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海外传播经验对遂昌戏曲古镇旅游全球化的启示

2023-06-26李斌

艺术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牡丹亭

摘 要:戏曲旅游是促进地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牡丹亭》的海外传播经验有利于推广遂昌古镇戏曲艺术并促进遂昌古镇旅游全球化进程。通过挖掘《牡丹亭》海外传播内涵、《牡丹亭》舞台译词及应用,本文探索遂昌戏曲古镇旅游以及全球化路径,旨在打造区域戏曲古镇旅游样本。

关键词:《牡丹亭》海外传播;遂昌戏曲古镇旅游;旅游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2-0-03

近年来,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宣传促进了戏曲古镇旅游的兴起,《牡丹亭》海外传播宣传是最为明显的样例,证明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其舞台演出和文学译本两大重要传播方式是海外传播成功的两大经验。“情愫共生、文本输出、多元形式”是其海外传播成功奠定的三大要素。20世纪末的《牡丹亭》传播呈现新的特点:译介方式由原来的美英国家主导的译介转变成国内译者主导的译介,其传播方式也由单一的文本传播转变为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并重的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呈现新的形式,昆曲《牡丹亭》吸引了西方普通观众和大众传媒的眼球。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首登美国,在加州大學演出4轮共12场,场场爆满,轰动一时。2008年6月青春版开始在欧洲巡演,《泰晤士报》《卫报》等争相报道。谭盾改编导演大型园林实景版《牡丹亭》,也颇引人注目。2012年昆曲《牡丹亭》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纽约亚太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剧中的折子戏大受欢迎,显示出其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极高文学价值属性。

《牡丹亭》的海外传播虽然十分成功,但是并没有广泛地融入区域古镇旅游中。要把戏曲古镇旅游全球化,必须要把旅游业共享资源与地域戏曲市场有效结合起来,融入戏曲元素,提升文化内涵,配合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设计符合地域的个性化戏曲旅游,提高戏曲的观赏性与多样性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一、《牡丹亭》海外传播研究现状

早在17世纪,《牡丹亭》就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海外。截至21世纪初期以来,《牡丹亭》海外译本众多。哈罗德·阿克顿(H.Acton)是最早的英译者,其英译节选自《牡丹亭·春香闹学》。美国学者白之(Cyril Birch)是第一位《牡丹亭》全本英译学者,1965年,他在《中国文学选读》中选译了《牡丹亭》的部分场次,并于1980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了全译本。白之的英译本对宣传《牡丹亭》和中国戏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在译文过程中,基于第三视角以及西方文化差异,引入详细的备注,便于西方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然而,该译本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脱离本土文化,迎合西方读者口味,强调西式情调,从而引起部分译文难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土学者开始注重传播中国文化并加强对《牡丹亭》的译介。中国科技大学张光前教授的《牡丹亭》英语全译本更加忠实原文的内涵并传译了本土化的韵律和节拍。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教授的英汉对照全本英译《牡丹亭》突出了神韵和译法,更接近读者的理解。许渊冲和许明合译的《牡丹亭(舞台本)》汉英对照本,使用了“三美论”,注重音美、形美和意美,诠释了中国戏曲语言优美的新境界。以上学者对《牡丹亭》的英译,在忠实原剧的前提下,选词更加突出意境效果,为海外传播、提升关注、吸引读者提供了更好的抉择。同时,国内学者除了提倡译文的美化之外,加强异化的输出,采用便于读者和观众接受的译文,做到内外交流、互通互明。不同的译者在译文上采用不同的策略,虽然翻译目的不同,但是目标仍然一致,即使读者受益,这正是海外研究和传播的真正意义所在。《牡丹亭》的译介成功正是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宣传打开了一面窗户,为其他相关戏曲的译介和宣传提供了范式,并以此铺开,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样性[1]。

《牡丹亭》在海外获得关注要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英文译本《牡丹亭》,由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执导,开启了《牡丹亭》戏曲的全球演出之旅,获得了高度的好评。美国汉学家桑梓兰把塞勒斯的《牡丹亭》被定义为“后现代杂沓”版。由于《牡丹亭》进行了再创作,融入了西方元素,被不断获得创新,从而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对戏曲西进、走出世界带来了样本范式。他在排演《牡丹亭》时突出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本”演出,也就是汤显祖原著中的五十五出全部被搬上了舞台。

