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万顷碧波 看大湖归来
2023-06-26于生妍
于生妍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心系各族人民、情注高原大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关系青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要求,指明了青海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青海发展、情牵青海人民,体现深切关怀、极大厚爱,让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近期,本刊记者分别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仙女湾、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等地进行深入调研采访。从本期起,本刊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调研的足迹,展现青海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生动图景。
初夏时节,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走进仙女湾,感受这里的生态变化。一下车,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成群的棕头鸥从头顶飞过,近处,湿地与湖水相连,丰盛的水草在湖边摇曳;远望,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望无际,宛如一面镜子。“太美了,每次来看都不一样!”记者不禁从心底发出感叹。蓝天、白云与湖面相接,湖水充盈、水草丰美,一幅壮美的画面铺展开来。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来到青海湖仙女湾,总书记沿木栈道步行察看,“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他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三江源到祁连山再到青海湖,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
青海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奔跑在生态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湖水澄碧保护与修复齐头并进
六月初,天高云淡,水天一色。从仙女湾远眺四周,水系、滩涂、水生植物等生态景观尽收眼底。
“现在水有多深?”“这里的水质怎么样?”
两年前,总书记在青海湖边提问。
“水位上涨的速度是肉眼可见的。”采访中,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说,“青海湖现在水位扩大到370平方公里,近十多年来,高度增加近3.7米。”
4月25日,青海省氣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枯水期青海湖面积为4553.31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大16.77平方公里,基本持平。2013至2023年青海湖枯水期面积呈增大态势,平均每年增大22.52平方公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表现为“三增、三减、一不变”。即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6年来保持不变。
成绩的背后,是多年的努力。
为客观准确评价青海湖水环境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近年来以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实施青海省咸水湖盐湖水体监测体系能力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新污染物、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底质等青海湖水生态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开展了青海省咸水湖、盐湖水生态监测体系研究,建立了青海湖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填补了国内咸水湖水生态评价的空白。制定的地方标准《高氯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氯气吸收法》(DB 63/T 2016-2022),有效解决了现有国标方法不适用于青海湖水质监测的问题,开展的各类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青海湖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2020年开始,对青海湖水质除了地面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外,还增加了叶绿素a等8项指标的卫星遥感监测,近3年遥感监测结果显示,这8项水质指标保持稳定,未发现异常数据。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部部长高海鹏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获取了青海湖8项水质指标空间上连续分布的监测数据,解决了这8项水质指标地面监测数据空间不连续的问题,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
此外,在青海湖还布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主要入湖河流水质24小时自动监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开展环湖地区环境空气24小时自动监测。2022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显示,环湖四县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总体以“良”为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很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里鸟岛四周全是水,鱼跃鸟鸣、和谐共生。今年是我在青海湖工作的第21年,我这个梦成真了!”何玉邦动情地说,愿景变美景,如今大美净好的青海湖,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万鸟翔集水鱼鸟相伴相生
生态好不好,水鸟先知道。
青海湖,是鸟的天堂。“有普通鸬鹚、渔鸥、斑头雁、大天鹅、凤头鸊鷉……最早进入繁殖期的是鸬鹚,这个时间鸬鹚的小鸟已经出壳了!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种群达到全球繁殖种群的30%。”说起鸟来,何玉邦如数家珍。
水鸟是湿地的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湿地质量不断向好,这是生态变化最直观的反映。
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还表现在主要保护对象方面,实现了“三个增量、两项稳定”。三个增量即旗舰物种——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实现增量;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突破100种,达到101种;湿地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实现增量,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达到保护初期的44倍。两项稳定即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定,2022年的统计总量约60余万只,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
5月23日,青海湖湿地鸟类科普宣教主题活动暨“相约青海大湖观鸟”青海湖国家公园观鸟赛在青海湖鸟岛开幕,来自国内多个省区的15支参赛队伍相聚湖畔,行走、观察、记录、拍摄鸟类和兽类。此次观鸟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参赛队伍有效记录鸟种172种,观测拍摄到鸟类新记录有长趾滨鹬、赤颈??、白胸苦恶鸟3种。
青海湖作为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涉及中亚—印度和东亚—澳大利西亚2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近年来,随着青海湖湿地面积不断增加、动植物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高原物种基因库”进一步扩大。
记者了解到,5月22日至25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夏季水鸟繁殖期监测。
此次监测开启了2023年青海湖湖中岛屿水鸟繁殖地的首航监测,通过对鸟岛、海心山等24个主要水鸟栖息地的监测,共记录到水鸟50种、数量340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重點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66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鸊鷉245只、翻石鹬66只、大天鹅8只、角鸊鷉2只、白琵鹭1只。监测区域内野生动物整体情况较好,未发现异常。监测发现斑头雁、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凤头??等青海湖五大繁殖夏候鸟27000余只,同比去年总体数量有所增长。
生态科普挖掘最美生态潜力
“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我们的任务是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科普工作,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作了一系列自然知识读本,发放到环湖地区11个乡16所中学,确保人手一册。
“以前我们的宣传模式是报纸上有文章、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图像、田间地头有人讲,现在是全媒体时代,我们要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全面生动地讲述青海湖大美净好的故事。”
《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播出后,生态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前人们到饭店会问:“有湟鱼吗?”现在不吃鱼了,变成了观赏和保护。从吃到看,是思想的转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社会形成的共识。
4月20日、21日,西宁市城北区陶昕学校和朝阳学校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为主题的青海湖生态环保知识进校园活动在这里举办,两所学校近5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现场,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采用互动问答的方式从青海湖基本概况、生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成效及活动的目的意义等方面为学生们普及了“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环保知识,传播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讲解了“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了青海湖的基本情况,懂得了保护青海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积极的一问一答中,展现着同学们对青海湖的关心和热爱。他们说,“这让我们对青海湖及青海湖生态系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会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青海湖的保护行动中来,做一名小小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带动家人和同学,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保护好青海湖生态环境、维护好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守护好青海湖生态资源、构建好青海湖生态安全屏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正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了解、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高海鹏回忆起2016年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之情,她说:“七年前,总书记亲临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我有幸和总书记握手。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激励着我们为美丽中国、为大美青海的生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又在耳边回响:“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锦绣山河造福人民,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远远望去,棕头鸥在湛蓝如洗的湖面上觅食嬉戏,华扁穗草在湖边随风摇曳,它们正诉说着大美青海的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