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2023-06-25陈朝雄
作者简介:陈朝雄(1976~),男,汉族,福建浦城人,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临江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需要将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学生数学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学指导,针对初中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重点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059-05
新課程改革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一)教学有效性概念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帮助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发展。教师需要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低效或无效的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有效性特征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需要设置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内容需要为学生进步和能力发展提供导向作用;第二,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包括了解学生学情、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等;第三,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表现情况,围绕学生组织教学,可以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
衡量课堂教学有效的标准包括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主体参与情况,其中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而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和参与深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提出疑问,表达个人意见,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二、 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在逻辑思维、知识理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强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统一教学法,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存在无法满足学习需求或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的问题,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能力差距逐渐增大。由于数学学科具备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并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个人的能力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二)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方式单一,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只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
三、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备课环节的有效性
备课是指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初中数学的备课工作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 明确教材内容
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数学新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掌握教材的章节设置,了解教材的全部内容和编排意图,同时还需要分析不同章节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判断教学中的重难点,以人教版一次函数章节为例,该部分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函数的基本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整个初中阶段函数学习的基础,函数是在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对解决数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后续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函数知识的学习也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难点,针对这部分教材内容,教师需要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函数关系入手,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例如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在进行函数教学时,不仅需要关注函数本身的知识,还需要重点加强对函数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将一次函数的相关问题划分成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等,在备课阶段,教师也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学习时运用的数形结合思想,强调该种思想方法在解决函数问题中的应用,从而为学生后续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2. 了解学生学情
数学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充分掌握学生目前的数学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平时布置数学作业时,重点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了解学生学情不仅可以以此为基础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订分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3. 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针对某一节课的备课工作,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步骤。其中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需要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预习测试题目,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正式上课之前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备课阶段,以此作为参考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有效的备课,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重难点,可以有效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在完成课程教学后,教师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基础设置作业内容。
教师只有做好备课工作,将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编排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将备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形成教案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
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创建教学情境,在短时间之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数学学习中,从而起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目的。
1. 基础知识课程的导入
根据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公式、定理、数学概念等,该部分的内容整体难度不高,但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尽可能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时是按照课本顺序,倾向于知识点的灌输,为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设计。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操作作为导入环节的内容,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三角板等工具,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可以提出实验问题“测量三角板三条边的长度,尝试分析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会通过测量计算尝试获得公式结构,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个角为90°,两条直角边分别为8、6的三角形,通过数字的设置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将数学实践作为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定理等内容。
2. 复习课程的导入
教师需要根据已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定期开展复习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在导入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回想所学知识,例如,复习“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以及梯形之间的从属关系,复习这些四边形的基本性质等,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
3. 专题课程的导入
专题课程是指教师针对某一类型的应用题或某一板块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判断学生哪部分的知识内容存在卡点。而专题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设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题目,例如,在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进行专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丢番图墓碑上的数学题目“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了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来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了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终于告别数学,离开了人世”作为导入环节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方程的方式计算丢番图的年龄,该类型的题目本身具备较高的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过程。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判断学生是否跟住教学的思路,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兴趣。
1. 把握提问内容的深度
为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合理把控提问的深度,钻研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针对教学重点设置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需要保证提问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例如,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知识点或题目时,在已经给予正确答案的基础上,问学生“对不对”,此时多数学生都处于敷衍的状态中,因此,教师可以在设置问题时保留悬念,重点是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正确的答案。
2. 把握提问内容的数量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制订科学的提问计划,控制问题的数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将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单独的小问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题目思考中。
(四)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教学模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传统初中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知识讲解为主,也会设置一些互动情节,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为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数学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划分成不同的学习群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首先,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按照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划分成三个学习群,每个学习群的学生应具备相当的数学能力,同时采取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学生的分层进行调整。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的学习群,制订差异化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针对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证明方法,可以使用勾股定理的内容解决应用问题”;针对数学成绩中等、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证明方法,借助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同时可以进行变式应用”;而对学习能力较强、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完成基础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再次,教师也需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确定针对性教学的方案,一方面,基础的知识内容需要统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中与不同学习群的学生进行互动,判断是否存在知识内容的卡点,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后,教师还需要针对课后的作业内容进行分层,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學生,教师可以将作业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控制应用类题目的数量,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概念性知识,同时降低作业难度,避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中等生,教师应要求学生完成基础性的作业内容,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应用类题目,同时也可以设置1~2道探究类题目,学生可以选做;对数学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业内容需要以应用题目和探究题目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实现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数学能力。
2. 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见模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设置小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目前小组合作教学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缺少科学的教学设计,设置的合作学习任务缺少合作性,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小组合作的过程缺少有效组织,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合作讨论中,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探索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明确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组成员进行学习任务的划分。以“三角形相似条件探究”为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全等条件”“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性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可以探究问题,引导小组成员采用试验的方式进行讨论,明确分工,做好讨论记录,在完成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要求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并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结果,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和完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克服学习困难,同时可以将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简化,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支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分成五个部分:第一,根据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创建教学情境;第二,根据教学情境引出问题,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由浅入深;第三,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可以通过探索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对概念或定理产生初步的认识,在该阶段,教师可以搭建支架;第四,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的结论之后,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这一步也可以和第三步同时进行,同时可以建立支架帮助学生;第五步,搭建交互型支架,建立学生互相评价从而引发反思,最后获得概念得出定理结论。以“二次根式”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概念,可以判断一个根式是否为二次根式,掌握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设置为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概念内容、深化概念学习、知识拓展和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根号由来”的相关视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在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搭建教学支架,可以以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关系作为支架,带入根式的概念,在合作学习阶段,教师需要搭建交互型支架,设置谈论问题,列举一些根式2、s+2等,让学生分析根式的特征,并设置判断类题目,在总结学习根式性质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总结性质,包括“被开方数a是非负数、a是非负数”。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利用评价结果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主,教师会根据成绩判断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该种评价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況,但是无法全面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此,教师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需要将学生课堂参与度、互动情况、小组合作参与情况、随堂测试、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为教学评价的指标,可以采取打分制的方式得出学生的评价分数,同时教师也需要拓展评价主体,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做出评价,如果教师开展合作教学,还需要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是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利用评价结果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从而逐步完善课堂教学。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教师需要结合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教师需要保证备课环节的有效性,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并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以及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21(33):97.
[2]夏荣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初中数学课堂[J].科学咨询,2021(26):218.
[3]李伦荣.试析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中外交流,2021,28(8):562.
[4]韩晓娟.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J].读与写,2021,18(18):148.
[5]闫国.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4):99-100.
[6]马昌寿.以多元教学方法激活初中数学课堂[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0(9):34.
[7]王艳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会[J].软件(电子版),2019(10):93.
[8]李淑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6):85-86.
[9]刘景艳.探究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