自问世以来,《牡丹亭》全本演示机会并不多,其戏曲传播具有重要性,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加深世人对《牡丹亭》的理解。《牡丹亭》戏曲中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具有相当成分的“民俗”性,即传统文化融合民间戏曲特色。为了充分体现这种特性,导演陈士争力争注重本土化,使用中国传统服饰。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舞台表演时间长达九个多小时,立足于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艺术欣赏新境界,提升舞台表演艺术,实现中西结合新高度。该舞台剧收获了一大批青年粉丝,形成了戏曲传播的轰动效应。随后,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部地区巡回演出,效果明显,万人空巷,好评如潮,中国昆曲戏曲推广得到美国各界的充分认可和赞扬。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只要有好的平台,结合西方元素,其传播的价值远远要大于自身的创作价值,为戏曲全球化乃至戏曲旅游奠定了传导基础[2]。

二、遂昌戏曲古镇旅游状况

遂昌旅游的发展国际化路径必须要结合地方特色,而戏曲古镇是最佳的突破点。在地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游客的需求产品从单向式逐渐发展为综合体式的形式,除了欣赏风景之外,品尝美食、领略地方文化气息成为导向式的发展态势。基于这种需求体验,与其相关的产业结构、景观整改需要在全国各大旅游景点不断升级。景点开发与景观打造技术手段,有助于帮助遂昌县开发打造新的核心旅游景区,以优质的景观产品吸引客流,帮助遂昌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名城。遂昌戏曲古镇于2021年建成,以汤显祖戏曲为灵魂,以打造“戏曲养生的福地、戏曲体验的乐地、戏曲爱情的圣地”为基点,以“山水之情”为主题,融合城市、环境、旅游、传统等特色,打造与地方戏曲相关的衍生产品,形成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之地,促进遂昌乡村振兴,形成康养基地新渠道,为遂昌城市文化提升、旅游转型起到引领和承载作用。遂昌戏曲古镇以明清建筑风格为特点,融合汤显祖戏曲元素,发展一系列围绕汤显祖文化项目的旅游衍生产业。遂昌以信息化串起生态旅游绿色发展之路。深化“互联网+”,深度结合旅游大数据,结合网络营销,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城市,不断推进全域旅游综合体,利用现代信息化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形成全网覆盖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跨国际旅游新型模式,推动遂昌旅游全球化进程。若要推动遂昌古镇戏曲旅游国家化发展,必须大量转译英文版的戏曲台词。遂昌的汤显祖文化传承经历了从觉醒到自觉的阶段,文旅结合让绿水青山真正活起来。《汤显祖与牡丹亭》是遂昌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是传播传统文化,用情与美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遂昌践行区域地方特色的诱人因素。遂昌县联合浙江昆剧团组团,赴英国演出四场《牡丹亭》,这是《牡丹亭》首次在莎士比亚的故乡举办表演,扩大了世界影响力,提升了遂昌的知名度。因此,通过《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影响力总结提炼可以推广的样板并应用到地方戏曲的传唱中,这有利于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3]。

三、《牡丹亭》海外传播经验在遂昌戏曲古镇旅游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牡丹亭》海外传播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牡丹亭》海外传播挖掘内涵深度不够,更多的是集中在译文的推介,学者研究和宣传推广更多的是留存在表面上,即研究方法,对于戏曲的台词译本和创译相对较少。《牡丹亭》体现的精神要素和人文表现力往往停留在视觉效果上,海外对中国传统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这跟接触面不广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表演桥段数量有限,剧种匮乏,更新缓慢,宣传到海外的戏曲数量也不多。海外宣传力度没有获得加大,形式单一,内容有限,海外更多了解的是《牡丹亭》的戏曲表现形式和故事情节,对于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存在欠缺。因此,《牡丹亭》戏曲的海外表演体现的内涵要素相对匮乏,其内涵挖掘要遵循“中国元素”“走出去”的原则,把戏曲特色、文化精髓以及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出来,才能扩大中国传统戏曲影响力,融入世界先进文化大家庭[4]。

