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的文学呈现

2023-06-25金荣良

全国新书目 2023年2期
关键词:乌镇

金荣良

本书中既有描绘水乡诗意画卷、闲情逸致的抒情之作,如《乌镇的早晨》《千年的桨声》;又有对历史的回望、透视、感慨和思索,如《谁的宋朝眼泪在飞》《楚字是这样写成的》;还有对那些堪称完人的历史人物的深度描写和评论,如寫岳飞的《江南满江红》、写郑和的《风帆起江南》。写景状物,文字隽永优美,感人至深;评史论道,大气宏阔,入木三分。

那是一个明亮的下午,阳光从窗户涌进来,我坐在电脑前,浏览着《在江之南》的原稿。

开头四篇就让我惊讶不已

《有一个故事,叫乌镇》《乌镇的早晨》《乌镇的味道》《乌镇春秋》。我也曾到访过乌镇,印象中游客挤挤挨挨,找个理想的拍照地点都难,这样的一个地方,真的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吗?

“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这一觉睡了近7000 年……”一看这个开头,我心头的疑窦瞬间消融,长舒了一口气,开始逐字逐句细细品味起来。

这四篇文章都围绕着乌镇展开,主题和着重点却各有不同。《有一个故事,叫乌镇》用优美隽永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江南水乡画卷,画中有乌镇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街巷民居;同时,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刻画了乌镇的主要历史和重要人物。《乌镇的早晨》则如同曼声吟唱一阙清歌,鸟鸣啾啾,足音袅袅,水波轻漾,晨光微曦,前瞻后顾都是景,养眼、养神、养心的环境也是充满烟火气的惬意红尘。《乌镇的味道》介绍了乌镇的美酒美食、茶香酱香,这是用五感可以觉知的实际味道,但作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把“味道”两字进行了外延拓展,“不同的时代,同一个乌镇,同样的乌镇有不同的味道”,写出了江南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文化的味道,以及“互联网小镇”的时代新味道。而《乌镇春秋》是一道人物长廊,作者如数家珍,详略得当,将乌镇历史上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一一道来,信息量之大,让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

就像绘画中有组画,摄影中有组照,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表现同一主题,又能各自成为独立的作品,作者这四篇关于乌镇的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个故事,叫乌镇》仿佛给乌镇拍摄了一帧色泽明快、主体突出的定妆照,后面三篇则以不同的视角切入,从景致、人物、饮食、民俗、文化乃至经济等等方面,将乌镇的千姿百态、人文荟萃巧妙地浓缩在纸上。这些文章有联系,但绝不雷同;有交错,又各擅胜场。它们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立体、多彩、丰富的乌镇。

作者不仅用这种形式写乌镇,还用同样的创作手法写了徐霞客(《江南的背影》《一个人能走多远》)、岳飞(《谁的宋朝泪在飞》《江南满江红》《剑胆琴心》)以及他难以忘怀的那一条大江(《中国,只有一条长江》《我家住在长江边》),喷薄的情感、深厚的学养,是这些文质兼美的篇目共同的特点。它们交相辉映,融汇成了一曲文学的华美乐章。

成熟的作家都有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就像文字的DNA,刘汉俊也不例外。在他的散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少有雕琢痕迹,同时又错落有致、变化无穷。单单是《有一个故事,叫乌镇》的开头几段,如果分析所用的修辞手法,至少可以发现层递、复迭、对比、比喻、拟人、移情等等不下十种。当然,普通读者不用做这种学究式的工作,只要“悦读”就好。

如果非要给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贴一个标签,我愿称之为“诗性散文”。它们不是散文诗,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浓郁的诗情和诗味。作者有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强大能力,可以把现实世界中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匠心独运的组合、重构,从而生出令人叫绝的文学意象。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如“你会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肠”,把“立”和“躺”这两个动词与“思念”“愁肠”相勾连,在倚桥、枕河的场景下,既贴切又生动;又如“目光与目光在黎明的河上邂逅,心情被秋风拂拭、秋水浣洗”,“邂逅”一词写出了陌生人目光相接的偶然,又留给人无限的遐想;再如清晨的鸟儿“衔一丝阳光,半个太阳被叼出地平线”,鸟儿那小小的身躯,如何有力量把恒星衔出来?但就是这样“无理”的文字,寥寥数笔,便极生动地绘出了红日初升的壮阔景象。

因此,读《在江之南》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刘汉俊的才思喷涌、文气磅礴,给人一发而不可收之感。与此同时,他仍然非常注重炼字炼句。在《有一个故事,叫乌镇》中,他将乌镇比喻为“水网的女儿”,短短五个字,却意味深长:“水网”是地理特点,“女儿”是柔美气质,水网哺育了乌镇,但乌镇的发展不会局限于这一张网,就像孩子的成长不会局限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

