高、中易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2/3以上,约1/5人口受山洪灾害威胁,有防洪任务的山洪沟治理率不足一成,非工程措施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⑤ 全省2 159处涝区尚未开展治理,局部地区内涝突出,多年平均受灾耕地面积5.13万hm2,受灾人口23万人;⑥ 洪水高风险区管控、水库电站防洪调度、洪水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进程加快,部分河段和城市防洪标准需相应提高,重点防护区防洪除涝任务更加艰巨,防洪减灾体系有待建立完善。
2 防洪减灾思路与布局
2.1 总体思路
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对标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转变防洪治理思路,从传统单一的、局部的、低标准的治理向更加多元的、系统的、高标准的治理转变,切实应对防洪难题。在治理理念上,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状、分散治理向全局、系统治理转变,从洪涝灾害防御向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转变。在治理标准上,从着眼于当下发展的低标准治理向放眼长远的高标准治理转变。在治理措施上,从以防洪工程措施为主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转变,从以堤防防洪为主向适宜地区修建有防洪任务水库与堤防结合共同防洪转变,从单一防洪治理向防洪生态系统治理转变。在防护对象上,从以防护城市为主向统筹防护城乡转变。
在转变防洪治理思路的同时,以乌江、沅江、赤水河綦江、牛栏江横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等8大流域水系为单元,把握流域洪水陡涨陡落、洪峰流量大等特点,聚焦局部河段行洪不畅、山洪灾害易发多发、洪水调控手段不足等薄弱环节,统筹好防洪与供水、生态等关系,在复核防洪标准、理清洪水蓄泄关系、明确洪水出路安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畅泄、增蓄、扩排、联调、控险”等举措,着力构建“江河安澜生态、山洪有效防治、城市全面达标、涝区快排畅排”的防洪治理格局,努力实现超标准洪水不打乱仗、标准内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因人为因素垮坝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的目标。
(1) 畅泄。对标防御目标洪水,提升江河河道行洪能力。对于湄江、阳河、六硐河等河流,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实施清淤、扩卡、清障、退地等措施,确保行洪畅通;对于洛安江、抬拉河、寨蒿河等河流,重点协调好干支流关系,减轻干流防洪压力。新建和扩大骨干水道泄洪能力,重点解决六冲河、桐梓河外排出口通道不足和湄江、木瓜河、六硐河流路不足、泄洪通道不完善问题,扩充部分河流分泄通道。
(2) 增蓄。结合贵州省水网建设,兴建一批流域控制性洪水调蓄枢纽,加强塘坝、谷坊等雨洪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推进海绵流域建设,利用水库、湖塘等调蓄洪水,重点解决洪水调蓄控制能力不足问题。增强乌江、沅江、湄江、六硐河等流域上游洪水拦蓄能力。
(3) 扩排。通过建设排涝隧洞、治理排涝河道、修建撇洪沟、排涝渠系、排涝涵闸和泵站等措施,加快易涝地区畅排快排。岩溶洼地涝区优先考虑新开撇洪沟、排涝渠道,地形相对封闭区可通过修建排涝隧洞,将洼地洪水引入周边河道。城市涝区重点完善涵闸、泵站等水利设施,加强雨水管网系统与周边海绵体、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外围防洪体系的有机衔接。对于江河两岸滩地涝区,统筹排涝与防洪,实施河道拓宽疏浚、新开分洪通道等。
(4) 联调。充分发挥水库、水电站、分洪通道的联合调度作用,利用好水库滞蓄、削峰、错峰等功能,有计划地蓄泄洪水[19]。从长江流域整体防洪的角度出发,发挥水电站参与防洪调度的作用,加强乌江流域中上游洪家渡、构皮滩、思林等水库群联合调度洪水,分担长江下游相关省份负担。加强贵阳、遵义、平塘、榕江等城市上游水库联合调度,充分利用花溪、阿哈、松柏山、海龙、观音岩、红旗等水库水电站,结合未来规划的擦耳岩、甲塘、忠诚等水库一并纳入防洪调度系统,保障下游城区防洪安全。
(5) 控险。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完善超标准洪水预案,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控制行蓄洪空间不减少。加强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险情。加快完善主要江河洪水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建设,提升洪水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巩固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通信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逐步扩大非工程措施覆盖范围。做好洪水风险评估,加强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和风险管控,降低洪涝灾害损失。
2.2 流域防洪布局
根据贵州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水旱灾害等特点,考虑各地防洪减灾治理任务和重点,以乌江、沅江等8大水系为单元进行防洪布局,其中乌江、沅江、柳江水系防洪任务较重。各流域水系布局中,城市作为重要防洪保护对象,是布局的核心重点,根据河流自然条件与防洪实际需求,贵阳、遵义等城市采取有防洪任务水库调洪、防洪堤建设及河道生态化防洪治理等措施构建防洪体系,六盘水、铜仁等城市采用防洪堤建设、河道整治等措施构建防洪体系。贵州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防洪体系分布如图1所示。
(1)乌江水系。乌江在贵州省境内面积66 798 km2,横贯该省的西部、中部和东北部,整体西高东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在900~1 500 mm之间,多出现短历时高强度暴雨,三岔河威宁钟山段、猫跳河红枫湖以上河段、湄江及芙蓉江上游源头坝子区域易造成两岸农田、城镇被淹。乌江干流及六冲河、白甫河、野纪河、清水河、余庆河、石阡河、印江等主要支流下游河段则多出现复式洪峰,洪峰不大而总量甚大,对思南县和沿河县城形成较大压力。面上山岭小流域地区由于坡陡流急,每遇大暴雨即产生暴涨暴落的陡峻洪峰,常有山洪暴发。以乌江干流及湄江、芙蓉江、洪渡河等主要支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六盘水市、遵义市、思南县、沿河县、正安县、务川县防洪保护圈,推进岩口、湄江加高、南郊加高等有防洪任务水库建设,优化骨干水库防洪调度方案,探索乌江干流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强化洪水调度与风险管理,率先构建现代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
