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课程: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样态

2023-06-26王婧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田园农村小学

王婧

【摘 要】“田园+”课程依托农村大环境,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有效对接农村学生生活实景,是在“乡土”“田园”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创生出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田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设置、全新活动场域的构建、创新评价方式的确立都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样态的体现。

【关键词】“田园+”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2-37-03

“田园+”课程依托农村大环境,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有效对接农村学生生活实景,深度挖掘与农村学生兴趣、成长、发展相契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形式,创生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形成的新型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态。

一、农村学生生活实景对接“田园+”课程目标

“田园+”课程以农村学生的立场为原点,针对农村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把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民间技艺﹑劳动情怀等,形成以“田园”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并由此衍生出农村学校“田园+”课程,构建“田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生活技能的提升,形成植根田园的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样态。

二、系统构建“田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与自身发展需求的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对种植﹑饲养小动物﹑制作食品﹑农事﹑民俗等比较感兴趣,于是将这些内容纳入“田园+”课程体系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块,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一)种植课程

学校周边自然村出产的西瓜、韭黄、蒜黄是当地知名农产作物,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在帮助家长分担劳动的同时,对西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方法、过程多有了解,他们渴望尝试种植,因此将西瓜、大蒜、韭菜及其他植物的种植,以及韭黄、蒜黄的培育纳入课程。

(二)养殖课程

学校搭建圈舍饲养兔子、鸡、鸭、鸽子等,并设有桑蚕培育室。学生在养殖过程中,了解小动物的习性特点和生长过程,在与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中,建立自己与动物的联系,掌握养殖技能,以此形成责任感与爱心。

(三)“家课程”

农村家庭中的大部分家长需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尤其在农忙时节,因此需要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為家庭分忧,最终形成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家课程”应运而生。基于“当家”理念,设计了“家务劳动我能行”“厨房小当家”“家庭事物我做主”等子课程。

(四)民俗课程

民俗活动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的缩影。选出最具地方特色的“柳琴戏”“徐州香包”“汉画像石拓片”,并结合一些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感知民俗、发掘本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

“田园+”课程将种植课程设定为必选课程,同时搭配其他课程模块作为自选课程,采取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的模式(见图1),穿插安排在六学年十二个学期中,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学习序列。同时兼顾学生年龄、经验和能力发展的差异,分别制订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课程实施计划。

三、打造适切“田园+”课程活动场域

为了保证“田园+”课程的深入开展,构建了适合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场域。

(一)校园博物馆

校园就是一所乡土博物馆。校园中放置着石磨、石臼、石槽,石槽里种植睡莲、菱角、菖蒲等水生植物。在学校专门设置的乡土展览室里,陈列着农具镰、锄、犁、耙;各种生活用具,如辘轳、扁担、木桶、斗笠、蓑衣、草鞋、木屐、芦花鞋、竹劈子等;用来制作当地特色面食“烙馍”的炊具铁鏊子、锅炝子、擀面轴等;木陀螺、铁环等传统玩具。展览室内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介绍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及主要农作物。

(二)菜园小记

将菜园按照班级与种植作物的品类分成大小不等的田块,种植韭菜、蒜、葫芦、萝卜、黄瓜、红薯、西瓜等瓜果蔬菜,并搭建了大棚,确保瓜果蔬菜安全越冬,还组装了智能灌溉系统,适时适量为作物给水灌溉。

(三)蚕宝养殖室

蚕宝养殖室内配有叠式蚕架、蚕匾、贮桑调桑台、切桑板、切桑刀、消毒器械消毒池、温度计、换气扇、消毒衣帽、消毒鞋套等。学生在养殖室动手摘桑叶,亲手喂养蚕宝宝,观察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了解中国古老的桑蚕文明。

(四)美食研习所

学校厨房的师傅、厨艺精湛的教师、有烹饪特长的热心家长,都可以作为美食研习所的指导教师,定期传授做菜的技能,让学生学习点心和当地传统菜肴雉羹、羊方藏鱼的制作方法。通过这个实践平台,学生品味美食,掌握基本烹饪技能,了解各地饮食文化。

(五)编织DIY工作室

编织DIY工作室分为香包制作区与草编区。香包制作区配备丝绒绸等布料,不同材质的线、香末、棉花、绣花针、剪刀、熨斗、纸稿、画笔等。草编区有用来编织的高粱秆、麦秸、玉米皮、棕叶、蒲叶、柳条等材料,剪刀、锥子、钳子等工具,编好的杯垫、拖鞋、篮筐等教具模型。

(六)柳琴戏小剧团

在柳琴戏小剧团墙面上悬挂不同型号和颜色的定制柳琴,张贴《钓金龟》《喝面叶》等传统柳琴剧目曲谱,同时配备了谱架、节拍器、柳琴教材、打击乐器、戏服等。

“田园+”课程活动场域不局限于有限的校内空间,向校外无限延展,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寿星彭祖遗迹“彭祖井”“长寿园”等。此外,还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如组织学生网上观看柳琴戏演出等。

“田园+”课程活动场域将学校、教室、文化等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源系统和生命成长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丰富、有效、全域的资源支持,创设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场域;重构了学习空间和学习场域,为学生学习提供空间实景支持和深度情境体验的场域。“田园+”课程活动场域的打造有利于学生通过具身浸润、情境体验等实现沉浸式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具身实践、躬身探究,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与情感认知,让他们真正融入课程,开展有效学习。“田园+”课程活动场域的创建,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样态的诠释。