(二)《牡丹亭》舞台译词应用普及度不高

戏曲舞台译词在我国及海外的译介推广仍然处于相对“空白区”。虽然部分《牡丹亭》舞台译词感染力强,具有典范作用,但是其辐射的范围并不广泛,并没有应用到其他剧本的舞台表演译词上。其他相关戏曲虽然知名度不比《牡丹亭》,但是也可作为经典戏曲看待,缺少相应的舞台译词实属缺憾。现今,除了《牡丹亭》戏曲之外,几乎看不到遂昌本地其他戏曲的舞台译词,参与其他剧中的译词翻译人员并不多。从这一方面看,《牡丹亭》舞台译词的衍生性需要加强,尽可能地能够应用到其他戏曲的译介上,扩大对地方戏曲的普及度。同时,其舞台译词的应用需要留存样板,著书立说,给其他戏曲的传译形成范式,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普及度和衍生性。

(三)遂昌戏曲古镇旅游全球化不强

由于遂昌古镇戏曲旅游诞生不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是很广泛,其全球化进程仍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如硬件设施薄弱,场地范围不广,戏曲搭台示范基地不够,宣传窗口不足,宣传力度不强,表演剧本匮乏,演示剧种单调,创译文本数量不多等诸多因素是制约其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也不是十分到位,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官方宣传范围不广泛,这些问题需要逐渐调整改善,要以“戏曲内涵”为中心,带动旅游副产品,形成“文化+旅游”的全球化特色模式,为提升全球化进程提供区域样本。

四、解决措施

(一)深度挖掘《牡丹亭》海外传播内涵

《牡丹亭》海外传播的根本目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准则。当前《牡丹亭》海外传播内容并不广泛,知名度仅仅局限于几个著名的桥段,如《言怀》《惊梦》《寻梦》《回生》等,其他桥段和篇章的译介和舞台表演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在舞台译词上尽量简化,突出戏曲元素的表现。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巡演和宣传。每次表演之前,要形成文字说明或推文,进行戏剧的推介和宣传,提高译词水准,把内涵要素融入推介中。

(二)提升《牡丹亭》舞台译词应用范围

以《牡丹亭》英譯为指导将遂昌古镇戏曲翻译成英文,整理成册(包括名剧《断桥》《挡马》《僧尼会》)以待出版。《牡丹亭》舞台英译词通俗易懂、整齐押韵,把这些译文特点应用到遂昌地方戏曲舞台表演上不失为地域旅游文化宣传研究的一大贡献。形成专门的译介团队可以加强舞台译词的保存和推广,作为地方对外宣传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整理成册的舞台译词剧本可以作为样本,不仅在遂昌推广,而且可以辐射到其他区域的剧种,打造剧本译词连接块,扩大应用范围,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样性。

(三)探究遂昌戏曲古镇的旅游全球化路径

吸引海外游客,打造东方戏剧朝圣之旅。在《牡丹亭》译本基础上,研究如何扩大遂昌古镇戏曲在海外的影响力,弘扬中国优秀戏曲文化及促进遂昌旅游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硬件设施,加大宣传力度,编排更多表演剧本,提高创译文本数量是打造遂昌戏曲古镇全球化的发展样例。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互联网宣传,利用大数据对戏曲进行译介,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提升全球知名度,打造区域戏曲古镇样本[5]。

五、结束语

《牡丹亭》海外传播经验具有成功性和借鉴性,若能把这种成功的戏曲内涵经验进一步挖掘并把区域旅游融入并推广到遂昌古镇戏曲发展过程中,必定能成为地域旅游发展的新名片。它是对本土旅游业升华促销的需要,是戏曲艺术保存并长远发展的需要,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需要。通过探究《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发现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有助于加快地域戏曲旅游的发展并促进遂昌古镇旅游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程娟,丁文菁.“一带一路”背景下汤显祖戏剧国际传播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87-88.

[2]张玲.汤显祖戏剧在海外传播的契机和途径[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303-306.

[3]丁水芳,杜泉贵.《牡丹亭》英译研究述评——基于CNKI 2000—2017年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上海翻译,2018(06):40-44.

[4]陈国华.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问题探究[J].中国戏剧,2013(10):70-71.

[5]储常胜.中国戏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以《牡丹亭》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6):165-166.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丽水市社科联“大花园研究”专项课题“《牡丹亭》海外传播经验对遂昌戏曲古镇旅游全球化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DHYYJ2022010)。

作者简介:李斌(1980-),男,浙江龙泉人,本科,讲师,从事英语翻译、旅游宣传研究。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营企业的海外传播策略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浅析戏曲跨文化传播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读《牡丹亭》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