(2) 沅江水系。沅江水系包括沅江上游干流清水江及主要支流阳河、锦江(辰水)、松桃河、洪州河(渠水)等支流,流域面积30 250 km2,位于贵州省东部,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流域处于贵州省降雨高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100~1 500 mm之间,有梵净山、雷公山等多个暴雨中心,汛期洪水来势迅猛,洪峰和洪量非常可观,同时河网密布、地形復杂,使得沅江水系成为全省遭受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采取“堤库结合”方式完善防洪体系,以堤防为主,加强清水江和阳河治理,重点治理清水江干流都匀市、凯里市、剑河县、锦屏县和阳河干流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玉屏县及大龙河段,新建宣威、杨柳街、桂家湾、沙子坡等有防洪任务水库,统筹推进涝区治理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3) 赤水河、綦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主要河流包括赤水河、松坎河(綦江上游)及支流桐梓河、习水河,流域面积13 802 km2,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綦江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 300 mm之间,流域范围较小而地形起伏变化大,河流坡陡流急,每遇大暴雨,即产生暴涨暴落的陡峻洪峰,桐梓河、新站河、木瓜河、藻渡河等支流洪灾频发。以赤水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流经的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仁怀市茅台镇等城镇河段为重点,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加强桐梓县城防洪、排涝综合治理,清退城区个别河段侵占的行洪空间,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同步推进塘坝窖池等雨洪利用工程。
(4) 牛栏江、横江水系。牛栏江、横江水系包括牛栏江、横江及支流哈喇河、拖洛河、白水江、以者河、玉龙小河等主要河流,流域面积4 888 km2,位于贵州省西北角。流域位于贵州省西部降雨低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 000 mm之间。河流上游源头地区平缓,中下游切割较深,因植被覆盖较差,产汇流时间短,山洪灾害易发,洪峰流量大而总量较小,易造成上游集中农田被淹,对威宁县农业造成较大损失。以草海综合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横江、白水河等综合治理,提高威宁县城防洪能力,强化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建设,确保城乡防洪安全。
(5) 南盘江水系。南盘江水系主要有南盘江干流、仓更河、白水河、黄泥河、马别河、纳灰河、下坝力河、小黄泥河、秧坝河、猪场河等河流,流域面积7 651 km2,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100~1 600 mm之间,多出现短历时强暴雨,同时地形起伏大,岩溶侵蚀山地峡谷区、岩溶高原槽坝区、岩溶侵蚀高原区等各类喀斯特地貌复杂,河流坝子、伏流海子区域洪涝并存。充分发挥城市上游水庫防洪作用,重点推进马别河兴义市城区段整治,同步开展纳灰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6)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主要有拖长江、可渡河、乌都河、月亮河、麻沙河、打帮河等河流,流域面积20 982 km2,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斜坡地带。流域为多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 300 mm左右,城镇、人口和农田集中区域多发生孤独洪峰,洪峰流量大而总量较小。加强中小河流重点段综合治理,打通洪涝水出路,加快望谟县等区域山洪灾害防治,新建纳坝水库及护岸工程。
(7)红水河水系。红水河水系主要有红水河干流及蒙江、坝王河、曹渡河、六硐河等河流,流域面积15 978 km2,位于贵州省南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 100~1 300 mm,河流上游相对平缓、山间坝子较多,中下游切割较深、伏流暗河水系发育,暴雨在上游河段形成,洪量较小但洪峰流量大,加之平坝河段多淤积、侵占,易造成两岸城镇、农田被淹。以流域上游区域惠水、平塘县城及部分集镇等防洪保护区为重点,采用“蓄、护、泄”相结合的防洪布局,结合兴利兴建擦耳岩、甲塘水库,加高完善上游六硐河平塘、涟江惠水等县城及部分集镇堤防,推进塘坝窖池等雨洪利用工程建设。
(8)柳江水系。柳江水系主要河流为都柳江和打狗河,流域面积15 809 km2,占贵州省总面积的9%,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 200~1 600 mm,都柳江中下游寨蒿河、孙览河等支流多出现复式洪峰,对榕江和从江县城形成较大压力。加快构建重点城镇防洪保护圈,加高加固柳江干流三都、榕江、从江等县城河段堤防及樟江荔波县河段堤防,兴建忠诚、寨比、红岩、三荔水库,同步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和涝区治理。
3 防洪保护对象与防洪治涝标准
3.1 防洪保护区情况
贵州省有9个地级城市、63个县级城市、354个城镇依河而建,全省超5成人口居住在河流沿岸,防洪对保障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贵州省防洪保护区属于山地洪水威胁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河谷小平原、小盆地和山前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区,点多面广。全省防洪保护区人口1 346万人、耕地26.6万hm2。其中长江流域防洪保护区县城、乡镇分布较多,保护人口达1 036万人(见表1)。