至于书中的语言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这也是诗化的特征。“袅袅娜娜默默彳亍在青色的石板、青色的桥上,只等待那一抹,那一抹青色的江南雨了。”连续三个“青色”,宛如泼洒颜料,要氤氲成一幅青绿国画;“那一抹”的复迭,则制造了一个气口,有歌词之美。作者还经常化用古诗词,“柴扉晓叩轻声启,翠楼凝妆柳色青”“西塞山下铁锁横,小孤山头白鸥飞”,还有“门掩万户事,窗推一色青”,如果没有深厚的诗词积累,绝不可能如此信手拈来、仿若天成。

刘汉俊不仅文学造诣深厚,作品中还常常闪烁着哲学思辨的光芒。在《乌镇的早晨》一文中,作者从街巷行走的体验中引出人生哲理:乌镇没有死胡同、半截路,就像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蹚不过的水。“石板路高高低低磕磕绊绊,却不会撂倒你;老街巷曲曲直直宽宽窄窄,却总能过得去。”文思和哲思浑然一体,非常能引发共鸣。写月光下的乌镇时,“你在月中央,月在水中央。移目天地间,天上月看水中月,月在水底看自己。”独特的境界,超绝的审美,如同出自禅宗大德之手。

除了文学和哲学,刘汉俊在史学上也有专攻。《在江之南》的所有篇目中,超过一半是书写历史的大散文。这种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跨界的,是文学和学术的混血。它要求作者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强大的思辨力和洞察力,以及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在这方面刘汉俊显然下过大功夫,前文所述《乌镇春秋》一文就是例证,而在《剑胆琴心》一文中,作者围绕关于岳飞的争议进行了梳理,从身世家事、诗词书法、相关史料、历史功绩等方面总结出几十个问题。如果不是事先进行过大量研究,很难有这么综合和全面的纵览。写徐霞客的首创性发现时,刘汉俊更是将《徐霞客游记》的原文和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字字有落脚处,令人信服,展现出了强大的提炼和活用文献的能力。

从刘汉俊的行文中可以发现,他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问题,评点人物。在《一个人能走多远》一文中,他认为“博大深沉的人文情怀,是徐霞客最原始的精神底质、最本真的情感底色”;但之后他并没有耽于抒情,而是笔端一转,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阐明这种情怀如何体现在徐霞客“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矛盾关系的处理中”,并将这三者概括为“起点”“亮点”“高点”。对徐霞客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考察活动为什么会出现在那个年代这一问题,他从历史的纵坐标和现实生活的横坐标结合的角度来考量,指出这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和晚明社会思想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分析鞭辟入理,中肯透彻。

在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以及相关问题上,作者同样使用了这种“坐标分析法”,指出不能拆除历史的坐标和框架来评判历史的功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活用了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而不是僵化地用一个“绝对标准”,以今论古。

因此,《在江之南》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学性、可读性兼具,哪怕是颇有学术水准的阐述也并不会让读者觉得枯燥无味。在《中国,只有一条长江》的开头,作者顺着时间的洪流,把古地中海、造山运动、古代文明、北纬30线、丝绸之路这些地质和历史现象无缝融合,读者仿佛获得了从太空俯瞰的宏大视角。整段文字有纪录片的质感,既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又浑雄壮阔、超拔大气。这在散文作家中,实属难能可贵。

要做到像刘汉俊的文章一样兼有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文学造诣和学养固然必不可少,但更加重要的,是其精神内核;具体而言,就是对这片热土以及世代在这里居住、繁衍的人民的热爱,以及对英雄、先贤的深深尊崇。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铺就了《在江之南》的底色,使之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刘汉俊不惜笔墨,重彩描绘。从乌镇到同里,从长江到赤壁,他带着我们徜徉、畅游、翱翔。乌镇是民族的文化标点,赤壁是中国的鲜亮标题,长江是生命的长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无论写的是哪里,在作者眼里,它们都是中国。在地理上,赤壁是作者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心理上,乌镇、同里、长江两岸,处处都是家乡,都让人眷恋,都能寄托乡愁。

家乡让人念兹在兹的,不仅是山水风物,更是那一个个可亲可爱的人。作者的目光常常追随着他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捕捉他们的神态、举动,灯火阑珊处吃蟹的老者、河水荡漾处摇橹的船娘,都是传神的人物画。最让人动容的是长江上流传的那些故事:年轻的水手出航前买了一条黑鱼给妻子,女人把鱼养在脸盆里,等男人回家一起吃,然而男人最终没有回来,女人去江边将黑鱼放生,黑鱼冲了出去,忽然往回游了两下,像是跟女人道别,女人不由得泪洒长江。这个故事读得我两眼湿润,作者写作的时候应该也是手抖心颤,无法自持吧。

