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实践中的方法与反思
2023-06-26刘晶晶
刘晶晶
摘 要:创作实践是舞蹈作品形成的必经之路,它可以检验一个舞蹈编导对作品初期设想的可行性,也是呈现出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重要步骤。舞蹈编导在不断实践中总结规律,提取经验,不断地自我反思并重塑作品,使作品在创作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程度的量变,再通过一次次的完善,实现突破性的质变,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无数次推翻、重组的反复推敲,一遍遍磨砺着舞蹈创作者,使其在此过程中慢慢成熟。由此可见,创作实践的过程对舞蹈编导来说是一次极其宝贵且深刻的经历。
关键词:实践;重塑;创作;舞蹈作品
中图分类号:J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3
在舞蹈编导专业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以及舞剧的编舞技法课程,而舞蹈作品的创作实践,则是要在技法训练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阶段,需要有主旨,有立意,有构思地去规划舞蹈作品的整体结构,在创作实践中编导需要具备“编”和“导”这两方面的能力,编导先通过构思设定出主题鲜明的作品雏形,再将自己的编创思维注入其中,还要有与演员排练磨合的协作能力、激发演员二度创作的能力,以及统领全局的能力等。由此可见,舞蹈作品的创作实践是舞蹈编导极其重要的历练方式,也是体现舞蹈编导创作能力的有力支柱。那么,接下来笔者将通過自己创作的作品实例来分析创作中的方法与反思。
一、独舞作品的创作实例与实践反思
(一)独舞作品《大漠红柳》创作实例
在笔者创作的独舞中有一部名为《大漠红柳》的哈萨克族女子独舞作品,取材自哈萨克族地区常见的一种植物“红柳”的形象,其外形娇艳动人,却用内在坚实的根基稳固肆虐的黄沙,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绽放,在笔者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表现的题材。此作品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方式,将红柳的功能特质与人物精神的坚忍不拔相关联,将哈萨克族女性内心蕴含的“韧”性加以表现,其“柔中带韧”“坚中透韧”“劲中隐韧”“强中显韧”。通过“生长”“抗争”“共舞”“永生”四个段落,歌颂了新时代女性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愤然向上的坚毅精神。
就此而言,在演员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其外形气质等客观条件,因此笔者选择了一个身材高挑的演员来表现这个舞蹈,演员的手臂较长,与红柳枝干的形象塑造形成契合,还考虑到了她的内在气质和性格,她的性格内敛不张扬,内心的强韧大过外形的姿态,让笔者很快能联想到自己想要塑造的这个形象。然而,在确定合适的演员之后的创作过程却是漫长而艰难的,编导要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演员,并通过演员的表现反馈回来,通过演员表演上的反馈,再反思自身的创作,经过几个周期的创排、演出、比赛,作品终于逐渐完善,并得到了最佳的呈现(见图1)。
(二)独舞作品创作中的有效方法
首先,在独舞作品的创作中不能只局限于对某一形象的表达,更应注重作品中生命的个性与态度,就是人物在作品中的独特性,能否塑造出自己的特色语汇,这一点极具思考价值,如何让作品独具代表性,可深入挖掘其民族传统符号,将民族文化带入,使其富有自身特色。[1]
其次,情感的真切与深刻,意味的语汇与延伸,并直接引申到了编导与演员之间的碰撞与感知,编导需具备极深的功底和生活感受,也需要具备向演员传达的能力,也许并不只是在每天排练的几小时内用灌输式的方法为演员讲解和开化,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激发演员感受,长期引领演员通过书籍、纪录片、采风深扎等方式去深挖民族文化与生活状态,在提升自己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也提升了演员主动思考与探寻的能力,更好地形成编导与演员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独舞作品创作中的实践反思
在哈萨克族女子独舞《大漠红柳》排练的过程中,笔者作为编导,与演员之间都会有不适应对方的时候,此时就要考虑,是演员某些程度欠缺的问题,还是自身编创设计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编导不该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意愿,抹杀了演员的优势;也不能因为演员无法掌握舞蹈的要求而一步步退让,从而失去其作品本身的意义,这样的一个度是舞蹈创作和编排的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项内容。
在独舞的创作中,编导既要重视自身的主观表达,又要了解演员优劣势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兼顾编导思想与演员特色,将二者的必要条件综合考虑,并实现默契的互动与持续的磨合,才能促使作品达到最佳呈现。而我们的作品经过这样的一次次磨合,不但提升了演员身体的灵活性和情感表达的综合能力,还提升了笔者作为编导调节、应变以及完善作品的能力,经历了从排练到演出再到比赛的一个过程,我们双方都获益良多。
二、群舞作品的创作实例与实践反思
(一)群舞作品《同心节》创作实例
笔者创作的傈僳族男女群舞作品《同心节》是由七个演员演绎的群舞作品,傈僳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友谊且勇敢无谓的民族,作品以一根竹竿为主线,将傈僳族“同喝一碗水”“攀爬刀杆”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深深地记载了七个人儿时的情深和成长的蜕变。
在演员的选择上,笔者通过前期对演员的大范围了解,选拔出了性格各异、专业能力优秀、专业领域里各有所长的演员。七个人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自身的优势也不尽相同,但就是这么多不同点形成了整个舞蹈鲜明的特色,还原人物生活本真的模样,摆脱了传统舞蹈千篇一律的状态。演员们也因作品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他(她)们的天性而热爱这个作品,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在作品创排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道具的使用,舞蹈中运用了一根四米长的不锈钢管,将它修饰成竹竿的形态,在作品的前半段中七个人基本都是接触着这跟“竹竿”做动作,所以对演员动作发力轻重、发力速度、幅度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在道具的限制中培养七个人的默契,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督促演员突破自己习惯的发力方式,去感受其他人的动作轨迹,一步一步地磨合。还有道具承重的问题,作品中段有攀爬竹竿的情节,需要根据情绪的推进,使攀爬的方式各有不同,攀爬的高度层层递进,需要去开发不同的画面效果,不断地引导演员进行尝试、突破。这个作品也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并参加演出和比赛活动,实现一次次的修整和历练(见图2)。