3.2 防洪治涝标准
以有关流域防洪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成果为基础,根据
GB 50201-2014《防洪标准》[20]、SL 723-2016《治涝标准》[21]等有关规定,结合贵州省山地特色,统筹协调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防洪与排涝、安全与生态,以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防洪关系,在现有标准复核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制定防洪治涝标准。
(1) 防护对象防洪标准。重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根据保护区内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进行综合确定;城市(镇)及其他重点保护对象防洪标准在流域、区域防洪体系基础上,重点考虑城镇政治经济地位重要性、人口规模和未来防洪保安需求等综合确定。一般按照重点城市100~200 a一遇、地级城市50 a一遇、县城20~50 a一遇、乡镇10 a一遇制定。
(2) 江河防治标准。根据不同河段所保护城镇、农田、工业园区等重要程度,以保障防护对象安全为目标,结合流域区域洪水蓄泄关系及出路安排、上游水库防洪标准等,分段确定河道防治标准及堤防建设级别。
(3) 山洪沟防治标准。按照保护对象的规模、重要性和防护要求,结合
SL/T 778-2019《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合理确定山洪沟防治标准。一般按照10 a一遇制定,对保护城镇、工业园区及其他重要对象等洪灾损失大、危害严重的重点段,可适当提高防治标准。
(4) 涝区治理标准。按照涝区规模与实际情况,拟定治涝标准。一般按照地级城市为20 a一遇,县城10 a一遇,24 h降雨24 h排除;乡镇治涝标准为10 a一遇,24 h降雨24 h排除;农作物为5 a一遇,经济作物为10 a一遇,农区经济作物按24 h暴雨24 h排除,旱作物按1 d暴雨2 d排除,水田按1 d暴雨3 d排除。
4 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重点
针对贵州省洪涝灾害特点和当前防洪存在的薄弱环节,按照“流域统筹、蓄泄兼施、防治结合、调洪排涝、安全生态”的防洪方略,加快转变防洪治理思路,重点从病险工程除险、江河防洪治理、城市防洪排涝、山洪灾害防治、涝区治理、洪水调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未来工作重点,加快构建“系统完备、标准适宜、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的贵州省防洪减灾体系。
4.1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
坚持“早发现、早除险、早修复”,对现有已鉴定为病险的中小型水库,根据病险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大坝加高、大坝防渗、泄水及输水建筑物加固等措施,全面完成除险加固,实现全部销号。对部分规模减小或功能萎缩、除险加固技术不可行或经济不合理的水库水闸,按相关规定降低等级、报废处理或拆除重建。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機制,根据持续更新的已建在建水利工程清单,定期组织开展水库、水闸、堤防工程风险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逐一复核工程防洪能力,及时掌握工程安全状况,摸清病险工程分布及病险成因,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水闸,发现一座,鉴定一座,除险加固一座。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养护,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4.2 推进江河防洪治理
聚焦防洪保护对象,针对防洪薄弱环节,统筹江河防洪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关系,加快推进江河治理,对因超标准洪水冲毁、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河段,尽快完成修复工作,对因沿河城镇级别、人口等保护对象发生变化的河段,合理提升防洪标准。继续推进乌江干流、湄江、清水江等3 000 km2以上重要支流治理,在现有防洪体系的基础上,统筹上蓄与下泄,有条件地区上中游实施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下游“防、泄”结合,完善防洪保护区堤防保护体系,采取河道疏浚、新建堤防、岸坡整治等综合措施,确保重点河段达到规划防洪标准,优先完成列入国家《“十四五”解决水利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实施方案》等规划的治理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分批次推进200~3 000 km2中小河流防洪达标治理,重点开展堤防、河道清淤扩卡和分洪道等建设,合理提升中小河流行洪能力,并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维护河流自然形态,改善河流生境,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优先完成沿河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重要城镇、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区等重点河段治理。
4.3 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达标提标建设
根据流域水系防洪总体布局和城市发展布局,统筹“防洪与排涝、流域与区域、城区与涝区”等关系,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山地特色城市防洪圈。加快推进遵义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市州政府所在城区及湄潭县、思南县、沿河县等县城防洪达标建设,通过河道疏浚、堤防建设与加固、有防洪任务水库建设、卡口段整治等措施,保障河道泄洪通畅、河势稳定,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同时加强城区周边山洪沟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考虑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保护对象新变化,对黔西南州、黔南州政府所在城区及开阳县、息烽县等县城开展提标建设。完善城市现有涵闸、泵站等设施,加强雨水管网系统与周边海绵体、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外围防洪体系的有机衔接,提高城市涝水外排能力。加强已建城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及排水调蓄设施改造,开展双龙、新蒲、双山、凯麻、义龙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
