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概论课程建设中思政理念的融入与贯通

2023-06-25李微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李微

[摘要]传播学概论是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与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思想政治、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助力高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是我国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教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传播专业知识阐释和评析西方传播理论以及国内外热点传播事件,采用提问、作业、讨论、考核等形式,多维度、多层级、多要素检验学生对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等领域相关问题思考与解析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融入思政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底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活力,让学生学会从专业、宏观和时代的角度审视传播现象,并掌握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解读和分析传播案例中蕴含的价值观,以及引导舆论的原理和方法。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发挥传播学概论课程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让学生树立多元、包容、理性的媒介传播心态,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筑牢思想根基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此后,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各高校不断加大改革和实践力度,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脱节、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课程,将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相结合,能够积极推动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为在未来工作中坚守底线意识、党性原则和专业精神等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定文化自信

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来分析大众传播在沟通协调、教育引导、立德树人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传播效果。比如,教师分析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以及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对塑造中国形象的积极作用。此外,在讲授传播学理论体系中的把关理论、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时,教师恰当地引入《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战狼2》《功勋》《山海情》《跨过鸭绿江》等影视作品,可以向学生传递社会共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其凝聚力和思想力。

(三)培育传媒人才

当前,不少高校已将传播学概论课程建设为校级或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有些高校则将其建设为省部级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一流本科课程或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因此,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完全打破经典理论的权威性,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前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内容、效果等密切结合,注重对应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引领,帮助学生深刻认知我国傳播体制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媒思维、行为准则和思考模式。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要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阐释分析与理解把握现实中的热点、难点的新闻传播现象和影视作品传播内容,使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从事新闻传媒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思政理念融入传播学概论课程的路径

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除了课堂讲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并利用传播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合作拍摄作品等方式,大力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深度思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传播理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性。此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实践教学和思政教学,也可为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注入新的活力[1]。

(一)教学内容: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中外经典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始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解析和阐释当下的社会传播现象,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比如,教师通过对《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2》《人民的名义》《觉醒年代》《狂飙》等爆款影视作品以及由其引发的网络热点传播事件等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章节教学内容,灵活穿插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万里归途》《我和我的祖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人世间》《流金岁月》等优秀影视片段,让学生深切感受人文中国、创新中国、魅力中国。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在力量,能够将分散的个人同一个国家、城市或地方集体经验联合起来[2]。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北京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等影像片段,让学生理解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传播学概论课程将主流价值观与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丰厚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要关注新时代网络媒体、智能手机等的快速发展,结合VR、元宇宙、二次元等新事物给传播理论、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为学生分析和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汇报、主题发言、视频观摩与讨论等方式,可以调动其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进度,通过课后学习、资料收集、问题验证和课件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播学理论,拓展实践技能与开阔理论视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案例为主线,培养理论和思政分析能力

教师可结合当下热点的新闻、网络或影视传播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对这些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学生可加深对传播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并提升运用传播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其思考问题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也得到锻炼和强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植入形式多元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性看待网络传播中的各类舆情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

3.以汇报为基础,强化学习动力与思政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传播学理论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讲解,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汇报过程中,教师要求每组学生至少有一次以红色影视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案例进行分析。为了做好汇报,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搜集资料,并结合传播学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全面解读,且还会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掌握能力,又可让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三)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灵活融入多种思政元素

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并增强研究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3]。首先,教师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后创作和协同指导为支撑,深化并拓展课堂内外的知识体系。课堂内容注重传播学、艺术学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课后练习可通过学生自主建立团队拍摄影视短视频,或邀请业界导师指导学生创作等方式,使课程教学内容从教室内延伸到教室外,让学生在社会和实践创作中增长见识与才干。其次,教师可在课后布置难度适中的练习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指导学生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影视短视频并上传至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再次,教师可结合影视作品或新闻事件,设计轻松可行的学生参与和讨论环节,让学生由最初认为课程知识抽象、深奥、难懂变为课程既有趣又有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促使学习效果得到实质性提升。最后,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主,以经典书目和红色影视作品为辅,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经典书目或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并结合传播学概论中的媒介功能、传播效果、培养理论来撰写读书笔记或观影报告。

(四)教学考核: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设置动态全程考核体系

传播学概论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践行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全过程考核的理念,期末课程考核方式由闭卷改为开卷,避免学生出现“平时不学”“考前硬背”“考过就忘”等问题。學生课程成绩重新分解为三个部分,即平时成绩占比为20%、半期考查与占比为20%、期末考核占比为60%,全方位考查学生课堂、课后表现、半期学习成效及期末总体水平等情况。平时成绩主要围绕学生课后作业以及课堂讨论、分析和回答问题等表现,并灵活融入思政内容进行考查与评价。半期考查主要对学生前半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判,为后半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与优化收集必要的反馈信息。期末考核试题由单选、名词解释、简答等客观题改为多选、论述、辨析、材料分析等主观题,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近年来,各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对记者、编辑、评论员、管理者等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传媒人才能够熟练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完成新闻传媒和影视作品的采编与制作,另一方面强调传媒人才的政治纪律和职业素养。一般而言,高校培养的传媒专业人才毕业后会成为新闻和影视等信息内容的传播者,因此学生未来的工作将影响无数信息接收者对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要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传播素质为目标,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院或学校相关的新闻和影视传播活动,积极运用传播学知识来分析影视作品或广告的传播功能以及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等。另外,教师也可对标国内外专业学科竞赛要求,让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创作影视作品并积极参与竞赛评奖,使其将传播学理论运用于影视鉴赏和创作的过程,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当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实施教育的重要环节,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应抓住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契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将红色文化、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过程。传播学概论课程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实施路径,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和谐共融、协同育人的效果,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卓越新闻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雨楠.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究[J].东南传播,2021(11):55-57.

[2]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5版.崔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徐蒙.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视听,2019(10):218-219.

猜你喜欢

传播学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