(二)群舞作品创作中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的群舞新作层出不穷,但是给人印象深刻的精品却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群舞作品会出现组合化、无新意、主旨断层、动作至上等问题。在群舞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受到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老师提出过的“熟悉的陌生”的启发,在创作中要试图挖掘当下观众视角中熟悉的陌生,并一步步走向更高程度的意向性表达。作为编导应最清晰、最直观地挖掘出意味深刻和观众喜爱的作品中最大的共性,就是在观众的心里接受的范围内去制造陌生的惊喜,既不是脱离实际以后目的性地去寻求创意,也不是在观众耳熟能详的范围内不断地重复过去经常出现的、多次产生雷同的画面,编导要学会站在观众的视角去看待作品,摒弃单一的创作方式,并进行多样化的表达。[2]
在群舞作品《同心节》中,笔者兼顾传统民族文化传播和新时代人物性格的刻画,将传统的民族舞蹈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独特的作品特色,并在具有民族风格性的道具中进行多样性的创意表达,使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了熟悉的陌生,从而更好地融入作品情感。
(三)群舞作品创作中的实践反思
在群舞的创排过程中,既要重视集体的配合,也要注重个体的表达,即共性与个性的充分融合,使作品突破传统的编排方式,实现新的突破,但要随时注意群舞画面中的“主”与“辅”的关系,也可进行适当留白,实现清晰的群舞构图与情感表达。
在与演员磨合的过程中,不一定将先前编创好的动作强加于演员身上,而是用语言表述或身体示范去启发演员,引导演员做出更多可能性的尝试,引领演员一同走进塑造的作品情境中,一同去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得作品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三、舞剧的创作实例和实践反思
(一)舞剧《永远的马头琴》创作实例
舞剧的创作实践涉及人物形象的设定,剧本情节的规划,每幕之间的衔接,故事情节的表现手法以及引导演员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等。
笔者师从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徐小平教授,跟随导师参与了其总导演的舞剧《永远的马头琴》的创作实践。民族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是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打造的原创剧目,舞剧选材于蒙古族民间故事《马头琴的传说》,以马头琴琴弦为主线,以琴展爱,以琴诉哀,以琴做骨,以琴为心,重温那草原之路的古老传说,再绎这荡气回肠的马头情曲,共鸣着永恒的生命之舞。从灵感萌发的那天起,徐小平老师便将自己的全部重心放到了这部舞剧上,从人物形象的设定到剧本情节的规划,她无不细细斟酌、考究,在无数次的推翻和重塑中,舞剧的结构慢慢地完整了起来。于是她开始带领我们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与创作,我们一起从剧本的商讨,再到每个篇章的创作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在舞剧创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协作,因为舞剧有着庞大的工作量,创作是由团队组成。编导之间相互商讨、交流、总结,出谋划策,互相鼓励。除了编导之间的团结协作,还有跟演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作为编导在给演员排练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衔接的处理,每一处情感的表达,深入地为演员讲解故事内容,引导演员更真实地进行刻画。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分歧,这就需要编导在排练过程中进行化解、协调,推动双方共同进步。
(二)舞剧创作中的有效方法
在舞剧的创作中应将“剧”的表达作为首要方向,在明确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将“剧”与“情”的融合作為重点,从而推动剧情发展,而非动作化的表达,更不是以动作为中心的表达,所有的动作语言应围绕人物与剧情进行设计,这就涉及逻辑的合理性,所有章节要围绕着故事性去创作,所有舞段也是有根据地进行延展,在肢体语汇的设计上可尝试在肢体句或哑剧的表达中从剧情语言出发,围绕剧情语言丰富舞蹈语汇,并善于挖掘富有象征意义的肢体语汇与情感表达,便能去除以动作罗列为主,以舞段热闹为主的创作理念。
(三)舞剧创作中的实践反思
在舞剧的创作中,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方式,如创作民族舞剧,编导的出发点则是搜罗一些具有此民族风格特色的不同舞蹈形式,或是道具舞美的大规模介入,单纯为了好看将其强加进来组合到一起,但最终的呈现却是与剧情衔接得极其牵强,或是毫不匹配,这种情况就磨灭了舞剧的创作核心,还造成了剧情的断裂的结果。此时应该从舞剧本身的文化内容出发,将人物与剧情的核心因素作为主导来进行创作,将相关联的舞蹈形式合理地融入其中,使其起到辅助推进剧情的作用,使整台舞剧的主线清晰,立意鲜明,更好地将观众带入进来。
创作实践需要编导融入个人思想,富有情感地去创作,感受其中的过程,并不断积累经验,反思自己,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用理论支撑实践,不断地完善作品。作为舞蹈编导,定要坚持作品的创作不止强调对特定形象的表达,更侧重于让观众透过形象看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生活动态和精神信仰,从作品中去体会久远的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这对于更深一层地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透过有形的动态情景体会到无形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四、结束语
舞蹈作品的创作实践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可从各个方面去开发一个舞蹈编导的潜质,使编导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次创作实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磨炼,从初期的立意、构思,到结构的搭建,再到动作的编排,以及跟演员的磨合,一次次的修改,包括首次上台的检验,一次次比赛中的突破等,笔者相信一个作品一定是需要无数次的雕琢才能完整,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为舞蹈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一定要塌下心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