4.4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坚持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群测群防为主、群防与专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清轻重缓急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建设。补充完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根据现状情况及发展要求,进一步细化山洪灾害高风险区和今后的重点防御对象。优化调整自动雨水情监测站网布局,更新破损老旧监测站点,加强沿河村镇、小水库、塘坝等重要地段视频监测站点部署。持续开展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修订、宣传、培训和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针对山区沟道坡陡流急、岩溶发育等特点,在山洪灾害易发多发区,因地制宜采取固堤护岸、清淤疏浚、修建分洪道等措施,推进山洪沟治理。重点加强山洪沟沿岸城镇、村落、集中居民点、工矿企业等工程措施建设,在满足防冲消能、疏导水流的前提下,注重维护沟道自然生态,并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御体系。
4.5 加强涝区排涝达标建设
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自排为主”的原则,统筹治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因地制宜采取蓄、排、截等工程措施,结合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涝区畅排快排。加快治理涝灾频繁、影响人口多、经济损失大、治理需求迫切的重点涝区,确保涝区内城镇和主要集中农田达到规划排涝标准。对于岩溶洼地涝区,优先考虑疏浚整治河道、新开撇洪沟或排涝渠道,将洪涝水引入周边河道并顺利汇流,对于地形相对封闭、中间低外围高、无排水通道地区可打排涝隧洞。对于由洪水顶托的江河两岸滩地涝区,通过河道拓宽疏浚、新开分洪通道、修建防洪堤等措施治涝。对于采取工程措施治理不可行或不经济的涝区,加强暴雨监测预警,有序推进低洼地人口外迁,开展分区治理管控与调度管理,通过非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涝灾损失,整体提升涝区治理水平。
4.6 强化洪水调度与风险管理
树立适度承担风险和规避洪水风险的防洪减灾观念,加强洪水监测和防洪调度,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强化超标准洪水应对,最大程度降低洪水灾害损失。进一步完善雨水情监测站网,建立健全省市县3级水文预测预报预警和应急监测体系,加强中小型水库汛险、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预报预警。建立健全江河流域洪水调度方案,完善防洪调度机构及相应权限。加强乌江流域中上游洪家渡、构皮滩、思林等水电站群汛期防洪联合调度,分担长江干流下游相关省份防洪负担。以流域为单元,加强贵阳市上游花溪、阿哈、松柏山水库,遵义市上游海龙、南郊(加高)水库,以及榕江县上游红岩、忠诚等水库水电站汛期防洪联合调度,保障下游城区防洪安全。结合近期发生的极端强降雨、超标准洪水等不利情况,加快推进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推动洪水风险图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防汛抢险等方面的应用。加强洪水风险防控,限制或禁止中高洪水风险区人口和产业增长,加强河道滩地利用风险管理,严禁城镇发展、居民建筑等挤占河道滩地。加快推进防洪设施提质升级,增强工程设计的风险要素,科学提高防洪治理标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超标准洪水预留余量。健全洪涝风险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洪涝保险制度。超前谋划编制防洪预案,完善河流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社会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居民避难应急和自救互救能力。
5 结 语
贵州省防洪减灾建设工作任重道远,现状部分城市防洪尚未达标,山洪灾害频发且损失惨重,防洪建设投资需求巨大,仅依靠各级财政资金难以为继,且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步觉醒,防洪工程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如何将防洪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综合效益,是未来贵州省防洪减灾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
随着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发展,人口和财产规模将呈现上升并向沿河聚集趋势,各类防洪保护对象面对洪水的暴露度将会不断扩大,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汇流条件亦会产生深刻影响,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更多不可预见因素,防洪風险隐患不容忽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加快转变防洪治理思路,牢牢守住防洪安全底线,充分考虑特殊的山地地形地势条件、洪涝灾害特点、人口分布及产业布局,加强江湖蓄泄关系、水库联合调度、洪水监测预警等研究,分区分类制定防洪治涝标准,进一步优化防洪减灾布局,协同推进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落实建后日常管护,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山忠.新时期长江防洪减灾方略[J].人民长江,2017,48(4):1-7.