四、学生亲历实践,让课程真正落地

种植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的课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种植活动的探究需求,种植课程包含种植基础课程、种植认知课程和种植探究课程三大类。种植基础课程分为春季课程和秋季课程,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意愿确定种植果蔬的品类,并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不同的年级,种植要求也不相同,如一年级只需进行简单的植物水培即可,中高年级则会涉及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扦插、嫁接等。种植认知课程的开设能够普及基本的农业知识,追溯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基本的农具,认识不同的植物和种子,了解常见的植物病虫害及防治措施,掌握二十四节气知识,学会依据节气时令安排种植事宜,学会计算土地面积、行距、株距、产量等。在种植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满足现有的探究状况,产生持续深入探究的愿望,因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生成了种植探究课程。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探究意愿,可选择参与葫芦种植与彩绘、菜籽油的冷榨、种子画、玉米皮编织、花叶标本制作等探究课程。

以种植课程“西瓜的一生”为例,这是一个长线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周安排1节课进行方法指导、集中答疑、理论研习,每周五下午固定开展实践。为了选择合适的西瓜品种,师生共同对当地的土质、光照、降水量进行测量取样,又广泛调研大众口味喜好,走访有经验的瓜农,最终确定种植品种为当地广泛种植的京欣西瓜和较抗病虫害的绿宝石小香瓜两个。西瓜播种前要先育种,师生共同搭建了塑料育苗棚,按照瓜农传授的土肥比例配置好营养基,把营养基置入育苗穴盘中,再把浸种消毒催芽过的西瓜种苗放入孔穴中,浇透水,用塑料薄膜覆盖。瓜苗生长期间,注意光照、温度的控制,等瓜苗长至2叶1心即可移栽。移栽前师生一起翻土整地、覆盖地膜,按照一定的株距和行距移栽,进行浇水、追肥等后续管理。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瓜苗的育种技术,掌握了挑选西瓜等技能,完成了种瓜日记,开展了小课题“西瓜育苗技术”的研究,学会了用照片、文字、视频的形式记录西瓜生长的过程,学会了用台账的形式记录种瓜过程中的经费、计算盈亏额,等等。

养殖课程分为学校养殖与家庭养殖。在学校养殖中,学生可分时段参与,打扫圈舍卫生或投喂小动物;在家庭养殖中,以家庭为单位,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劳动。

“家课程”分为“家务劳动我能行”“廚房小当家”“家庭事物我做主”三个子课程。低年级学生可以尝试扫地﹑择菜、洗菜之类的简单家务,中年级学生可以洗衣,做一些略有难度的饭菜,高年级学生可以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等。例如“家课程”中的“厨房小当家”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为家人做一道菜。学生在充分了解家人口味和营养搭配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后到集市、商店挑选购买食材。经过择菜、洗菜、切菜、烹饪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完成一道菜的制作。在和家人共同品尝后,要求他们给出建议,并把自己做菜的经历记录下来,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

民俗课程属于探究性课程,学生可以观看民俗表演,学习民间技艺,搜集民俗资料,制作民俗食品、物品等。

学生在真实、多样化的活动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发展了多种技能,形成了直接经验。他们通过种植、养殖、家庭服务、探究民俗等综合实践活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和对乡土田园文化的价值认同,真正践行了“田园+”课程的意义。

五、建立创新智能评价机制

“田园+”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结果、发展维度,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评价的主体更为多元,力求更加客观、立体、公正地评价;评价体系打破单一评价模式,以质性评价替代量化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突出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评价的方式更为多样(见表1)。

(一)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宝箱”

为了帮助学生记录“田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过程,学校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过程的“成长记录宝箱”。箱子里有学生的活动照片、活动方案、观察日志、实验报告、课题小论文、收获的种子、动植物标本、手工作品等。

(二)成果“云端”发布模式

学校通过班级微信群、钉钉社区、校外宣传栏等网上平台,把学生在“田园+”课程活动中的学习成果以图片、短视频、幻灯片等形式发布展示,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以更丰富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后续的活动中。

(三)课程证书

课程证书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课程护照”,学校设计一系列的课程体验活动,学生每完成一项,由教师在学生的“课程护照”上打上一个孔。第二种是学校设计的课程结业证书,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主题活动或某一项课程后,教师就会颁发给他们阶段性或终结性学习的证明材料。

(四)活动促进与成果汇编

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会举办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从中选出具有创意和思维含量的设计方案,或者是优秀的物化作品,这些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以“葫芦彩绘”为例,把选出来的彩绘葫芦拍成艺术照片,以合集的形式编撰成书,供更多学生欣赏学习。

(五)社会实践活动检验

随着“田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逐步开展,学生也收获了许多成果,如香包、编织的杯垫、拖鞋、提篮等,还有西瓜等农产品。师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把这些物品运到附近的集市上售卖,学生为购买者介绍商品、商定价钱、秤量结账。这一系列过程既是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经济意识的渗透,更是对他们生活、生存能力的考验与检测。

“田园+”课程植根农村大环境,构建农村学生多元生长体系。以实地探究、具身认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具有鲜明乡土特色、鲜活生命力、引领农村学生未来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样态。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田园农村小学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田园乐趣多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