除了记录长江上的平凡百姓,作者还从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全方位地讲述了他们的生平和命运。徐霞客的求是态度、科学精神,岳飞的剑胆琴心、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坚定不屈、忠心不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倾注的感情,并与先贤的心弦共振。刘汉俊仿佛亲临历史的现场,与先贤一起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生死一线的时刻,怀着敬重、敬仰、敬畏,沐浴着他们人格与精神迸发出的耀眼光芒,传递着他们崇高的价值观。这是一种真实不虚的心灵契合,也是跨越时空、拥有现代价值的文化传承。

刘汉俊的这种思想情感,其根柢是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与个人修养、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天下观念等一脉相承。所谓家国情怀,不外如是。

尽管这部书稿文笔流畅、可读性极强,但编辑过程其实并不容易。我在浏览全文后,甚至是有点打怵的。无他,只因书中涵盖了大量各个领域的知识点,以其中涉及最多的历史而言,就包括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等各方面,人名、时间、地名、史实,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放过;地理上不光有关于地质构造运动的讲述,更有放眼整个中国,如数家珍般的地点罗列。作为图书编辑,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核查是分内之事,这就要求编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幸好有社里校对人员高水平的工作支持,在编校协同之下,尽最大努力保证了书稿知识上的准确性。而且由于刘汉俊写作时下过功夫,书中的知识性内容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只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出入。由于刘汉俊在北京,出版社在杭州,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多数情况下是通过Word和PDF交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回复。我知道刘汉俊公务繁忙,不希望频繁地打扰他,因此都是尽量把要确认和处理的内容合并到一个文件上。即便如此,光是全稿往返,就多达三次。

我曾经编辑过很多知名作者的作品,有的作者对自己的文字非常珍视,编辑每改一个字都要经过其同意。对于本身行文水平极高的作者,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在我看来刘汉俊也在其列,而且他本身是宣传战线的重要干部,因此在编辑时除了“硬伤”,其他改动我都是斟酌再三,确定改了比不改要好才动笔。

而让我出乎意料且印象深刻的是刘汉俊的从善如流。我提出的意见只要有少许道理,他都会接受。不仅如此,他还会在回复中写上鼓励之语:“改得很好!”“不错!”“火眼金睛!”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地方,他都会用商量、建议的语气,从不盛气凌人。即使我的某些改动是因为知识有限导致的误改,他也没有一丝不满,总是耐心解释。文学大家大多平易谦逊,但对编辑的工作如此热情肯定的十分罕见,做他的责任编辑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在编稿过程中,特别是阅读上篇的时候,书中文字营造出的画面感总是时不时地浮现于我的脑海。于是我向刘汉俊建议在合适的地方插入照片或彩图,给读者以更加直观的印象。他非常尊重我的意见,我和设计师一起从各处购入了几十幅图片,置于内文各处,刘汉俊本人也提供了若干幅照片。这些图片作为正文的有力补充,起到了调节版面、优化视觉、改善阅读体验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呈现每篇文章的内核和气质,我还从书中摘取了有代表性的金句,作为导读文字放在目錄上。这项工作相对而言比较轻松——书中金句俯拾皆是,我的烦恼只是挑选哪一句最好。同时,设计师还为这本书设计了几款封面,其中一款是以浅蓝的云气为主体的,在征求意见时得票最多。但我总觉得就书的内容而言,这个封面轻灵有余、厚重不足。后来几经修改,设计师从长江的卫星图上截取了一段作为主体,跨越整个封面,刘汉俊又请人题写了书名,再加上亮黄色特种纸的背景,整个构图就好像苍茫大地上夭矫着一条如龙的大江,很好地呼应了《在江之南》这个书名。

总而言之,《在江之南》堪称一座宝库,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党员干部,只要肯沉下心来阅读,一定会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文学、艺术、审美的,也可以是思想、精神、心灵的,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读到这本书,喜爱这本书。

(作者单位:浙江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乌镇
中国画《互联网与乌镇》
遵循重要嘱托 打造善治乌镇
——记桐乡市公安局乌镇派出所(乌镇派出所摄影 本刊编辑部报道)
乌镇隐墅设计师酒店
乌镇游记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乌镇水乡
弘阔视界·护佑眼健康——OIS 2017年会在乌镇举行
亲历乌镇媒体战事的几点感受
乌镇五题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