[2]马建华.2020年长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实践及思考[J].人民长江,2020,51(12):1-7.
[3]李原园,刘震,赵钟楠,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J].水利发展研究,2021,21(9):30-31.
[4]赵钟楠,姜大川,李原园,等.基于水利视角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在流域层面的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2021(11):52-54.
[5]姚越,赵华荣,刘圣锋.贵州省1960~2017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人民长江,2020,51(4):105-111.
[6]陈爱平,安和平.论贵州山区生态建设与防洪减灾对策[C]∥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7]王玉萍,商崇菊,郝志斌.论贵州水利建设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3):103-106.
[8]裘峰,顾小林,鹿坤.贵州成灾洪水的主要特征[J].贵州水力发电,1998(3):19-22.
[9]严亚,吴海宽.2016 年贵州洪涝灾害损失研究及防汛工作建议[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8):13-15.
[10] 谭绪丰,白斌.贵州省湄潭县城防洪策略与防洪工程措施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2(4):91-93.
[11]余玉亮.贵州省望谟县防洪减灾方案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8):171-172.
[12]罗永前.望谟县山区洪涝灾害和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5):142-143.
[13]刘志雄.贵州平塘县防洪减灾工作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6,26(2):75-76.
[14]徐乾清,戴定忠.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5]SUNG K,JEONG H,SANGWAN N,et al.Effects of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on flood resilience under sociohydrological disturbanc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8,54(4):2661-2680.
[16]SUN T,CHENG W Q,BO Q Y,et al.Analysis on historical flood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lood in daqing river basin[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1,196:110895.
[17]王继辉.贵州成灾洪水的暴雨特征[J].贵州水力发电,1998(1):7-10.
[18]郝志斌,杨荣芳,商崇菊,等.贵州宏观水利要素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2020(5):8-11.
[19]田英,袁勇,张越,等.水利工程智慧化运行管理探析[J].人民长江,2021,52(3):214-218.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防洪标准:GB 50201-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治涝标准:SL 723-2016[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编辑:谢玲娴)
Study on thoughts and measures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for Guizhou Province
HUANG Huojian1,XU Zhen1,ZHANG Jichang1,TIAN Ying1,YANG Rongfang2,WANG Ding1
(1.General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Beijing 100120,China; 2.Guizhou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
The unique landform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Province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frequent flood disasters and serious flood losses.It is urgent to systematically plan a provincial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 with strengthening flood regul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so that the losses caused by floods can be minimized.In this study,an in-dept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unveil flood and waterlogging characteristics in Guizhou Province,from which the weaknesses of the current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ork was identified.According to the new concept of two adherings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e new era,and follow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a way for systematic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cross the province with river basin as a unit system was proposed.Diversified flood control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including unblocking channels,increasing flood storage capacity,enlarging discharge,executing joint scheduling,and controlling risks.The layout of flood control works,objects to be protected against floods,and flood protection standards were also clarified.On this basis,the key points of flood prevention work in the future were pointed out.It is suggested to build a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liminating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of flood control projects,promoting flood control management of river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tandards,strengthening mountain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drainage standards in waterlogging areas,and strengthening flood dispatch and risk management.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erfecting the ideas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building a modernized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flood protection standard;protected object of flood control;flood risk;Guizho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2-05-06
基金項目:贵州省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2020)
作者简介:黄火键,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E-mail:hjhuang@mwr.gov.cn
通信作者:徐 震,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E-mail:3073093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