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路径初探

2023-06-26张亚君

学周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高中历史

张亚君

摘 要:受课程改革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由培养学生应试答题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活动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满足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文章立足高中历史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学意义,同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0-009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32

史料实证素养是能够依据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对历史作出正确评判、给出正确结论的一种关键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做好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把握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结合当下教学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专业讲堂,在活跃的气氛、专业的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加速其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思维是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思想的总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史料、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学习过程中再认识历史,从而加强其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1]。教师可在课上围绕教科书、教学辅导书、网络教学案例等不同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看待历史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从而活跃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时序观念与历史地理观念的总称。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教科书内容的讲解,忽视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空有知识却缺乏构建能力。教师把握历史学科富含逻辑、论证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使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评判历史。学生具备基本的史料论证能力后,对具体历史事件、空间发生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时空观念得以形成。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关注对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存在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的问题,比如应用填鸭教学、灌输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无法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最终限制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认知。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培养要求,教师要在课上渗透证据意识、辨析意识等历史学习思想,使学生从客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历史,掌握历史事件的细节。这样,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对历史现象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波及后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历史解释能力得以提升[2]。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培养科学思辨品质

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以及知识的传播者與讲解者,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构建高质量核心素养历史课堂的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作出具体要求,指出教师及时革新教学理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此背景下,教师应勇于突破自我,转变历史定论教学、历史灌输教学的观念,认清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师本化的教学观念转化为生本化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主动学、深入学的过程中探究历史资料,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价值观。对此,教师应在课上多组织学生独立探究活动、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历史资料等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辩证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形成科学思维品质。在遇到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具体问题,使其在转化角度的过程中意识到历史的多面性,掌握质疑历史事实、确认历史事实的方法。

(二)明确素养培养目标,提高素养培养效率

“百学须先立志。”这句话对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前明确素养培养目标,才能够围绕目标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保证历史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教师应明确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重点,把握其关键要求,设定合适的目标[3]。教师应认真解读有关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料,明确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内涵及能力表现。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综合阶段内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应对课程目标的立意加以优化。过去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多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为目标,立意过于局限。教师应结合史料实证素养关于培养学生史料探究、史料辨析、史料研习、史料应用等能力的要求创新立意,进一步实现对教学目标的优化,促进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展开。

(三)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激发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素养要求高中学生具有理性的学习态度和实证的学习观念。实证能力并非历史知识能力与历史技能,是学生在长久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将会作为一种思维能力被保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然而,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仍存在灌输式教学的问题,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此,教师可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探究教学内容,形成“实证”学习观念。教师可通过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研习教科书、主动收集历史资料的兴趣,使其在分析多种史料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4]。

(四)组织多样教学活动,培养实证综合能力

1.组织史料收集活动,培养史料搜集能力

史料收集能力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能力之一。教师若只围绕教科书展开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主动收集历史资料的学习机会,自然无法锻炼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收集活动,让学生在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史料收集的关键能力。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教学主题、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设置历史播报活动、历史论证活动等多项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收集真实史料的方法与技能。为提高学生史料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教师可在收集活动中传授收集方法。第一,传授检索方法。历史资料汗牛充栋,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检索关键字,提高其资料检索效率。第二,传授参考文件查找法。指导学生在学校的网络阅览室搜索关键字、关键词,点开文献后阅读文献的摘要、关键词,将符合史料收集活动要求的文献下载为PDF文件。第三,主题分类法。明确史料收集的主题,将主题拆解为若干小主题,结合小主题查找相应的史料,减轻史料收集的困难。活动驱动、专业指导能使学生主动投身到书籍检索、网络检索当中,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资料收集经验,久而久之能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5]。

2.史料整理活动,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观察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存在资料主题不明确、资料顺序混乱的问题。若不及时改正学生的这类问题,很容易影响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辨析能力,教师有必要在课上组织史料整理活动,在整理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分类意识和史实时间观念。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历史资料的性质对其进行分类。按照主要性质,可将历史资料分为政治类历史资料、文化类历史资料、经济类历史资料等多种历史资料。但是,这种分类过于宽泛,难以突出历史资料的特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将分类方法教授给学生。比如,按照文化属性,可将文化类历史资料分类为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宗教类、科技类等等。通过不停地对历史资料进行分类,学生能明确历史资料的特征,把握史料内涵。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整理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学生可先初步浏览资料,明确资料上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对其做好标注。完成资料浏览之后,按照标注细节对资料进行细致编排,使史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史料都可作为历史学习的拓展资料,教师应培养学生筛选必用史料、可用史料、备用史料、不用史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史料整理的能力。

3.史料考证活动,培养史料辨伪能力

去伪存真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表现,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若使用了虚假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影响学习质量。教师应认识到虚假史料的危害,积极在课上组织多种史料考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史料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将《中国历史研究法》《国学知识大全》等书籍中关于史料辨伪的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辨伪八条”“考证之法”,提升学生的考证能力与辨伪能力。若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困难,不能理解书中的真实含义,教师可对具体的辨伪方法展开详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针对真伪难辨的历史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查证史料的最初来源,通过“求源法”确定史料的可信度;还可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物证,如出土的书简、文物等等,利用其他文献、物证对收集的资料加以旁证,达到辨别史料真伪的目的。

4.史料解读活动,培养史料解释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正确解释历史、评判历史的历史解释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历史对现实有启示意义,学生掌握正确解释历史的能力就拥有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史料解读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以实证的态度分析历史现象,解读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从而加深历史认识。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应用已掌握的技能探究历史、阐述观点,教师可在活动教学时应用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景启发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深度,使其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史料内容。除此之外,在学生解读史料时,教师还可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资料细节,保证学生史料解释思维的全面性。

(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证素养提升

1.多元评价标准,促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因此,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6]。教师应结合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内容设计标准多元的评价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评价下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改正提高。比如,不以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高低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将史料整理、史料辨伪、史料解读等能力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以此明确学生学习的长处与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标准的设置不宜太过笼统,否则难以发挥其能力培养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设计层次化的素养培养目标,如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等等。教师要结合具体目标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学、促学作用,使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提升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

2.多元评价方式,促思维品质提升

以应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评价教学。教师应创新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史料实证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结合不同教学时间、教学场景选择另类评价方式,以此确保教学评价的价值被充分发挥。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口头评价应用于互动教学当中,结合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给予赞赏性、激励性、引导性的口头评价,以此增强其历史学习自信,使其主动学习史料实证的相关技能;可将书面评价应用于作业教学、练习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练习反馈情况给予专业的点评,使学生了解自身在分析史料、解释史料、应用史料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查漏补缺;可将档案评价应用到期末点评中,对学生学期内历史学习、历史活动参与、历史习作、历史研究情况给予综合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回顾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轨迹,进一步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素养是现阶段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必备的品质。教师应顺应教学改革,围绕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教学的具体要求,改善传统教学课堂,积极组织史料收集、史料甄别、史料考证、史料解读等多元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展历史学习思维,提升史料实证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着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点评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充分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慧慧.指向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历史课堂教学转型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4):28.

[2] 崔长松.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路径[J].高考,2021(33):35.

[3] 马晓红.淺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1(41):210.

[4] 胡晓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10):57.

[5] 翟群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1(29):56.

[6] 蔡新洪.浅论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名师在线,2021(14):83.

[责任编辑 谷会巧]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